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多評論請關注「港臺腔」
時隔5年,沒有拍續集習慣的香港導演彭浩翔,竟將志明與春嬌的故事拍出了第三部。從一紙禁菸令引出的香港後巷愛情邂逅,到港人北上奮鬥的異地愛情變奏,直至轉徙京港兩地成為工作日常的愛情七年之癢,香港和內地觀眾見證了志明與春嬌從情愫暗生到求婚懷孕,影片內外的時間跨度都已過七載。一路走來,觀眾不只能看到兩人的分分合合,煙火塵世中的港人心態也隨之起起落落,依稀可辨。
第一部《志明與春嬌》中如煙般曖昧的愛情遊戲,背後是不知明天會如何的心靈迷惘,如同主題曲所唱的那般,「我們就這樣沒有目的地愛了」,未來在何方,又有誰知曉?不單是戀人絮語,也是關於香港這座城市的寓言。當愛情面臨困局,第二部《春嬌與志明》中,二人先後選擇北上,歷經各尋內地新歡的輾轉而最終複合,並努力實現著眾港人對於內地的財富夢想。
準確為港人把脈的《春嬌與志明》,迎合了眾人對內地的心理期待。當「黃金十年」的香港神話已成往事,東方之珠的光芒不復從前,平凡之輩如千千萬萬個志明與春嬌,終究不能止步於對於歷史的追憶與緬懷,唯有通過現時的拼搏,再次唱響《獅子山下》,守望香港的下一次輝煌。
走過港人面對蕪雜現實的失落,北上後落魄者秒變人生贏家的虛妄,第三部《春嬌救志明》中,港人終於找到了自己的超級英雄——紅塵俗世中平凡的你我。「自己的感情自己救」,即便柴米油鹽的日常難免寡淡,唯有勉力營造的儀式感撫慰人心,擾攘現實仍奪不走「拯救我城」的英雄幻想。
香港這座城市的明天會好嗎,答案在每個港人身上。儘管本地現實未必盡如人意,第二部中逃避閃躲、睥睨內地的「精神勝利法」已不是辦法,正視問題尋求解決才是出路。
第三部片末,在香港與內地間輾轉反側的愛情結出善果。而「意在言外」、堅守作品「香港性」、坦言志明是個人寫照的彭浩翔,又表露出對香港電影和現實怎樣的關懷?
從初到內地不適應文化語境,想抖機靈卻顯得尷尬浮誇、莫名其妙地自視甚高對內地人極盡嘲諷,到雖將故事場景設在香港,劇中細節和普通話配音卻熟練搬弄內地網絡熱梗,臺詞和劇情既讓內地人感覺親切,又滿身香港煙火氣,不失港味風流。2010年便長駐北京接地氣的彭浩翔,終於找到了內地文化正確的打開方式。
第二部說是「合拍片」,內地和香港元素卻在片中尷尬並置,無論「港味」「京味」都感覺不是滋味,一廂情願的自大也讓劇情荒誕可笑。第三部雖為「港產片」,卻在香港和內地難以阻擋的融合背景下,平心靜氣地向兩地觀眾說起了體己話。
雖說是套路,但可見誠意。內地導演徐崢的《港囧》懷舊牌打得生硬彆扭,香港導演擷取本地素材玩起「情懷」來卻順手許多。霓虹招牌和叮叮車、上世紀80年代流行金曲和動畫片、TVB老戲骨客串浸透本土氣息,天馬行空的橋段也無違和感。
走進回憶深處,那裡有香港的華美歲月。不僅香港人珍視,內地人同樣掛懷。當片中的「70後」「80後」主角步入中年,路阻且長正待拼搏。是時候放下執念與虛妄,無論在戲內還是戲外,以共情同理之心彼此相對,方能守望歲月靜好。無論對於歡喜冤家、融合中的香港和內地電影乃至社會都是如此。磨合在所難免,改變也不必一夕間完成,少一些抱怨,多一些擔當,東方之珠的風採將浪漫依然。
(責編:袁勃、王欲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