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上半年颱風偏少!原因是……

2020-12-05 中國氣象局

截至6月19日,今年西北太平洋及南海共有兩個颱風生成,分別是「帕布」與「蝴蝶」,比1949年以來歷史同期平均3.6個偏少1.6個。此外,今年目前尚無颱風登陸我國,歷史同期平均為0.4個,登陸颱風數量依舊偏少。

對此,中央氣象臺颱風與海洋氣象預報中心副主任錢奇峰表示,雖然目前颱風偏少,但並不意味著今年颱風威脅減少究其原因,這與副熱帶高壓及厄爾尼諾不無關係。

颱風示意圖。

颱風生成需要五個條件

一個颱風的發生,

需要具備以下幾個基本條件:

旋轉、跳躍,我不停歇······颱風是個演技派(看颱風如何成形)

首先,要有暖的洋面,因為颱風發展需要海洋提供能量,因此海面溫度需要相對較暖,一般認為海表面溫度要超過26.5℃;

其次,需要上升氣流,即低層輻合區,將熱的海洋水汽通過上升而凝結釋放大量熱量,為颱風生成提供能量。低層的輻合區恰好能夠使溼空氣上升。

第三,高低空之間的風向風速差別要小。這是因為颱風中上層是一個暖心結構存在,但如果高空和低空的風向風速差別太大,則將破壞暖心的建立,阻礙颱風發展。

第四,需要有足夠的地轉偏向力。颱風外貌是旋轉的,必須有一定地轉偏向力作用才能形成氣旋性渦旋,並在渦旋中心上升。如果沒有地轉偏向力,氣流將直達不能旋轉起來。所以颱風一般發生在離開赤道5個緯度以上。

圖解來源:中國氣象報社

第五,最初還需要海面上有初生的低壓環流,即熱帶擾動,才會觸發颱風各項條件的生成。

副熱帶高壓控制地區難生成颱風

初生的颱風除了具備以上條件外,最怕下沉氣流。而在一種勢力龐大的天氣系統———副熱帶高壓裡,卻盛行下沉氣流。因此,被副高控制的海域很難生成颱風。

副熱帶高壓,是指位於副熱帶地區的暖性高壓系統,對中、高緯度地區和低緯度地區之間的水汽、熱量、能量的輸送和平衡起著重要的作用。

目前只有1月份生成1號颱風「帕布」,2月份生成2號颱風「蝴蝶」,自3月以來,副熱帶高壓持續偏強、偏南,使得颱風生成源地——熱帶西太平洋地區對流活動受到極大抑制,導致颱風生成缺少最關鍵的環境條件,這是今年以來颱風生成偏少、登陸偏少的主要原因。

副熱帶高壓示意圖。

南方降雨多與颱風生成少相關聯

副熱帶高壓長期偏強、偏南,不僅使得控制區中心颱風少,也使得控制區周邊地區降水多。副熱帶高壓控制區域盛行下沉氣流,不利於颱風生成。因氣流是上下循環,副熱帶高壓邊緣則盛行上升氣流,即大氣比較活躍,容易形成天氣過程,這也就是為什麼最近南方地區降雨頻繁的原因。

正常情況下,每年夏季,副熱帶高壓會按一定節奏自南向北移動,從而帶動聚集在副熱帶高壓北側邊緣的大片降水雲系一步步掃過我國東部地區。但如果副熱帶高壓一直盤踞在南方,它既會壓制颱風,也會讓南方無法擺脫雨帶。

厄爾尼諾不利於颱風生成

副熱帶高壓形勢為何一直偏強、偏南?

