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不同膚質適合的防曬
油性肌膚:選擇清爽型防曬,也可以考慮「無油配方的防曬,但它們的抗汗防水性會稍遜一籌。
乾性肌膚: 選擇保溼型防曬,一般其中會添加一些保溼成分,幫助肌膚鎖水。
敏感/痘痘肌膚:選擇物理防曬的產品,對皮膚的刺激度小,如有「無油」配方會更好一些,另外要注意避免含有PABA (對氨基苯甲酸)成分的產品。
身體防曬:根據自身需求來選擇。噴霧狀防曬相對塗抹型防隨噴的均勻目全面,但要注意用量要足:夏季戶外運動時記得要選擇SPA30以上PA+++的防汗防水型產品。
以上推薦僅供參考,購買產品時,還需要根據自身喜好和使用感來選擇,有可能的話,儘量嘗試後再購買喲!
02防哂產品的原理
為什麼防曬產品可以防止肌膚受到損害呢?具體防的又是什麼呢?答案就是: UVB&UVA。
UVB只能照射進入表皮層,它會令肌膚曬紅、曬傷!可以參考防哂產品上的SPF指數(Sum Protection Factor), 指數越高,防UVB的能力越強。
有兩個公式可根據SPF的數值大概算出產品的防曬時長和UVB的遮擋率:
防曬時長= 15(min) X SPF數值
UVB遮擋率= (SPF-1) /SPF x 100%
以SPF15的防曬產品為例,該產品的防曬時長為15X15=225min,等於3個小時45分鐘,而它的UVB遮擋率約為(15-1)/15 X 100%=93.3%。但這個數據僅供參考,不可以此為硬性標準,畢竟還有很多各種其他的影響因素,如遇水遇汗造成防曬的脫落等。
雖然SPF指數越高防曬能力越高,但並不意味著選擇指數越高的防曬產品就越好,因為高指數產品中可能會有其他的添加物,容易對肌膚造成負擔,所以挑選時,需要根據自身的肌膚狀態和出行時間來決定。通勤的話,SPF15就已經綽綽有餘了。
UVA可以照射進入真皮層,它就是讓肌膚變黑、老化、甚至癌變的元兇!
不過對於預防UVA的評測不同於預防UVB,每個國家都有著不同的表達方式。最常見的是日系防曬的表達方式一一PA指數(Protection Gradeof UVA)。一個「+」是指延長2~4倍的防曬時間,「+」越多越抗曬,一般來說「++"就足夠了。很多國內的牌子也會引用PA指數的表達方式。
「Broad Spectrum」或「Extra UVA protection」則是美系防哂產品用來表示該產品具有預防UVA功效的標識。
據說歐盟防曬產品用下圖標識來鑑定是否預防UVA,以星星的多少來判定預防效果的好壞。
我搜索了一下歐洲品牌的防曬產品,發現使用這個標識的產品十分有限(也有可能是搜索到的歐洲的產品太少),多數產品會使用圓形的UVA標識或「UVA/UVB Protection"來表示產品具有預防UVA的功效。
03物理防哂&化學防曬
物理防曬與化學防曬的區別在於二者的原理,物理防曬是反射紫外線,如之前說的打傘、穿防曬服、戴帽子也可以屬於物理防曬的範疇;而化學防曬則是吸收紫外線再釋放出來。至於對防曬產品的定義,可以通過產品中添加的防曬劑來區別。
物理防哂的成分主要為氧化鋅和二氧化鈦。氧化鋅幾乎可以抵抗所有波段的紫外線攻擊.而自不致敏;二氧化鈦相對稍弱,可以抵抗UVB, 對付UVA的能力稍弱,而且會有假白的使用感。
化學防哂的成分多種多樣,不過其中有一種叫做二苯酮-3的成分很具有爭議性,它被懷疑會導致皮膚光敏感性和致癌,在歐洲產品標準裡,它的濃度不允許超過10%,在購買時可以關注一下產品的成分表,儘量避免添加該成分的產品。
市面上也會有一些物理化學混合的防曬產品,雖然效果可能會好一些.但也要根據個人皮膚狀況來選擇,如敏感類肌膚就更適合物理防曬,刺激會相對小一些,切不可盲目選擇。
04如何使用防曬產品
之前也說過了,防曬產品是需要達到一定量後,才能真正發揮好防曬的功效。一般測試產品的防曬係數時,它們的使用量在2.0mg/cm,也就意殊著至少要塗滿這個量才能真正發揮產品的防曬功效。
如果是臉部防曬的話,一張臉至少要使用「一元人民幣硬幣大小」的防曬產品才算夠喲!
當然也可以以「多久用完一瓶防曬" 來判定防曬的使用量,以面部防曬為例,30ml的面部防曬在正常使用的情況下,基本1個半月就差不多用完了.如果你用了2個月多還沒用完,那就是每日防曬的塗抹量不夠喲!
如果你需要長時間待在戶外的話,過一段時間一定要補塗防曬!由於正常的出汗和油脂分泌,部分防曬會自動脫落,造成防曬效果大打折扣。因此長時間戶外活動時,一定要補防曬,尤其是夏天時,頻率要更高一些。
05關於防哂的注意事項
1.是否要卸妝? 有抗水性標識的產品需要單獨卸妝,聲稱免卸妝的產品就不必了。如果沒有明顯標註,用普通潔面不能洗乾淨(摸起來有膜感) .則需要單獨卸妝。
2、防曬與隔離是否缺一不可? 對於防曬和隔離的界定一直會有誤解, 我給你畫個簡單的示意圖(如下),其實隔離是一個擁有防曬功能的修飾霜/擁有修飾功能的防曬霜,因此它的防曬/修飾功效肯定沒有單一的防曬/妝前產品好,此時就需要根據自身情況來決定使用哪一個喲!
