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趕上微信紅利,沒有坐擁千萬粉絲,「野馬財經」好像沒有趕上最好的媒體創業階段,但是這一年中,傳統財經媒體人的流向,資本市場的青睞,都在印證著「野馬財經」創始人李曉曄的觀點,金融財經領域的內容創業春天才剛剛到來。
從傳統媒體人到新媒體創業者角色的轉變,李曉曄坦言「還在調整和適應中」。在傳統媒體崩塌的當下,李曉曄笑稱還在堅持的「新聞老炮」都還抱有幾分理想:「新媒體能不能做社會公器,能不能被市場認可的商業價值、商業模式,我很願意探索這些事。」
帶著激情和十足的打拼勁,李曉曄希望做看得懂的財經報導,一方面降低財經新聞的閱讀門檻,做深入淺出,通俗易懂的解讀;另一方面把準確、求證、原則融合進財經報導,影響更多有層次的人,開啟財經民智。
● ● ●
未來財經金融新媒體的領導者
一定是專業人士
2015年1月份,野馬財經正式組建團隊成立,是一家專注於財經金融的新媒體機構。
李曉曄告訴新榜,「野馬財經」已於今年7月份獲得了500萬的天使輪投資,公司估值達到6800萬元。雖然錢已經到帳,但是李曉曄說鑑於還未完成工商資料變更,暫時不方便透露投資方信息。12年深度調查記者的從業經歷,讓她把嚴謹的做事風格延續到了新媒體上。
融資之前,「野馬財經」依靠微信新媒體廣告,以及早期運營野馬財經自媒體聯盟收益,還有一些線下活動收入,具備一定的自我造血能力,能維持公司的正常運轉。「融資其實有些盲從,但是在內容創業大環境下,融資已經變成了證明公司實力的一種方式」。
▲「野馬財經」創始人李曉曄
新榜:你們能獲得投資方青睞的主要原因是什麼?
李曉曄:第一個是新媒體取代傳統媒體的大趨勢。未來,在金融財經領域的領頭人,肯定不會再是做營銷的人,一定是財經領域的專業人士在操盤。目前市場上可選擇的投資對象也沒有那麼多,在整個財經領域能夠機構化運作、打算引入投資、還有機會介入的公司並不多,我們是其中一家。
第二個是投資人對我個人和團隊能力的認可。從《第一財經日報》做深度調查,《四川長虹十年財務迷蹤》《起底明天系》幾篇有影響力的稿子,到帶領無界深度調查團隊,做出《卓達新材百億融資術:30%高息吸引40萬人》獲得2015年財經學界極具含金量的惠普新聞年度深度報導獎,我的業務能力和媒體管理經驗都得到了投資人的認可。
● ● ●
內容是立身之本
李曉曄曾任無界新聞副主編 、《彭博商業周刊/中文版》編委、《第一財經日報》的調查記者,在傳統媒體領域多年的人脈積累,成為她做「野馬財經」的一個良好資源。資深的財經媒體人的身份,也讓她對財經內容有著苛刻的要求,她介紹了野馬財經原創的五條規則。
1. 準確,財經原創內容,準確是第一位,要不然,財經市場會到處充斥著以訛傳訛的信息。
2. 求證,整個資本市場的信息有真有假,求證消息正確與否也是做內容的一個方面。
3. 有趣,輕鬆活潑有趣味,財經新聞的八股寫法缺少可讀性。年輕人思維比較活躍,沒有受過束縛式的新聞培訓,反而有好處。
4. 專業,有趣是為了讓大家看得懂,而專業信息是體現新聞的價值。
5. 原則,涉及到部分揭露企業負面消息的文章,無論是面對金錢的誘惑、還是語言的暴力,我們會頂住壓力,堅持最初的理念和原則。
▲李曉曄在進入新媒體領域之後很快意識到時代風向的轉變,在她主編的《新媒體時代》中,我們看到了一個傳統媒體人擁抱新時代的努力
「內容是立身之本」,李曉曄帶領野馬團隊寫出了《小馬奔騰沉浮錄》《起底基金淘寶店易手螞蟻金服之謎》《美女炫富引發的血案:「百億中晉系」崩盤內幕曝光》等有影響力的文章。李曉曄介紹,《「百億中晉系」崩盤內幕曝光》這篇文章全網統計有兩百萬的閱讀量,出稿當天30多家主流金融媒體都給了圖片新聞、頭條、專題很好的推薦位。
慢工出細活,雖然在內容上堅持做細打磨,但在內容分發上,「野馬財經」選擇了多平臺,目前,他們在百度百家,一點資訊、新浪、搜狐、鳳凰等新聞客戶端,以及wind、同花順、雪球、金融界、和訊等專業財經媒體平臺設立了專欄,合計超過30多家。「對於像我們一樣後起步的媒體而言,入駐媒體平臺,能迅速擴大影響力,還沒有聽說比我們入駐更多平臺的財經自媒體。」
新榜:現在「野馬財經」的戰略布局是如何規劃的?