專家解釋,這與厄爾尼諾關係密切。監測數據顯示,在超強厄爾尼諾事件次年,副熱帶高壓多半有顯著增強。典型的例子就是2016年與1998年,這兩年的上半年,副熱帶高壓位置都偏南、偏西,而且顯著變大,面積是常年均值的兩倍左右。如此「鵲巢鳩佔」,颱風的「生存空間」被嚴重擠佔。目前,自2018年9月開始的厄爾尼諾事件仍然在持續。

通常,西太平洋低緯地區大氣的上升運動很強,對流活動旺盛,有利於颱風生成。然而在厄爾尼諾年,東太平洋海溫異常偏高,那麼西太平洋海溫則較常年偏低,因而西太平洋低緯的上升運動也將有所減弱,導致西太平洋低緯地區對流活動減弱。

對流活動減弱後,西太平洋提供給大氣的熱量和水汽減少,這不利於形成颱風所需的低層輻合、強上升運動等大氣環流條件,所以厄爾尼諾年西太平洋颱風生成偏少。

在我國,颱風登陸和明顯影響區域集中在華南和東南沿海,珠江流域需防禦強颱風帶來的暴雨洪澇、大風和風暴潮災害。雖然上半年颱風生成和登陸數量均偏少,但入汛以來南方持續降水影響顯著,颱風防禦形勢將進一步嚴峻。

目前,我國南海和菲律賓呂宋島以東海域海溫較高,均在30℃以上,且偏高1℃至1.5℃,具備颱風生成的海溫條件。未來氣象部門將密切監視海面颱風生成情況,為各部門聯合應對防禦提供科學依據。

