如果身體出現了什麼不適,去醫院掛完號見過醫生之後,他們往往會讓我們先去抽血,拿化驗單再回來復檢。抽血似乎就跟掛號一樣,成了去醫院要進行的「常規步驟」。很多人對抽血這個必要的環節比較困惑。
為什麼每次都要抽血,經過化驗之後,能檢查出我們身體的什麼疾病呢?我們在進行化驗的時候,往往並不是取一滴血,而是要抽一小管,這又是什麼原因呢?剩下來的血去哪了?這些都成了病人心中最具疑惑的問題。其實這些都是有依據的,感興趣的人不妨繼續看下去,就能解答所有的疑問了。
抽血能檢查出什麼?
1.有沒有血液疾病
我們在化驗單上,經常能看到白細胞計數、血小板計數等字樣。通過這些數值的更改,能夠觀察到自己的凝血功能是否正常,是否有缺鐵的表現。也能夠判斷有沒有貧血、感染髮炎、白血病等情況的出現。
2.有無激素水平失衡的現象
激素不光是指雌激素和雄激素,還有腎上腺激素、甲狀腺激素等等。抽血化驗能夠清楚地看出人體內有沒有出現一些激素水平異常的表現。以此來判斷會不會患上如糖尿病、甲亢等內分泌系統上的病變。
3.是否病毒感染
我們都知道,當我們在發燒的時候,身體裡的白細胞數量是會急速升高的,其實這也是感染類疾病的一種。抽血化驗能看出我們的身體是不是出現了炎症,還能夠通過血液中各類物質的數量不同,判斷出是細菌還是病毒的感染,以此對症下藥。
4.有沒有傳染病表現
常見的傳染病,比如B肝等,都是能夠在血液化驗中檢查出來的,因為這些疾病的傳播途徑之一就包含了血液傳播。平時有洗牙或是拔牙經歷的人,都是要對傳染病這方面進行檢查的。
除了檢查以上的這些疾病以外,抽血化驗還能夠判斷我們的各部位器官是否健康。比如心臟的各項指標有沒有出現變化、肝臟的功能是否依舊強健等。有的人認為,化驗的時候往往只需要用一滴血,那為什麼還要抽取一管血呢?
首先,我們要清楚的是,化驗的時候,並不只是會用到一滴血。針對各部位不同,所需要進行檢驗的血量也就不一樣。有的人只是檢查一下血常規,可能就不會用到太多血;而有的人不僅要檢查基礎數值,還想看自己的身體有無其他病變,這時候需要的血量就會稍微多一些。不管是什麼原因,都不會只用到一滴血,因為那樣化驗出來的結果,可能會跟實際情況有所偏差。
除了化驗所需的血量之外,還有一部分血並不是被醫院賣了出去。而是暫時保存兩個星期左右,這樣是為了避免患者需要在短時間內進行複查。如果超過了這個時間,醫患雙方都沒有出現什麼問題或者要求的話,那麼剩下來的血液就會被作為醫療垃圾妥善地處理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