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大原因導致海外華商頻「受傷」
羅馬尼亞當地時間4月21日,尼羅市場管理方對市場實行強制性徹底拆除,涉及2000多家華人店鋪,預計華商的經濟損失達數億歐元。
改革開放30多年來,赴海外經商的中國人越來越多,華商在海外的經濟交流成就令世界矚目;但近年來,中國商人在海外接連遭遇「非公平事件」,再次成為國人熱切關注的話題。
本報連線當事人和國內有關專家,深度解析華人在海外發展數十年曆程中所面臨的各種問題和挑戰。
最新案例在羅中國城遭強拆華商損失數億歐元
當地時間4月21日,羅馬尼亞尼羅市場管理方——尼羅集團對市場實行強制性徹底拆除,涉及2000多家華人店鋪,預計華商的經濟損失達數億歐元。
羅馬尼亞華人維權委員會負責人、溫州籍僑領潘繼東在接受本報記者採訪時介紹說,為了賺取更多的商業利益,尼羅集團早就想把收費低廉的尼羅市場拆除掉,好逼迫店主搬到該集團於2003年建的另一個市場:紅龍市場。
相比尼羅市場當年給予購買者店鋪的「永久使用權」,紅龍市場則要求店主按年籤訂租賃合同支付租金,而且租金比尼羅市場高得多。
今年2月,羅馬尼亞的轄區政府頒布拆除令,準許尼羅市場管理方對該市場進行拆除。
2月26日,尼羅市場華商在華人維權委員會的帶領下,將市場管理方及頒布拆除令的轄區政府一起訴至當地法院。法院通知雙方在6月16日開庭審理此案。但就在法院開庭之前,尼羅集團就對尼羅市場進行了強制拆除。
目前,部分華商被迫轉移到紅龍市場經營,也有一些人生意愈發艱難,就撤資回國了。
今年來華商海外受阻事件
2010年3月西班牙加迪斯地區的中國商店在經濟危機下不減反增,當地商業聯合會呼籲政府對中國人商店進行控制。
2010年4月西班牙政府全國大規模檢查偷稅漏稅情況,華商的「百元店」是這次「查稅風暴」的主要目標之一。
2010年3月義大利撒丁島地區華商,尤其是服裝批發商和零售商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大檢查。其中警方查扣了兩家華人企業約400多萬歐元的化妝品。
原因分析為什麼華商在海外總「受傷」?
近年來,中國商人在海外接連遭遇「危機事件」。
去年6月,俄羅斯數萬名華商賴以生存的市場被關閉,數百億人民幣的貨品被查封。
再往更早前看,義大利華商被搜查、西班牙切爾西燒鞋事件等針對華商的「非公平事件」,無不使海外華商一再受到國人的廣泛關注。
那麼,為什麼「受傷」的總是華商?社科院歐洲問題專家趙俊傑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就一系列的事件本身而言,既有華商發展迅速「樹大招風」、所在國重新規劃等外在原因,也有個別人違法使群體遭殃、華商難以融入當地社會等自身問題造成的。
像此次羅馬尼亞華商市場被強拆就屬於所在國的重新規劃。
當地政府希望華商轉而搬進租金更高的市場,根源在於羅馬尼亞的經濟好轉後,市場準入和門檻會相應提高,以前廉價賣地吸引外資的方式必然會隨之改變。
原因1
所在國重新規劃造成衝擊
華商在東歐國家經濟轉型期間,將廉價的中國商品銷售到那些國家,解了燃眉之急。今天,這些國家從政府層面開始調整和糾正過去一些不規範的做法,想重新規劃經濟。
但他們比較生硬的做法對華商造成了很大衝擊。另外,由於經濟危機,這些國家出現排擠外國人的現象,華商也在其中。
·代表事件·
俄羅斯關閉切爾基佐沃市場
2009年6月底,俄羅斯政府為了解決「灰色清關」問題,宣布將集中銷毀價值高達20億美元的中國「走私」商品,並關閉切爾基佐沃市場。
據估計,遭波及的華商在3萬名左右。
原因2
成功經商惹當地人嫉妒
在全世界各國,吃苦耐勞、頭腦精明的中國商人似乎無論走到哪裡,都能成為各地生意場上的常勝將軍。
但在一些國家,中國商人的成功也常常引來當地競爭者的不滿甚至敵視,打擊報復也隨之而來,導致攻擊中國人,使之財產損失甚至人員受傷的情況,時有發生。
·代表事件·
2004年西班牙燒鞋事件
2004年9月16日晚上,一把火燒在西班牙小城埃爾切,燒毀了中國鞋城價值100多萬歐元的鞋子。這是一起數百名當地人攻擊中國鞋店的惡性案件。
