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故姐
01
竟有人買賣「婦科檢查視頻」
前些天,一則《「婦科檢查視頻」被某網絡平臺兜售》的新聞,震碎了姐姐的三觀。
視頻源自某二手交易平臺,通常以壓縮包形式分享,價格低廉,內容豐富,深受偷窺狂熱分子的喜愛。
也就是說,當女性去醫院做婦科檢查時,從她張開雙腿到起身離開的整個檢查過程,都極有可能被當做素材打包出售。
那些變態躲在一張張屏幕後面,隨時隨地準備對她們的身體品頭論足。
如此沒有底線的買賣行為,簡直無恥至極!
這還沒完。
有些更重口味的變態,專門愛看女性手術的監控視頻,只要想買,同樣有大批「資源」任君挑選。
看到那些截圖,網友們除了感到震驚、噁心,更多是深深的恐懼和無助。
儘管問題曝光後,該平臺回應迅速對此進行整改,並下架相應商品連結。
然而就在剛剛,又有新聞曝光:
此類視頻被平臺下架後,商家換了個關鍵詞再次上架。
在此之前,某二手平臺買賣「原味」的事情,早已屢見不鮮。
女孩兒本來只是轉賣自己的二手鞋子,卻收到各種「奇怪」要求。
「收女生髒臭襪子,帆布鞋。」
「收內內,要味道重的。」
本來一個互惠互利的二手交易平臺,在這些戀物癖患者眼中,竟成了「尋求刺激」的樂園。
眾多評論中,有人發出這樣的感嘆:
如果不是親眼所見,我們永遠無法想像,身邊潛伏著多少無孔不入的陷阱,多少陰暗齷齪的人心。
02
危險的針孔攝像頭
網際網路上無隱私,早已不是什麼新聞。
酒店、租房,甚至自家住房,只要安裝了攝像頭,就隨時可能「現場直播」。
2017年,一對情侶入住某主題酒店,於2018年1月,在網上意外發現自己的「情色視頻」。
雖然他們馬上去當地派出所報了警,但為時已晚。因為這組視頻已經在各個網站越傳越廣,越傳越快。
有人說,找個物品遮住酒店室內的監控鏡頭不就好了?
不是的。那組視頻的由來,是因為有不法分子在酒店的電源插孔裡安裝了針孔攝像頭。
攝像頭安裝的地方,只有你想不到,沒有他們做不到。
酒店沙發內↓
充電器內↓
甚至連浴室的鏡子,也暗藏玄機。
有一種精心偽裝的雙面鏡,外面的人可以將裡面看得清清楚楚。
雙面鏡↓
近幾年來,顧客入住酒店隱私外洩的案件層出不窮。
與此同時,就連號稱高品質租房服務的「自如租房」,也同樣讓人心驚。
更有甚者,破解了家庭攝像頭的防火牆,直接竊取主人的私密畫面,放到QQ群或者其他平臺出售。
他們利用家庭攝像頭存在的漏洞,破解攝像頭密碼,不僅可以獲取攝像頭能夠拍攝到的內容,還可以對其遠程控制。
而破解攝像頭密碼,入侵系統,偷看直播內容,已然發展為一條完整閉環的非法產業鏈。
不法分子將竊取的視頻進行「二次加工」,配上極具誘惑性的名字,掛到情色網站出售,成交率非常高。
此外,已經有新聞多次報導,現在網絡上存在一條灰色產業鏈,專門交易各種女性生活照。
只需十幾元,就可以「窺探」許多陌生女性的私密照片。
誰也不知道,我們每天回到的住所、頻繁使用的手機、甚至某個經常打開的app裡,會不會潛藏著某隻竊取隱私的黑手。
03
小心,有人暗中監視你
有關部門曾對55家手機應用軟體進行檢測,結果發現,竟有42款軟體涉嫌違規。
這些APP通過非法使用用戶個人信息,進行惡意「吸費」,並且強行捆綁推廣其他應用軟體。
當你完成註冊的那一刻,早已沒有隱私可言。
為什麼手機經常接到莫名其妙的陌生電話,要麼推銷房地產,要麼瑜伽健身了解一下?
