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市鄉頭莊村,19歲的貧困戶楊壓上個月搬進了新家。對頭莊村的村幹部們來說,這可是一件大喜事,原因是為了解決楊壓的住房問題,村幹部們可費了不少力氣。 真心誠意 解決群眾難題 楊壓1歲時,父親去世,母親改嫁,年幼的他便一直與叔叔一家共同生活,去年楊壓成年,戶口便獨立出來。 去年楊壓的叔叔一家通過落實易地扶貧搬遷政策,搬去了七星關區碧海陽光城。唯獨楊壓由於一人一個戶口,不符合搬遷條件,就一直留在老房子裡生活。 「楊壓這個問題是我們走訪時發現的。他情況太特殊,當時真把我們給愁壞了。」頭莊村支書劉歐說,當時「村支兩委」就決定,在村裡協調地基按照危房補助標準進行改造。可找哪家地基來建?這又成了擺在頭莊村幹部面前的大難題。 「主要是涉及到要動用自家的土地,根本就沒誰願意拿出來,並且資金協調、用地面積這些都需要是考慮到的因素。」這個問題當時把劉歐急壞了。好在讓人欣喜的是,經過村幹部耐心走訪群眾說明情況,終於頭莊村爛田灣組的餘中林願意把地拿出來,解決了燃眉之急。 地基解決了,房屋動工刻不容緩。「村支兩委」又幫忙聯繫施工方,代購施工材料。值得一提的是,為了幫助解決楊壓的資金困難,頭莊村駐村幫扶幹部陳祖君以私人名義幫其墊付了前期的建築材料購買、工人工資等費用。房子建好後,村幹部們又自發籌集資金為楊壓購買了生活必須品,最後楊壓順利搬進了新家。 解決了楊壓的住房問題,也就解決了村裡的一大難題。「看著楊壓搬進了新家,對我們村幹部和駐村幹部來說,就好像是自己家搬了新家一樣,大傢伙打心裡高興!」劉歐談到這件事現在都還特別的高興。 在進村入戶中發現問題,在為民解困中彰顯初心。自主題教育開展以來,阿市鄉黨員幹部堅持俯下身、察民情,帶著問題找方法,帶著方法抓落實,累計走訪人數達1100餘人,幫助群眾解決實際困難100多個。
踏踏實實 帶領村民發展 阿市鄉丫口田村蔬菜種植基地裡,村民們正繁忙的穿行在田間地頭採摘已經成熟的蔬菜,這是丫口田村今年新增的產業。 為幫助群眾擴寬增收渠道,丫口田村積極響應脫貧攻堅夏秋攻勢,發展了130多畝蔬菜產業。自9月份種植以來,蔬菜產業帶動30人就業,其中貧困戶佔了三分之二。「我只要家裡沒事都會在蔬菜基地務工,每天有100元的工資,比起種地不曉得強了好多倍。而且我還種散了幾畝,到成熟的時候合作社會統一給我們銷售。」丫口田村老屋基組王鳳說。 暢通的銷售渠道來自於駐村書記的傾情幫扶。 許旭是阿市鄉丫口田村駐村第一書記,自蔬菜進入採摘期以來,進村入城,他每天都在為銷售的事兒奔忙著。兩個月裡,為丫口田村銷售了8000多斤大白菜。不僅如此,他還幫助其他村種植的大白菜聯繫銷售渠道。 「上個星期,幫助尖山村、團勝村聯繫銷售了5200多斤大白菜,主要是銷售到市區的學校裡,下個星期還要為阿市村聯繫銷售大白菜。」許旭說,產業支撐讓丫口田村漸漸找到了發展方向,村民們日子越過越有信心。 在發展產業中尋找出路,在助農增收中擔當使命。為了拓寬群眾增收渠道,鞏固脫貧攻堅成效,阿市鄉結合自身實際,由政府出資購買種子免費發放給農戶,通過政府積極引導,村級合作社帶動,貧困戶參與的方式,發展種植了2680畝蔬菜產業,實現了貧困戶產業全覆蓋。 「我們把抓政策落實、轉變工作作風作為深入開展主題教育的重要內容,結合工作實際,聚焦問題,補齊短板,將主題教育與各項重點工作結合起來,統籌推進,切實做到兩頭抓、兩不誤、雙促進,在為民解困中彰顯出心,在助農增收中擔當,讓群眾感受到主題教育帶來的新成效、新變化。」阿市鄉黨委書記張林濤說,未來阿市鄉村民的腰包一定會越來越「鼓」,日子一定越過越紅火。
貴州日報當代融媒體記者 夏民
通訊員 韓園媛 馬亞旭
編輯 施昱凌
編審 王璐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