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地疑雲》是由約翰·麥克蒂爾南執導,約翰·特拉沃爾塔、塞繆爾·傑克遜等主演的驚悚片,2003年3月28日在美國上映。
影片講述了美軍訓練基地魔鬼教官南森·韋斯特和美國藥品管理局官員湯姆·哈代一起追查離奇失蹤事件的故事。
基地疑雲(13)
這世界上有兩種事實,一種是我們所看到的事實,一種是背後隱藏的真正的事實。我們看到的往往是那些像是現實的假象,而另外一個我們看不到的才是真正的答案。
在巴拿馬叢林的美軍訓練基地裡,發生了一起神秘的失蹤事件。6名受訓學員出發進行常規的軍事訓練,卻連同教官韋斯特(塞繆爾·傑克遜飾)在颶風后消失得無影無蹤。韋斯特素以嚴厲著稱,和學員之間的關係一向十分緊張。僅存的兩名倖存者卻保持緘默,不願與官方合作。整個調查陷入了僵局。
無奈之下,基地指揮官只好請來昔日的學員哈代(約翰·特拉沃爾塔飾),現在的美國藥品管理局官員協助調查。但是軍方調查官員朱麗婭少尉(康妮·尼爾森飾)卻並不歡迎他的到來。因為其一,哈代被懷疑與其當地毒品販子有非法交易;其二,哈代也曾是號稱魔鬼教官韋斯特的門下弟子,並且和其他的受訓者一樣對他心存怨恨。
隨著調查的展開,哈代與朱麗婭為了整體利益,決定暫時封存彼此的不信任。哈代更使用非常手段從倖免的學員丹巴口中套出驚人「事實」:韋斯特和其他失蹤學員是被人謀殺,並且屍首已經被颶風吹走。但另外一個學員肯達爾的供詞卻與丹巴的大相逕庭。
究竟是誰在說謊,或者兩人的說法都是謊言?究竟在這個神秘的叢林裡發生了怎樣的故事?隨著調查的繼續,更多的謊言,更多的欺騙浮出水面,而一個可怕的事實,也在逐漸向哈代他們靠近……
韋斯特(薩繆爾·傑克遜 飾)號稱魔鬼教官的軍士長韋斯特總是對黑人士兵派克很嚴厲,因此招致派克嫉恨,在巴拿馬叢林的美軍訓練基地裡一次外出訓練時和6名受訓學員遭受派克擊殺,屍體也在颶風后消失得無影無蹤。
哈代(約翰·特拉沃爾塔 飾)哈代是美國藥品管理局官員,是昔日韋斯特的學員,在這次失蹤事件發生後被基地官員安排做為一名協助調查員調查事件。
朱麗婭少尉(康妮·尼爾森 飾)朱麗婭少尉負責這起失蹤事件的軍方調查官員,對於哈代到來協助調查卻並不歡迎且心存芥蒂。隨著調查的展開,哈代與朱麗婭為了整體利益,決定暫時封存彼此的不信任。
派克(泰雅·迪格斯 飾)突擊隊新隊員,因為不堪忍受魔鬼教官韋斯特的嚴格訓練而嫉恨在一次外出訓練過程中殺死教官和隊員。
基地疑雲本片編劇兼製作人詹姆斯·范德比爾特從孩提時起就對神秘事件情有獨鍾,他說:「我知道有朝一日我會創作出一部充滿錯綜糾葛的電影,觀眾只有等到最後一刻才能大白真相。」菲尼克斯電影公司主席兼CEO邁克·麥達沃伊說:「我被《基地疑雲》的劇本深深吸引了,其中充滿了希區柯克式的懸念,經由多人講述的故事因版本各異而互相矛盾,觀眾會不停猜想事件的真相,而這一切將歸結為一個出人意料的結局。」將影片劇本推薦給麥達沃伊的聯合監製布拉德·費舍爾說:「一開始你會以為《基地疑雲》是一部類似於《西點揭秘》和《義海雄風》的典型軍事驚悚片,可影片故事的複雜情節將完全超出你的預期,讓你完全陷入驚詫之中,最終你會大徹大悟,因為事實的真相一直就在眼前。」
麥達沃伊之所以選定由約翰·麥克蒂爾南執導《基地疑雲》,是因為後者擅長用攝影機來講述故事,尤其適合以不同視角重述事發經過的本片。麥克蒂爾南說:「在這種故事中,攝影機必須積極的關注事件的進展,拍攝手法和角度會根據版本不同而有所改變,所以每次的敘事風格也務必進行相應調整。」
