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瓶狗藥,掀起一部抗癌血淚史。
2019年8月,有媒體報導癌症患者服用狗用驅蟲藥「芬苯達唑」治療癌症的現象,揭開了民間抗癌偏方的冰山一角。
最新數據顯示,目前每年癌症發病約380萬人,癌症死亡約230萬人,五年患病人數約749萬。每年在癌症醫療方面的投入超過2200億元。
高發病率,高致死率,高昂的治療費用,「三高」之下,充滿爭議性的偏方抗癌悄然在民間流行。面對癌症的直接死亡威脅,走投無路的癌症患者,把它們當作了救命的「最後一根稻草」。
有人說,命都沒了,還怕什麼狗藥;也有人說,求生固然重要,但也要注意風險。
民間偏方,究竟是可能致人死亡的毒藥,還是救助患者精神的安慰劑,抑或是治療癌症的奇藥?
雙硫侖:可能致死的戒酒藥
吳強是兩個未滿10歲孩子的父親,也是一位肝癌患者。在西藥抗癌人群裡,帶癌生存3年的他頗具權威,但也因為代購藥物賺取利差而面臨爭議。
三年來,吳強不斷在論壇和社群分享自己服用雙硫侖抗癌的經驗和藥方,聚集一大批走投無路的癌症患者和家屬。
吳強說他身上集合了幾乎所有《我不是藥神》角色:賣藥的程勇,自救的黃毛,賺錢撫養孩子的思慧,以及在精神上救助他人的牧師。
在癌症面前,他們甚至沒有任何科學指導和保護措施,有的只是在生存還是死亡的抉擇面前放手一搏,冒險抓住這可能的最後一根稻草。
雙硫侖是來自國外的古老藥物,主要用於戒斷酒精依賴症。1970年代,一位醫生在屍檢過程中發現,10年前被確診乳腺癌伴隨骨轉移的病人,在服用戒酒藥雙硫侖多年後,骨髓中的腫瘤組織已經消失殆盡。
雙硫侖治療癌症的消息不脛自傳,很快成了一種被部分癌症患者接受,但也飽受爭議的民間療法。
支持者指出,雙硫侖是一種對腫瘤組織存在天然靶向性的廣譜抗癌藥,在人體內與銅離子組合後,可以形成小分子配位化合物,然後通過氧化細胞內鋅指區域的鋅硫位點,誘導蛋白變性,進而導致癌細胞被選擇性殺死。
質疑者則對時代周報(Timeweekly)新媒體記者表示,雙硫侖此前主要用於戒酒,而未經過完整的癌症治療臨床試驗,且雙硫侖存在較大的副作用,雙硫侖樣反應致人死亡的報導時有發生。
雙硫侖樣反應指服用雙硫侖或頭孢類藥物後,人體的酒精代謝功能被抑制,患者飲酒甚至只是在治療時擦拭酒精,都很有可能出現過敏性休克、呼吸抑制和心臟衰竭等致死症狀。
面對懷疑雙硫侖療效的癌症患者,吳強發出自己的病例:從2017年至今,自己的肝部癌腫增長只從3釐米長到5釐米,腫瘤標誌物也未出現大幅度增加。
反對者進一步質疑吳強只是個藥販子,購買他的藥物後按方服用,患癌家屬的癌腫不但沒有縮小,癌細胞擴散還進一步加快,而且「他從不談及那些抗癌失敗後死去的病例」。
吳強經常用一句話回應:心誠則靈,我不保證療效。
芬苯達唑:來自美國的「狗藥」
從八月初開始,住院樓裡屬於呂志和跟他母親的那幾平米空間,以下班時間為界劃分成了兩個戰場。
白天,醫生進出問診、給出治療方案,護士來回送藥、幫助患者治療;夜晚,呂志和拉下床簾,從兜裡拿出芬苯達唑和維生素E,督促母親服用,然後等待奇蹟發生。
呂志和告訴時代周報(Timeweekly)新媒體記者,服用芬苯達唑大約半個月後,八月初母親的癌症病情就得到了控制,醫生也同意將原定的8次化療減少到5次。
但他也不能確定,起作用的是正在施行的化療,還是私下服用芬苯達唑的「Joe方案」。
「Joe方案」指的是美國商人Joe Tippens在2017年1月至4月服用芬苯達唑等藥物抗癌的嘗試。根據英國每日郵報報導,晚期小細胞肺癌患者Joe在化療無效的情況下,聽從獸醫朋友的建議服用芬苯達唑+維生素E的藥方,3個月後原本「長成一棵聖誕樹的癌組織」消失了。
芬苯達唑主要用於寵物狗體內驅蟲,因此也被叫做「狗藥」。Joe服用芬苯達唑後在博客上分享自己成功抗癌的經驗和藥方,很快被大量癌症患者接納和嘗試。
在某社交軟體上,上千人的癌症患者和家屬,每天都在討論服用芬苯達唑抗癌的經歷,社群裡陳列著幾十份的病例分析、用藥方法等文件。
流行並不能證明狗藥抗癌就是科學合理的。
四川省腫瘤醫院的專家就認為,「Joe方案」並不能證明芬苯達唑具有抗腫瘤作用。理由是Joe在服用芬苯達唑前曾接受了放療和全身化療,放化療後第一次PET檢查的時機不符合診療常規,服用芬苯達唑期間他還加入了一項新藥臨床試驗。
到底哪種療法對Joe起了作用,即使專業人士也不能確定。這就跟國內同步採用多種療法的呂志和母親等患者很類似了。
四川省腫瘤醫院還提醒患者,迄今還沒有一例真正意義上的關於芬苯達唑或類似物治療惡性腫瘤成功的個案報導。而不支持芬苯達唑抗腫瘤的文獻並不鮮見,甚至有研究發現服用芬苯達唑促進了大鼠肝臟腫瘤生成。
