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國之初,到中國開眼的洋人有這樣一個奇怪的說法:「到北京可以不看三大殿,不可不看辜鴻銘!」把辜鴻銘當成比北京三大殿更值得一看的文化景象,足見辜鴻銘的奇特之處。
確實,學博中西的辜鴻銘,人稱「清末怪傑」,不但精通英、法、德、拉丁語等9種外語,獲13個博士學位,而且是中國清末民初中西方文化貫通的第一人。他以巨大的熱情向西方宣傳東方的文化和精神,又將西方的文化科學引進到中國,產生了巨大而深遠的影響。
西方人到中國,把辜鴻銘當成奇異的風景期待,不單是因為他的學問,更多的是他的奇怪的癖好。比如,辜鴻銘有一特殊嗜好,特別喜歡妻子淑姑的小腳,經常讓妻子脫掉鞋子,低頭去聞,樂此不疲。有時寫作,他會特意叫妻子到書房,摸摸小腳,聞聞小腳,文思泉湧。辜氏這一癖好並非別人的謠傳,因為大儒康有為曾因為他這一特殊愛好,為他寫過一個條幅說:「知足常樂」。辜鴻銘因此感嘆:「康有為深知我心。」足見此事屬實。
辜鴻銘是福建廈門人,年輕時留學英國,後遍遊歐洲,學習西洋政治和文藝,留學歸國後,精讀四書五經,曾任清政府外務部主事,又入張之洞幕府,佐張之洞辦洋務。辛亥革命後,在蔡元培的力邀下,入北京大學任教。因中外皆通,被時人目為異才。
辜鴻銘之所以被稱為「清末怪傑」,當然有許多怪異的地方,而且不是一般的怪異,那是怪異到讓當時的人們瞠目結舌,怪異到今天的人們仍津津樂道。比如,已經民國很多年了,男人們都是小平頭,頂多也是個藝術家的齊肩發,但辜鴻銘卻一輩子結辮子,不剪、不剃,仍如清朝的守忠遺臣,謹守臣節,至死不渝。但同時,這個結著辮子的清朝遺老,卻用外文翻譯中國的古籍,做著把中國文化向洋人輸出的最時髦的行當。
辜鴻銘還曾經到北京東交民巷外國使館區所在地的六國飯店,用英文向洋人講演《春秋大義》,成為中國售票講課的第一人,而且,他的講課票價比梅蘭芳演戲的票都貴,這些洋人還爭先恐後,以至一票難求。這種文化人格上的反差,讓他成為一個非常特殊的存在,異常醒目。
辜鴻銘還做過更大膽的事情。袁世凱稱帝失敗,一命嗚呼,當時的北京政府下令哀悼三天,但辜鴻銘卻在椿樹胡同自己的小院裡高調唱了三天堂會,鑼鼓喧天,鶯歌燕舞,把那些巡街警察氣暈了,但又沒辦法,那些洋人在場,他們也惹不起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