早在製片方與麥克蒂爾南接洽期間,約翰·特拉沃塔就已經順利籤約。為扮演緝毒署探員湯姆·哈迪,特拉沃塔在影片開拍的三個月前就開始接受每周6天的嚴格訓練,除了減掉25磅體重之外,他還隨同駐守在喬治亞州亨特軍用機場的第75遊騎兵團1營體驗軍旅生活和學習軍事技能,甚至在拍攝期間,他都不忘繼續堅持訓練和控制飲食。
為打造出巴拿馬熱帶叢林的視覺密度,麥克蒂爾南找來曾參與拍攝《殺戮戰警》、《偷天遊戲》和《天地大衝撞》的丹尼斯·布拉德福德任藝術指導,兩人在直升機上發現了佛羅裡達州傑克遜維爾的一座廢棄機場,當地的高大橡樹為打造熱帶雨林提供了便利條件。由於樹下地形平坦單一,所以劇組找來100名勞力改造出影片所需的崎嶇地勢。在布拉德福德的監督下,劇組在片場共移植了100棵棕櫚樹和4、500株小棵植物。
在拍攝雨景時,特效協調人康拉德·V·布林克(Conrad V. Brink)充分利用了流經片場的小河,確定水質完全符合安全標準後,布林克率隊在樹上安放了9個水塔,水塔通過水管與一輛可以每分鐘泵水750加侖的卡車相連。為確保片中雨量持久穩定,布林克使用了一臺起重機、60英尺長的水管和4個噴頭,從而在100英尺高度完成降雨。[4]
《基地疑雲》是編劇詹姆斯·范德比特創作的首個劇本,也是他首次擔任監製,在此片之前,他的另一部手稿《黑暗降臨》已經先行完成製作並已在03今年1月和觀眾見面,電影公司為了買下《基地疑雲》的劇本可是付出了不少代價,範德比特獲得了40萬美元的預付款,這對一個新人來說確實非常慷慨。
範德比特表示:「我從小就對神秘懸疑的事物感興趣。那時我就決心總有一天要寫一個充滿了曲折和疑團的故事讓所有的觀眾到最後一刻才能猜出答案。」而另一個製片人,本片製作公司鳳凰影業的執行長邁克更是對劇本極為吹捧,他表示自己一下子就被劇本吸引住了,並且盛讚其充滿「希區柯克影片」般的高超懸念設置。他尤其對影片通過多名角色分別敘述各自事實,慢慢推動情節的《羅生門》似的表現手法感到滿意。
不過影評人們卻對範德比特的劇本諸多挖苦,他們嘲諷《基地疑雲》和《黑暗降臨》同樣的幼稚可笑,「相信很多觀眾從一開始就能夠從影片的欲蓋彌彰中了解到幕後的黑手是誰了。我最想說的就是也許製片公司也許在本片投拍前就好好修改一下這個爛劇本。」
約翰·麥克蒂南+約翰·特拉沃爾塔+薩繆爾·傑克遜?初看上去似乎是個很令人期待的組合,使人腦海中產生類似《終極警探》+《低俗小說》之類的美妙聯想,但是這多半是痴心影迷的美麗誤會罷了。麥克蒂南的作品年表上除了《終極警探》1、3外雖然也有《獵殺紅色十月號》這樣的經典作品,但他最近幾年卻在一直走背字,幾乎是拍一部賠一部,《13勇士》、《瘋狂輪滑》……或許只有未來的《終極警探4》才能挽救他免遭「票房毒藥」封號的命運,我們只希望這部《基地疑雲》不要成為又一部《最後的動作英雄》或者《地球戰場》吧。
《基地疑雲》:拿《羅生門》作秀
基地疑雲也許好萊塢感覺最近的弱智電影太多了,需要搞出一兩個"聰明"點的影片,來向世人表明自己的腦袋還不是完全進水了。可是票房又不能不照顧,要都搞成那些上升到哲學層次的智慧型,恐怕會是票房的惡夢。既要顯得比較聰明,又不要嚇跑觀眾,算來算去只能借鑑《羅生門》的成功之路了。這並不表明美國觀眾有多少真正看過《羅生門》,而是說至少他們聽說過該電影的名氣;在某種程度上,《羅生門》的敘事已經成為一種使電影"顯得"聰明的經典技巧,至於拍出來的電影是否真的很"聰明",對於一般商業片來說就不用考慮太多了。好萊塢的經典準則是:先把你騙進影院再說!
