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製作帶來的是高額成本,實際轉化效果往往很難判斷。中小型的客戶常規預算有限,要的是持續和消費者溝通,這時候《送一百位女孩回家》這樣的性價比綜藝在客戶埠就有優先的選擇,預算壓力不大,在整體內容呈現和品牌上又都能夠相互提升。
作者 | 陳夢妍
作為搜狐視頻年度首檔自製綜藝,《送一百位女孩回家》表現不俗。
這檔平均時長接近二十分鐘的輕綜藝,截止至第八期累計已有1.6億播放量,豆瓣評分7.2分,第四期柳巖「被分手」話題還上了新浪微博熱搜第一。這樣的成績甚至超出團隊預期,上線之初,搜狐視頻立下的目標只是全季播放量過億。
作為節目的IP源頭和主持人,丁丁張認為不能被結果或評價所綁架,為頻出熱點而潛意識地調整內容。這也與今年搜狐視頻在自製板塊上的理念十分契合:避開版權購買的紅海,不跟風大製作,深耕小而美,發力細分市場,實現對垂直人群的精準覆蓋。
在行業內容日益同質化的環境中,憑藉差異化的運營策略,《送一百位女孩回家》打造出了具有辨識度的節目風格。
節目由青年作家丁丁張擔任觀察者的角色,於陪伴獨立女性下班回家的路途中,圍繞她們的生存狀態與情感展開談話,旨在復原都市漂泊女性生活的本真,挖掘符號之下的故事。
這些故事裡,有無限少女心的「黃浦江蕾哈娜」範湉湉,有家裡備著磨刀石的五環外藝人柳巖,有選擇做遊戲主播的清北學霸女流,有目標年入過億的90後網紅張沫凡……帶著公眾的好奇和疑問,丁丁張走近她們具體而真實的生活,透過職業加諸的標籤,還原被畸變的人像。「第一季還是希望有標本意義。」丁丁張告訴《三聲》,通過節目,希望可以折射出這個時代當中人的狀態和思考,以及每個獨立個體在這個城市工作和生活的意義。
獨立個體成長史
送一百位女孩回家的概念最早源於丁丁張2016年的一次即興嘗試。
偌大的城市中,有無數女孩背井離鄉來到這裡,改變著城市也被城市改變。而人海之中,主體性的聲音仍被遮蔽,真實的悲喜猶不可見。懷著好奇,他最初找到了公司的一名新入職員工,拍攝了送她下班和回家的全過程。鏡頭下侷促的北漂生活引發社交網絡廣泛共鳴的同時,發掘更多的個體也成了他的一個執念,然而缺乏機緣與資源,後續的拍攝戛然而止。
機緣出現在近春節前。搜狐視頻定下今年的綜藝主題——小而美,並以年輕都市女性為核心受眾群。這恰與丁丁張此前嘗試的拍攝形式與人文調性相契合,雙方的溝通取得了一致共識:堅持女性關懷的主題,做好內容,以口碑發酵,不刻意追求頂級流量。
《送一百位女孩回家》的上線過程也異常順利。自年底開始招商,籌備,製作,再到3月27日節目正式上線,三個月的時間裡,這檔低成本、輕體量的綜藝攬獲了包括vivo在內的五家贊助商。
節目形式延續了最初的概念,即通過陪伴女性下班回家的這段時間,挖掘被遮蔽的生活細節。但在一開始進行產品化的製作時,由於沒有可參照的類似模式,確立具體的製作流程與剪輯方向經歷了一個調整、摸索的過程。
磨合併不困難,在搜狐視頻整體的團隊架構之下,丁丁張被賦予了極大的參與空間,被喻為內容的驅動機。不僅參與嘉賓人選的敲定、前期採訪、拍攝方案的審查及剪輯把控,還通過個人化的筆觸為每期節目奠定主題基調、帶動觀眾共鳴,與其文字作品風格一脈相承。
在產品化後,為了挖掘更多元的身份立場,《送一百位女孩回家》前期並未像2016年那條簡易短視頻那樣將鏡頭對準素人,而是更具話題性的藝人、運動員、網紅等。丁丁張否認了這是基於流量的考量,而是這些帶有流量的女孩本身就有一定故事性,在標籤下往往有一個巨大反差。
「即便是做普通女孩我們也想找到不同的點。」在情緒的傳播中,痛苦更容易共鳴,但一味強調辛酸艱苦同樣也是一種標籤。「我們不能只看到時代的浮躁,或是時代的壓力,更多的時候還有時代賦予我們的樂觀」,丁丁張說。通過消解對女性的誤解,對漂泊的誤解,呈現人和城市的關係,離開了家到另一個全新的地方的生活,如何與城市融為一體,這其實是講述獨立個體成長的故事。
垂直化與延續性
對搜狐視頻而言,《送一百位女孩回家》是一個引子,是重新調整之後的再出發。
據搜狐公司發布的2017年財報,搜狐視頻將重點轉向自製內容,通過大幅減少對傳統電視臺內容的採購與降低內容成本收窄虧損,並有望在2019年實現盈利。
作為轉型後的第一檔自製綜藝,《送一百位女孩回家》承載了多重意義。不做面向泛受眾的大製作,勢必就要在垂直細分市場中找到能產生差異化競爭的領域。
隨著都市女性越來越成為消費市場的主體,關注她們,被她們所關注,已成為兵家必爭之地。而節目的卡位尤為精準,多元化的嘉賓身份引發不同職業或群體的自我投射,紀錄片式的拍攝風格拉近距離感,引導性的對答產生爭議性話題,情感作家的細膩筆觸為共情加成,每一個都是極易爆發的點。
從客戶的角度而言,搜狐視頻告訴《三聲》:並不需要每款綜藝都是大製作與數十億級別的流量,瞄準細分垂直市場,覆蓋核心受眾,即便沒有頂級流量,對廣告主來說已經是超值回報。而大製作帶來的是高額成本,實際轉化效果往往很難判斷。中小型的客戶常規預算有限,要的是持續和消費者溝通,這時候《送一百位女孩回家》這樣的性價比綜藝在客戶埠就有優先的選擇,預算壓力不大,在整體內容呈現和品牌上又都能夠相互提升。
沒有流量明星,沒有高投入,沒有大IP,原創綜藝仍然能有關注,有市場,有口碑,這或許能為模式匱乏與內容同質化的綜藝市場予以啟示。
然而比起打造一項爆款,搜狐視頻更想通過不斷地推出具有同樣調性的作品,打造平臺標識,建立自己的用戶標籤。
據悉,從今年4月開始,搜狐視頻平均每月都會推出一檔新節目。一類是以《送一百位女孩回家》為範本,繼續深耕90後青年文化領域,選擇與專精於某一領域的KOL合作,推出風格鮮明的綜藝作品。另一類是在泛娛樂領域,組合兩到三個垂直標籤,如接下來即將推出的《好漢兩個半》就結合了「萌寵+旅行」兩個標籤。
整體而言,延續差異化打法,通過內容序列的建立,形成自己的獨特風格,提升用戶對平臺的忠誠度,目標堅定,道路明確,這就是搜狐視頻的辨識度初打造。
三聲原創內容 轉載請聯繫授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