李曉曄:戰略布局分為前端和後端兩個部分,前端主要做網際網路金融,新三板,A股資本市場內容,聚焦財經金融這個領域。我們並非做垂直媒體,而是把自己定位在綜合媒體上。在新媒體時代,除了需要垂直媒體,也需要有綜合媒體,但「野馬財經」所涉及的範圍不會鋪太大,主要還是聚焦在財經金融這個細分領域。
前端內容布局,也是為後端業務打基礎。後端的想像空間想像力很大,比如做投資。
● ● ●
2016年將成為財經金融新媒體的分水嶺
當媒體人都在哀嘆,微信紅利期已過,內容創業的春天已經走遠的時候,在資深媒體人李曉曄看來,財經金融領域的春天才剛剛開始。「其它領域不敢說,但是今年對於財經金融領域而言,真正專業的媒體人士才剛剛入局。」
▲在10月20日下午舉辦的「財經新媒體創客大趴·cool media」活動上,何伊凡、魏寒楓、遲宇宙等多位資深財經媒體人亮相
2015年是傳統財經媒體人轉型最劇烈的一年。原《中國企業家》雜誌社總編何伊帆、前《彭博商業周刊》執行主編魏寒楓,《證券時報》傳媒集團投資總監範衛鋒,《財經天下》周刊執行主編商思林,這些重量級傳統財經媒體人剛剛加入新媒體市場,並且全部獲得投資或者轉型為職業投資人,資本和人物流向的雙重信號也在印證著李曉曄的觀點。
2016年或許會成為李曉曄口中的重要分水嶺。不過傳統媒體人的入局,李曉曄也坦言,這是一個需要時間適應和磨合的過程。「我們這群人優點很明顯,在風控把握、選題判斷、內容平衡等新聞專業方面做的比較好。缺點也很明顯,一方面思維比較受限,條條框框太多;另一方面不太善於營銷玩法,做內容出身的傳統媒體人,影響力、粉絲、流量經營方面是短板和需要突破的瓶頸。」
新榜:你做了12年的傳統媒體,最留戀傳統媒體的是什麼地方?
李曉曄:我所擁有的成績都是傳統媒體所賦予的,做深度調查是一件對社會很有意義的事情。傳統媒體是社會公器,有些事情只有在有牌照的媒體才能做到,傳統媒體能做輿論監督這件事,是我最留戀傳統媒體的地方。
新榜:又是什麼原因讓你選擇離開?
李曉曄:12年的財經媒體經驗,輕車熟路,成為難以自我突破的一個瓶頸。從選題製作、上版面、到轉發傳播都有預判,雖然也會有社會反響很強,引起監管部門關注的文章,但是這一套輕車熟路的經驗,完全沒有了挑戰性;走上媒體管理崗位,時間久了也沒有了做深度調查的刺激性,所以選擇離開。
新榜:你認為新媒體能做出來像傳統媒體那樣深度、社會影響很大的深度報導嗎?
李曉曄:這一批專業機構化人才的入局勢必會引起這樣的變化。媒體的核心競爭力,其實就是人才的競爭。一方面,資本助力會吸引更好做優質內容的人才;另一方面紙媒式微,意味著精英人才正在向新媒體流動,機構化運轉的新媒體也一定會成為很有影響力的媒體。
目前階段,新媒體比拼還是把關、風控能力,建立安全防火牆。未來,新媒體機構兼併收購傳統媒體,徹底解決新聞從業資質問題的趨勢會進一步加強,藍鯨傳媒收購《國際金融報》就是很好的例證。
- The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