埃爾切是西班牙的製鞋中心。由於中國鞋的價格優勢,激起了當地鞋業的危機感和不滿,最終把中國鞋商當成洩憤的對象。
原因3
個別人行為使群體蒙難
當然,作為一個龐大的群體,華商受排擠的原因並不僅僅於此。
應該看到的事實是,個別華商缺乏法律意識,沿襲在國內的不良做法,依靠投機取巧獲取利潤,通過行賄「疏通關節」,使整個華商群體蒙難。
尤其是某些華商制假造假、偷稅漏稅等行為,往往成為引發所在地採取大規模針對華商的執法行為的導火索。
·代表事件·
羅馬50多家華商店鋪被查封
2007年3月22日,義大利出動百餘名警員針對羅馬華人聚集區的華人商鋪、倉庫、住家開始進行地毯式搜查,扣押了價值2000多萬歐元的貨物,50多家華商店鋪被搜查,多家被查封。
據報導,引發這次大規模查抄行動的直接原因,就是眾多華商委託的當地一家報關公司存在違法行為。
原因4
華商難以融入當地社會
華商難以融入當地社會、文化差異和個人素質的參差不齊,也在一定程度上直接導致海外華商受到不友好的待遇。
·代表事件·
阿爾及利亞打砸中國商鋪
2009年8月3日,阿爾及利亞首都阿爾及爾附近地區,當地人與中國商人發生鬥毆,並最終演變成對中國商鋪的打砸搶事件。據報導,此次事件背後的其中一個深層原因是,華人尚未融入當地社會風俗習慣。
歷史解讀
除此之外,一系列的「非公平事件」還被賦予了時代的屬性。趙俊傑認為,從改革開放至今,華商在海外的發展主要經歷三個時期。
在海外經濟一片低迷中「卓爾不群」的華商,現今恰恰進入了一個矛盾摩擦期。
趙俊傑認為,經過常年興盛發展的華商們只有摒棄「自顧自發財的小聰明」,才能突破瓶頸,向「大國智慧求健康發展」轉型。
孕育發展期
「倒爺」最早活躍於邊境
趙俊傑分析說,「華商」這個概念最早引起人們的關注是從上世紀改革開放初期開始的。
那時候的華商其實就是人們所熟知的「倒爺」的概念,很多「倒爺」們從那時候開始在蘇聯邊境以「換貨」的形式做生意,掘得他們的第一桶金。華商在海外的發展也是從那時候開始的。
激增興盛期
出現大宗貿易形式
後來進入90年代初期,隨著我國口岸的開放,我國國內出現了一些穩固的邊貿市場,而在如中印邊境等地方也出現了一些固定的市場,不再像先前那樣以「換貨」的形勢做生意。
「那時候市場的發展已經開始規範化,管理也比較嚴格,很多貨物並不容易進入較規範化管理的市場。」趙俊傑說,那時候很多華商開始在亞歐邊貿線上設廠,開始出現物流倉儲等大宗貿易的形式,華商在海外的發展開始加速。
矛盾摩擦期
華商市場開始在外國形成
進入21世紀,趙俊傑說,隨著華商在海外的發展規模化,不僅有固定的貿易市場,並開始具有一定的影響力,市場的管理從無序到有序,這個時候也出現了諸多的矛盾和摩擦。同時,海外的當地政府開始介入,甚至意想從華商的利潤中分得一杯羹。
趙俊傑說,出現這種局面的原因主要是,邊境貿易原本只是貿易的一個有機補充,隨著華商勢力的龐大,逐漸在一些國家發展起來專門由華商經營的市場。在這樣的背景下,華商的貿易量如果增加,那麼當地的市場就會出現相對萎縮的狀況。
「我國的商品流通性很強,目前對西歐的市場都有衝擊,何況是東歐。」趙俊傑說,東歐的政府相對管理手段不多,市場小,政府得不到太多的實惠。也正因如此,近來不斷在東歐出現華商市場被強拆等事件。
未來展望
棄小聰明取「大國智慧」
在遭遇了一系列「非公平事件」之後,仍奮戰在海外的華商們不得不自問:是否該進入一個轉變形象、良性發展的轉型期了呢?
「中國企業和商人應該學會和國際打交道的方式。」正如中國駐杜拜總領事館總領事高有楨曾在2009年底杜拜危機中提醒中國商人的那樣,趙俊傑也認為,未來中國商人要走合法化、誠信化道路,不要一味受眼前利益的驅動而去鑽法律和政策的空子。
「作為一個貿易大國、文化歷史大國的子民,華商是時候放棄小聰明,獲取大智慧了!」他說。
同時,趙俊傑也指出,「現在,華商的貿易已經不再單純地需要一個貿易的窗口,或者一個市場,而是向一個更加具有規模,更加規範的方向發展。」他說,在貿易方式轉型的過程中,難免會遇到更多意想不到的矛盾和問題。
因此,華商在提升自身素質、了解當地商業環境和遵守法紀誠信經營的同時,還要積極融入當地文化,團結合力,多組建商會、社團,在政界有利益代言人,遇到問題主動維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