然而,好不容易在芬苯達唑和Joe身上看到希望的癌症患者,早已顧不上這些。在社群中,只要有人質疑或者發出抗癌失敗的病例,就會被群起攻之,直至移出群聊。
在癌症絕對的死亡威脅面前,狗藥抗癌的荒誕、藥物的副作用,都顯得微不足道。
桑黃:未進醫典的止血藥
「桑黃15g,降真香2g,甘草……」張奚一邊發來藥方,一邊又再次強調沒有藥方。他不保證療效,但提供了幾個患者服藥後病情緩解的案例。
張奚是通過桑黃抗癌群主動給時代周報(Timeweekly)新媒體記者發來的消息,他自稱有藥可供給癌症患者使用,又反覆強調這不是藥方。他的理由是桑黃和降真香都不在《醫典》中,不可能被中醫用來配藥方。
桑黃在中國古代醫書中被稱作桑臣、桑耳或者胡孫眼,據載具有止血、活血、化血等功效,但在使用上並不普及。
而桑黃用於抗癌的研究,最早起源於日本。由於原子彈爆炸產生的核輻射,二戰後大量日本人罹患癌症。1960年代,研究人員發現長崎女島上的居民患癌率遠低於其他地區,於是開始對其服用的桑黃進行研究。
1968年日本學者發表的研究成果顯示,桑黃的腫瘤抑制率高達96.7%,在美日韓等國掀起了一場時間長達20年的研究熱潮。然而時至今日,也沒有任何臨床試驗數據表明,桑黃對於治療癌症有直接療效。
張奚提供的那個不是藥方的「藥方」,也被認為是難以確定療效的。一家省中醫院的主任醫師李麗表示,癌症患者服用後身體狀態好轉,可能是配方中大量藥物起到的滋補作用,也可能是服藥起到的安慰作用,不等於癌症得到緩解或者抑制。
李麗還表示,野生桑黃的生長周期長達20-30年,因此十分稀有;在功效上,人工培植桑黃遠比不上野生桑黃,市場上以假亂真騙人錢財的現象並不少見。
再三追問才知道,張奚的職業是開發保健品。
藤梨根:獼猴桃的樹根
湖北隨縣萬和鎮的一位農民給記者打電話,反映說他有一個專門治療婦科疾病和腫瘤類疾病偏方,已經治了好幾個人:65歲的張師傅經營著一家五金雜貨店,母親1985年在省腫瘤醫院被診斷出惡性腫瘤,當年的癌症病例張師傅至今還保存著……
有圖片,還有大量細節,當這樣一則「報導」在網絡上出現時,你會相信嗎?
2019年7月,吳媽媽被確診為胰腺癌晚期,已經來不及做手術。情急之下,小吳在網上看到了這條消息,於是抱著試一試的心態,添加了對方的微信。
兩人的對話中,「張師傅」表示藥方主要是洋桃根,但這個藥方也不是自己發現的,「是流傳下來的」。至於具體是誰發現的,如何流傳下來,他也不知道。
7月底吳媽媽生命垂危,除了打止痛針,醫生已經無計可施。走投無路之下,小吳從「張師傅」處購買了近兩千元的中藥,每日煎服。但最後,她還是沒能留住母親。
洋桃根,學名「藤梨根」,也就是獼猴桃樹的根。關於藤梨根的功效,《藥典》中是這麼描述的:清熱解毒,祛風除溼,利尿止血,用於風溼骨痛以及黃疸等症。
在《中國藥理報》上,浙江省衢州市人民醫院副主任醫師樓麗君等人曾發表過對獼猴桃根抗腫瘤作用的研究。該研究發現,獼猴桃根的氯仿提取物對肝癌的抑制率大約為38%。
有研究人員表示,國內對藤梨根抗癌的研究並不少見,但目前主要還處在動物實驗階段,臨床試驗數據幾乎沒有,距離真正應用更還有一定距離。
時代周報(Timeweekly)記者調查發現,小吳聯繫的那位「張師傅」,其實姓餘。
民間抗癌亟需引導
「芬苯(達唑)方案不是神丹妙藥,不要被不切實際的期望衝昏頭腦。」抗癌群裡每隔幾天都會發一次這樣的公告,提醒群成員不要迷信芬苯達唑的療效。
由於國內尚未有確切的芬苯達唑用於治療癌症的有效率和成功案例,截至目前,服用芬苯達唑抗癌的患者,都只是在絕望和危險中自我摸索。
發布公告的群管理員表示,「我們都是吃螃蟹的人,甚至最終結果是(芬苯達唑方案)完全無效也未可知」。
基於芬苯達唑抗癌療效的不明確,最近社群管理者將這一社群的定位,轉變成了癌症患者的精神家園、學習各種抗癌方法和交流抗癌經驗的地方,引導群成員更加理性、科學的抗癌。
在一則群公告裡,社群管理員呼籲醫療相關的病友向群管報備,希望得到更多專業人士的參與和科學的引導。他們還考慮在未來採用集中會診方式,為群成員提供病情分析、治療方案制訂及改進等參考性服務。
最初的狂熱與盲目,正在從這個群體身上褪去。然而癌症醫學的市場規模之大、經濟利益之多,足以讓它輕易成為嗜血者的獵物。
芬苯達唑抗癌的管理者可能已經意識到這一危險,8月7日該群頒布了一條禁令:除已去世的親屬可發布5次藥品轉讓信息外,其他藥品買賣和轉讓行為一律禁止。
新的暴風雨,或將到來。
(文中呂志和、吳強、張奚等均為化名)
(文章來源:時代周報)
(責任編輯:DF5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