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10-17 14:4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打開視頻,查收你的米飯٩(๑❛ᴗ❛๑)۶
金秋十月,在岱嶽區馬莊鎮一片自帶美顏效果的稻田裡,收割機忙碌地轉個不停。作為岱嶽區最大的旱稻種植基地,馬莊鎮創新家庭農場迎來了又一個收穫季。記者了解到,今年創新家庭農場共種植200畝旱稻,其中,春稻畝產達1544.28斤。
在創新農場種植示範基地,金燦燦的稻田裡,稻浪隨風起伏,收割機穿梭其中,一會兒工夫,完成脫粒的稻子便從機器裡卸出,直接裝車。一車車滿載的稻穀,預示著今年又是一個豐收年。望著眼前繁忙的景象,農場主張來廣十分欣喜。今年,他吸取以往種植經驗,積極探索新的種植模式,通過寬幅播種的方式,改變了過去產量達到極限時稻子出現的點片倒伏現象。
張來廣說:「通過拉大旱稻行間距,不僅克服了點片倒伏問題,旱稻的通風性和透光性也得到極大改善,從而提高了旱稻的產量。據統計,一畝地產量就提高了200多斤。每棵穗子能達到一百五六十個稻粒,普通的一般也就是120個粒。」
今年是張來廣旱稻種植的第5年,他介紹,從旱稻種植到播種、除草,今年各方面都有了一套更加完善的操作規程,這將更加有利於旱稻的進一步推廣,讓老百姓輕輕鬆鬆地種旱稻,從中提高經濟效益。
好收成帶來好收益。張來廣說,之所以打破傳統小麥、玉米種植模式,改成小麥、旱稻兩作兩收雙主糧模式,是因為與過去種植玉米相比,旱稻的附加值提高了。收入不再單純依靠穀物,稻草因為富含營養,也可作為牛羊飼料進行銷售。張來廣給記者算了筆帳:「目前春稻國家的保護價格為每斤1.32元,市場收購價是每斤1.65元。稻草一畝地出4000斤,每斤2毛收入,在原有旱稻收入的基礎上,一畝地還可多增收800元。」
目前,張來廣不僅在種植模式上不斷進行探索,他還緊盯市場,嘗試採用「共享鮮米」銷售新模式,將新鮮的稻穀從田間直接送到社區,市民可通過自助銷售機,採用網上支付方式進行購買,摒棄了中間的層層環節。據了解,「共享鮮米」自助銷售機近期將在名仕尚座等10餘個小區率先投放,屆時市民可嘗到最新鮮的汶陽田旱稻。
記者:於朋
原標題:《汶陽田百畝旱稻喜獲豐收 「共享鮮米」即將進社區自助銷售》
閱讀原文
特別聲明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並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