相關焦點

  • 71年來首次7月無颱風!8月我國或將遭遇3個颱風
    我國沿海地區常年受颱風影響,近年來廣東、福建、海南等省份都曾成為颱風登陸地。以廣東為例,2010年至2019年間曾有10個颱風登陸廣東,2018年是廣東最「吸風」的年份,曾有5個颱風登陸。71年首次7月零颱風一般而言,颱風的活動呈現顯著的季節性特徵,7月至9月是颱風活動最頻繁的時間段。
  • 2019年颱風命名表一覽 2019颱風名字表有哪些
    第31屆颱風委員會通過的西北太平洋和南海熱帶氣旋命名表,共有140個名字,分別由亞太地區的柬埔寨、中國、朝鮮、中國香港、中國澳門、日本、寮國、馬來西亞、密克羅尼西亞聯邦、菲律賓、韓國、泰國、美國和越南等14個成員提供(每個成員提供10個名字)。這140個名字分成10組;每組裡的14個名字(每個成員提供1個名字),按每個成員的字母順序依次排列。
  • 整個7月都沒有颱風,原因是什麼?預計什麼時候會生成
    往常年份,7月下旬是颱風「高影響時段」。然而,根據中央氣象臺預計,未來一周,颱風生成的可能性不大。進入7月份以來,西北太平洋和南海還沒有颱風生成。中國氣象局颱風與海洋氣象預報中心首席預報員高拴柱解釋了颱風偏少的原因:隨著2019年秋季厄爾尼諾事件的發生,西太平洋副熱帶高壓強度異常偏強西伸,南半球冷空氣活動偏弱導致越赤道氣流偏弱,赤道西風位置偏西,南海和菲律賓以東洋面的海平面氣壓異常偏高,不利於低層熱帶對流的發展,因此颱風的生成較常年同期明顯偏少。
  • 颱風「鸚鵡」明天登陸!它會是個「好颱風」嗎?
    今年第2號颱風「鸚鵡」將於6月14日登陸廣東沿海,作為今年即將登陸我國的首個颱風,「鸚鵡」有哪些特點?會帶來哪些影響?今天我們邀請了中國氣象局颱風與海洋氣象預報中心首席預報員張玲給大家進行詳細解讀。
  • 颱風「鸚鵡」影響湖南
    降雨信息      2008年1月1日08時~8月20日08時,全省平均降雨939.9mm,比歷年同期偏少140.6mm(13.1%)。湘西南、湘東南降雨偏多1~2成;益陽大部、嶽陽南部、長沙東部、懷化北部、湘潭北部、婁底、衡陽降雨偏少2~3成;其他大部分地區降雨偏少1~2成。
  • 今年還會有颱風登陸我國嗎?大數據告訴你
    網友表示,今年颱風很有個性,要麼不來要麼亂來。未來還會有颱風登陸我國嗎?今年颱風偏少與暴雨偏多有何關係?我們找專家來一探究竟。今年颱風偏少強度偏弱 要麼不來要麼亂來截至10月20日,今年西北太平洋和南海共生成17個颱風,比多年同期偏少,其中有5個颱風在我國登陸,也比多年同期偏少。
  • 颱風杜鵑最新路徑圖,颱風杜鵑實時路徑圖
    2020年第24號颱風叫什麼名字 2020年二十四號颱風路徑圖最新消息 2020年第24號颱風名為「杜鵑」,英文名稱:Dujuan,編號2024,名稱來源中國,含義:一種花。
  • 海南公布2014年十大天氣氣候事件 超強颱風「威馬遜」位列榜首
    央廣網海口1月8日消息(記者許雲 通訊員吳勝安)1月8日,海南省氣象局氣候中心發布了2014年十大天氣氣候事件。超強颱風「威馬遜」位列事件榜首,2014年影響海南省的颱風個數明顯偏少,另外,晚秋暴雨、高溫天氣等也榜上有名。
  • 安比成1972年來首個進入天津的颱風,天津遭遇建國以來最大颱風雨
    近日,颱風安比成為我國天氣的主角之一,不僅是因為它成為少見的直接登陸上海的颱風之一,還因為它在登陸後更是久久不散一路北上,影響著我國的江蘇、山東、河北等省份。7月24日上午,在距離安比登陸快兩天後,颱風安比的中心已經來到了我國天津市境內,這樣一來,颱風安比也成為了1972年以來首個進入天津境內、直接經過天津市的颱風。雖然已經登陸了近兩天,但因為颱風安比經過的地方大多地形平坦,對於颱風結構的影響比較小,因此,颱風安比仍然保留著相當完整的結構,衛星雲圖觀測顯示,颱風安比螺旋結構完整,中心仍保留著完整的核心雲團,證實著其是一個不折不扣的颱風。
  • 2020年颱風最新消息 12月還有颱風嗎?(附股)
    即將迎來2020年最後一個月了,那麼,12月還會有颱風嗎?  呂心豔介紹,從歷史數據看,1月到12月南海和西北太平洋海域均有颱風生成,一般來說,7月到9月是颱風生成的活躍期。從多年平均看,12月生成颱風數量明顯偏少,平均每年有1.26個颱風生成,少於6月到11月,多於1月到5月,排在全年的第7名。因為在季風背景下,夏季的季風槽非常有利於颱風生成,但在冬季,沒有明顯的季風槽,主要受赤道輻合帶控制。另外,冬季海溫不如夏季和秋季的海溫高。