為什麼有人通過搜索微信號來加你好友,甚至某一時間段內,會有來自同一地區的陌生人,集中向你發送好友申請?
有央視記者調查發現,網絡上存在各種竊取個人隱私的非法交易。
如果有人想要調查你,只要提供你的手機號碼,你的身份信息、家庭住址、上班地點、個人喜好、甚至經常出入哪些場所,身邊有怎樣的交際圈……都會被人牢牢掌控。
你的全部信息,在竊取者的價目表裡,只值220元。
假如你是個單身獨居女孩,那更要小心了。
也許不知不覺,你已成為別人伺機下手的獵物。
還記得之前,那個長沙小姑娘收到的騷擾簡訊嗎?
外賣、快遞,甚至朋友圈,都會暴露個人信息。
你永遠不知道,誰躲在暗處偷偷窺視你。
04
大數據背後的「玻璃社會」
都說我們現在是「玻璃社會」,個人隱私如玻璃般透明,個人安全也如玻璃般易碎。
姐姐也藉此提醒大家:不要以為信息洩露離自己很遙遠。
仔細想想,你是否有過這種經歷:
剛買完房,就接到各種裝修公司的推銷;孩子剛出生,滿屏都是嬰幼兒產品的廣告;車險一到期,各大保險機構就"輪番關懷「;搜索過遊戲,就給你推薦遊戲;點擊過化妝視頻,就給你推送化妝品;微信聊天說了xxx,微博、抖音、淘寶就會推薦相關產品。
網際網路大數據對你的了解,遠勝你自己。
各種運營商,更是將「大數據殺熟」運用得爐火純青。
同樣的商品和服務,老用戶的價格要比新用戶價格高;酒店同房不同價,機票越搜越貴;淘寶首頁永遠有你想要的東西……
我們的購買能力、消費習慣,他們了如指掌,再最大限度地將利潤最大化,千人千價。
「人群捕撈」更是被數據營銷當做噱頭,大肆宣揚。
僅在過去的2018年,就曝光了多起大規模數據洩露事件:
2008年6月,暗網有人公開兜售圓通快遞1億條快遞信息數據,售價1比特幣;2018年7月,順豐快遞3億用戶信息外洩;2018年8月,華住集團旗下10餘家連鎖酒店品牌用戶數據洩露,總數超過5億條;2018年9月,萬豪旗下喜達屋酒店集團5億人次顧客預訂信息被洩露;2018年10月,國泰航空940萬用戶隱私數據洩露……
網際網路時代,個人隱私在裸奔,已經成為懸在每個人頭上的一把刀。
在暗網,身份證、信用卡、裸貸資料、他人定位,應有盡有。
一份手持身份證全套照片,只要17.78元人民幣。
曝光信息中,類似資料,佔據了41個G的空間。
誰也不知道,在這些明碼標價的文件夾裡,是不是就有你自己的。
據經濟觀察網報導,記者從阿里巴巴處獲悉,在阿里龐大的生態體系內,網絡黑灰產業每天都會發起17億次的惡意訪問,試圖竊取數據。
僅在淘寶平臺,每天便有近400萬次惡意嘗試登錄。
巨大的金錢利益面前,人性不堪一擊。
2017年,中國網絡安全產業規模為450多億元,而網絡黑灰產業的「年產值」,已達千億元規模。
看到這裡,姐姐的脊背也是陣陣發涼。
這個話題有些沉重,但不是為了嚇唬大家。我們只能盡最大可能多觀察多防範,盡力保護自己的隱私,雖然這些還不能治本。更希望監管部門查得更嚴格、技術更周密。
今天就到這兒。下次,姐姐專門寫一篇日常生活中保護個人隱私的細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