在《基地疑雲》(Basic)上映前媒體的廣告轟炸中,一個用得最多的詞便是"Twist",用比較文縐縐的中文來翻譯的話,大致相當於"變生肘腋",其實用大白話說就是"故意折騰人"。影片講述一隊美國突擊隊員,在教官山謬爾·傑克遜的帶領下,進入巴拿馬的熱帶叢林演習,結果卻是5死1傷的局面,只有剩下沒受傷的士兵背著那個傷兵回到了預定的接應地點。問題是他們並沒有遭遇敵人,那麼那個狂風暴雨的晚上在演習中到底發生了什麼呢?由約翰·屈伏塔和康妮·尼爾森扮演的基地調查官,便需要在有限的時間內理出個頭緒來。可是,回來的這兩個士兵的口供根本對不上,而且不斷改變,由此引出更多的當事人和幕後故事來……
顯而易見,本片的主要情節照搬了《羅生門》的結構:同樣一件需要調查的案件擺在那,同樣的每個當事人都有不同的解釋;所不同的是,本片最後想傳達給觀眾的,並不在於不同的人"為什麼"有不同的事件闡述,而在於那個明擺著想讓觀眾大吃一驚的結局。也就是說,中間所有不斷變化的解釋版本,都只不過是故弄玄虛而已,最終是為了甩出最後那個包袱來。而在《羅生門》中,不同人物對事件的不同描述,卻是影片想要表達的重點,最後真相是什麼反倒不重要。
不同的表現重點,體現出本片和《羅生門》不同的表現主旨。《羅生門》探究的是為什麼不同人物會對同一事件有不同解釋,電影的矛頭指向的是人性的隱藏一面。《基地疑雲》顯然不想搞得那麼深奧,只要先把觀眾騙得暈頭轉向,然後給他們一個大大的驚訝就萬事OK了。儘管該片也談人性,所謂"Murderisabasic.Everyonecandoit.(謀殺是人的本性,每個人有嫌疑。)",但那只不過是故弄玄虛的一部分,為的是讓影片中間那段"誰是真兇"的遊戲變得更可信:既然人人都可能是兇手,自然每種不同版本的敘述,都有可能是真的。於是,大家就在電影中看到山謬爾傑克遜被打死了N次,兩次被手榴彈炸死、兩次被M-16打成篩子,一次被約翰屈伏塔用軍用匕首捅了個大窟窿。當然,這都是不同版本解釋中的狀況。編導要的就是把觀眾繞進"誰殺了教官和其他隊員"的猜測中去,最後再得意洋洋地告訴你:你們都猜錯了!
記得國內《英雄》上映的時候,評論者們就老拿《羅生門》來說事。其實《英雄》和本片一樣,都只是借用了一下《羅》"同一事件,多種闡釋"的表皮,內裡要突出的還是事實的真相。因而可以說,它們都和《羅生門》的表現手法的內涵無關,和不同的"解說人"內在的動機無關。一切都只不過是為了遊戲和作秀,為了在給出最後答案前,讓觀眾多暈一會。這樣一來,導演就可以期待當觀眾們走出影院時會說:一部電影居然將我狠狠地玩弄了一把,編導你真牛啊!
這就是《基地疑雲》這樣的影片所要的效果:為"轉折"而"轉折",等把你折騰得夠嗆了,再給你一個最不可思議的結果,電影結束!往往還要美其名曰"最有思考性",要讓觀眾回去敲破腦袋地想事情真相的前因後果。這也是商業片中最常用的使自己變"聰明"的招術。事實上,觀眾們回去想破腦袋也是沒用的,因為所謂"真相"是強加給你的,根本不需要任何解釋,導演說是這樣就是這樣,至於和以前的情節有諸多矛盾?對不起,兄弟,你對電影還沒有完全了解!就這樣,電影說不定還能讓人再進影院一次。
可我是再懶得上當了!這類電影,除了給人最後時刻的那個大大的問號和感嘆號,別的再沒什麼了。如果說《非常嫌疑犯》的結尾的出人意料還算有點意思的話,本片精心構思的結局,在前面眾多故意歪曲事實的"轉折"之後,已經變得很無聊了。老實說,我根本都不在乎它有什麼樣的結局,只想這無聊的遊戲趕快結束。
約翰屈伏塔還是老樣子,一切成竹於胸的樣子,臉上經常帶著"操縱者"才有的微笑。正因為電影將重心放在了事實的真相上面,審訊過程中本應該很精彩的對手戲顯得沉悶無比,沒有人會聚精會神地去想這個傢伙為什麼這樣說,換成任何一個演員,不論男女,都能勝任此片的角色。倒是山謬爾·傑克遜,他那股"損勁"是別人代替不了的。至於那幾個突擊隊員,對不起,如果觀眾不留心的話,很可能連他們的角色都難以分清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