  • 【訪談】專家解讀「浣熊」颱風特點及動向
    7月4日上午,今年第8號颱風「浣熊」在西北太平洋洋面上生成,5日下午轉為強颱風,並於7日凌晨加強為超強颱風。據最新預報顯示,「浣熊」將於8-9日穿過東海東部,轉向日本。雖然「浣熊」與我們「擦肩而過」,作為今年首個超強颱風,其移動路徑有什麼特點?
  • 2019年第23號颱風「夏浪」實時路徑如何查看
    今年第23號颱風「夏浪」已於11月4日上午由強熱帶風暴級加強為颱風級,上午8點鐘其中心位於美國關島東偏北方約1000公裡的西北太平洋洋面上,就是北緯17.0度、東經153.4度,中心附近最大風力有 12級(33米/秒),中心最低氣壓為975百帕,七級風圈半徑180
  • 今年首個登陸我國的颱風「鸚鵡」要來了
    張玲介紹,颱風「鸚鵡」從6月12日正式編號,到其登陸、減弱、消散,整個過程預計只有3天左右,整個生命史較短。從強度來看,其強度可達熱帶風暴級至強熱帶風暴級,相對偏弱。「鸚鵡」颱風結構具有明顯不對稱性,主要深對流區不是位於颱風中心附近,而是在中心的西南側,這是其強度不強的主要原因,同時也導致其帶來的強降水區可能主要集中在颱風路徑的西側。
  • 2019年第23號颱風「夏浪」最新消息(持續更新)
    2019年第23號颱風「夏浪」最新消息11月05日05時46分 「夏浪」加強為強颱風級今年第23號颱風「夏浪」已於今天(5日)凌晨由颱風級加強為強颱風級
  • 海信2019年上半年淨利暴跌超80%,彩電賣不動了嗎?
    中新經緯客戶端8月13日電,近日,海信電器發布2019年半年報顯示,今年上半年,海信電器淨利潤為6220.55萬元,同比下滑81.48%。海信電器方面解釋稱,因國內彩電行業需求持續萎縮以及東芝經營虧損導致報告期內利潤減少。
  • 颱風是如何命名的?還有颱風曾被「除名」?
    2020年的夏末秋初,颱風接二連三北上,時而帶來綿綿細雨,時而帶來狂風暴雨。「鸚鵡」「黑格比」「米克拉」「海高斯」……這些颱風的名字是怎麼來的呢?颱風大部分出生在南、北緯5~20°的熱帶洋面上。只有洋面溫度≥26.5℃時,颱風才有可能出生。
  • 30號颱風胚胎已撤編,2019年第一颱風或將生成
    30號颱風胚胎已撤編,2019年第一颱風或將生成還有一天,2019年就要到來了,可是整個氣象界,仍然不平靜。受強大冷空氣影響,寒潮和暴雪預警還在繼續。可以說,從昨日開始,全國大部分地區都開始下雪了,其中雲南東北部和湖南的中北部更是出現了10到26毫米左右的暴雪。當然根據今日10時中央氣象臺發布的藍色暴雪預警看,暴雪現象還將持續。
  • 颱風預報首席為...
    今年第2號颱風「鸚鵡」將於6月14日登陸廣東沿海。作為今年即將登陸我國的首個颱風,「鸚鵡」有哪些特點?會帶來哪些影響?中國氣象局颱風與海洋氣象預報中心首席預報員張玲進行詳細解讀。從預報來看,颱風「鸚鵡」由於其結構的不對稱性,會在登陸前給位於颱風中心西側粵西沿海地區帶來較強降雨,需要注意防範強降雨及可能引發的山洪、滑坡、泥石流等次生地質災害的發生。另外,在粵西登陸的颱風往往會給珠江口地區帶來風暴增水,應及時採取相應防範措施。記者:颱風「鸚鵡」有哪些特點?是否稱得上是個「好颱風」?
  • 我國今年罕見的7月「零颱風」原因為何?
    往年7月在天氣舞臺上常見的颱風今年「缺席」。2020年第1號颱風「黃蜂」5月16日形成、2號颱風「鸚鵡」6月14日形成之後,西北太平洋以及南海地區再無新颱風出現。今日,中國氣象局颱風與海洋氣象中心高級工程師向純怡和國家氣候中心首席預報員王永光解讀今年颱風形勢時表示,異常偏強的副熱帶高壓是抑制颱風生成的「幕後黑手」。
  • 海信2019年上半年淨利暴跌超80% 彩電賣不動了嗎?
    中新經緯客戶端8月13日電(張燕徵)近日,海信電器(600060)發布2019年半年報顯示,今年上半年,海信電器淨利潤為6220.55萬元,同比下滑81.48%。海信電器方面解釋稱,因國內彩電行業需求持續萎縮以及東芝經營虧損導致報告期內利潤減少。對於其利潤大幅下滑的原因,分析人士指出,家電消費與中國的房地產住宅行業景氣度密切相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