在不考慮化彩妝的情況下,日常通勤需要潤色時可以單獨使用隔離,反之單獨使用防曬就好。戶外活動時一定要單獨塗抹高倍數防曬, 無論你後期是否再疊加隔離。
3、去年的防曬還能用嗎? 從保存角度來說,開封一年後的產品本就面臨著被氧化汙染和微生物超標的風險,所以還是慎重為好。從成分的角度來說,化學防曬的保質期比較短,開封後需儘快使用完;物理防曬保質期相對長一些。不過市面上大多數防曬產品多為物理化學混合成分,保險起見,前一年的防曬最好還是不要再使用了。
4、防曬中宣稱的抗老化有用嗎? 如今很多中高端品牌推出的防曬產品會添加一些護膚成分,除了常見的保溼美白外,還會添加抗氧化劑,它可以有效增強防曬性,對抑制自由基產生非常有幫助。當然也不必為了該效果去追求某產品,前期可以使用含有抗氧化成分的護膚品,疊加防曬後,依舊能達到這樣的功效喲!
06防曬真的很重要嗎?
很多姑娘經常把「美白」掛在嘴邊,然而並不清楚其實防曬就是美白的第一步,更是抗老抗斑的最重要一步!
狼叔Hugh Jackman曾在ins 上曬出一張自拍並留文道:「一個活生生的例子告訴你'不塗防曬會發生什麼'。皮膚基底細胞癌。雖然是最輕微的癌症,但也很嚴重。請一定要塗防曬並定期檢查!」由此可見,不防曬除了會曬黑、長斑、加速老化以外,真的還會致!癌!
紫外線是一種電磁波,波長小於可見光,大部分地球表面的紫外線來自太陽,它是傷害性光線的一種,已被確定與許多疾病的產生有關,如皺紋、曬傷、白內障、皮膚癌、視覺損害與免疫系統的傷害。平時看起來光潔無瑕的肌膚,在紫外線攝影下很可能會成為另一個樣子!
上圖中色的斑點就是隱藏在皮膚下面的曬斑,它們可能現在還沒有出現在你的臉上,但終究是埋在皮膚中的一顆顆「雷",不知道什麼時候就會爆發出來,而且這些都是不可逆的傷害,一旦形成就無法消除。
世界衛生組織曾統計,年全世界約有兩三百萬例的非黑色素瘤皮膚癌和132000例色素瘤皮膚癌,而在非黑色素瘤皮膚癌中,皮膚基底細胞癌是最為常見的類型之一,可見防曬是多麼的重要且必要!
07該如何防曬?
1、儘量減少待在戶外的時間。這應該是最簡單又實用的防曬方式了,減少戶外活動的時間就是減少了陽光和紫外線的照射時間,自然也就不容受到紫外線的侵害啦!
2、打遮陽傘。選擇遮陽傘時要儘量選擇滌綸面料,隔熱性能更佳,如有黑膠材質的內層,就可以更好的隔絕紫外線。有一些遮陽傘會在卷標裡標明抗UV,這才是真正具有抵抗紫外線的功能。雖然這個方式簡單直白,卻不適用於任何人,當一一個壯漢大夏天的打著遮陽傘,你心中只會吐槽「我的媽呀,怎麼這么娘?」
3、遮陽帽/防曬服。不願意打傘的朋友們可能更願意選擇戴遮陽帽穿防曬服,除了會有些熱以外效果其實還是有的,但注意購買的時候,除了注重防曬效果外,還要選擇輕薄透氣的材質,這樣才不至於因為不透氣引起皮膚問題。
4、使用防曬產品。防曬產品是相對保護更全面的防曬措施(塗抹到位的情況下),雖然它的步驟和要求相對有些繁瑣,但卻是一個實用性很高的防曬方法,也是今天這篇文章的重點。
08防哂產品種類一覽
雖然都喜歡統稱防曬產品為「防曬霜」,但其實它們的種類和質地也是各不相同的,市面上比較常見的防曬產品多為以下幾種:
1、防哂霜。固體狀。抗水抗油性好,質地相對厚重一些,比較適合乾性肌膚和用於秋冬天的防曬。現在防曬霜在夏天的使用率小了很多,悶熱的天氣下,大家多會選擇相對輕薄一些的防曬乳。
2、防曬乳/凝露。偏水狀,相對防曬霜來說,它的質地更輕薄,易推開,水潤度更高. 使用感會相對好一些,但抗水抗油性就沒有防曬霜那麼強了。現在市面上的化妝品品牌們,也比較喜歡推出這種類型的防曬。
3、搖搖樂。水狀,這個類型中最火的應該就屬於資生堂的安耐曬了,瓶子裡會有一個鋼珠,用前需要搖一搖,所以又會被稱為「塗改液式防曬」。它的流動性、延展性和水潤度都很高,單就安耐曬這個產品而言,抗水抗油性還是很值得肯定的。
4、防曬噴霧。霧狀,相對於以上幾種產品防曬噴霧使用起來會相對方便一點,無論是前期的防曬還是後期的補塗操作起來都很簡單。質地也會比之前的產品輕薄,但再用量上無法衡景和控制,只能根據個人經驗來進行操作。而目一定要注意——不要
放置在過熱的地方,以防意外發生!
另外需要注意的一點就是, 防曬不同其他護膚品它是在皮膚表面的一層防紫外線「保護罩」,所以塗抹時不需要像塗抹護膚品一樣反覆揉搓直至吸收.防曬產品不需要完全被皮膚吸收.只有停留在皮膚表面才能更好的保護皮膚不受侵害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