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子大了什麼鳥都有,地球40億年的生命史上,出現的90%以上的生命其實現在都已經消失了。從中世紀的地質學發展開始,化石漸漸進入了人類的視線,為我們打開了一道古生物的大門。
而這些化石中,就有一些超乎我們認知的生物,今天我們就來看看那些震驚我們的古生物。
巨脈蜻蜓(學名Meganeura monyi),又名大尾蜻蜓或巨尾蜻蜓。這是一種生活在石炭紀的昆蟲。昆蟲最早出現於石炭紀,距今3億年,而最早的昆蟲就是巨脈蜻蜓,也是地球上第一批飛上天的生命。
巨脈蜻蜓的化石被發現於1880年的法國,1885年,法國古生物學家Charles Jules Edmée Brongniart描述及命名了這個化石。當初由於大氣含氧量高,所以巨脈蜻蜓的翅展達到了1米以上,現存最完整的巨脈蜻蜓的化石目前保存在巴黎的國立自然史博物館中。
我們現在看到的蜻蜓,翅展不及它的十分之一,巨脈蜻蜓的發現刷新了當初的古生物認知觀念:原來在遠古,哪怕是昆蟲的體型都和人差不多?人類到底是多渺小?
地球生命誕生的前期,是漫長的寒武紀,寒武紀階段也誕生過太多不可思議的生物。比如寒武紀著名的【怪誕蟲】。
怪誕蟲是本世紀新發現的一種遠古生物,化石被發現於加拿大的一座礦坑,從化石來看,它仿佛就是一個小小的毛毛蟲:身體有棘刺的蠕蟲樣的生物。
通過還原,科學家恢復了它原本的面貌。
怪誕蟲確實是一種生物,它有著比較方的腦袋和細細的脖子,它周圍的棘刺並不全是防禦用,下排是足部上排才是防禦用棘刺。
怪誕蟲目前還有親屬存活,和它親緣關係最近的是一種叫天鵝絨蠕蟲的生物。隨著澄江動物化石群被發現,怪誕蟲的真相才逐漸浮出水面。
怪誕蟲其實沒有我們想像的那麼大,他們體型只有1cm左右,想一想也對,寒武紀是生命剛剛發展的時期,那時起的確沒什麼可能出現大型動物。倘若不是化石,你敢相信會有這麼奇怪的東西存在?
鄧氏魚又稱恐魚,它可以說是泥盆紀海洋裡的頂級掠食動物了,從名字上也能看出來這東西不好惹。鄧氏魚化石是地球上第一批霸主生物,它的化石比恐龍還要早1.75億年。
鄧氏魚體長接近11米,通過化石復原後,推測體重可以達到6噸,光是咬合力就接近5噸。
它的頭部和頸部覆蓋著異常堅硬的外骨骼,鄧氏魚沒有牙齒,取而代之的也是頭部的外骨骼,如同鍘刀一般可以切割各種當時海洋裡發現的生命。
這個鍘刀一樣的大嘴和強勁的咬合力意味著:它能輕易咬斷一隻小型鯊魚。
鄧氏魚的發現,不禁讓我們去思考一個問題:我們始終都在好奇億萬年以前的世界是怎麼樣的,但我們永遠無法通過化石完全得到結論。但是從鄧氏魚的外形,有一個細思極恐的信息傳達給我們:那就是當初的地球,環境究竟有多惡劣,才會誕生如此可怕的生物?
在寒武紀說到怪誕蠕蟲,就不得不提到海洋裡的另一種有殼的霸主:奇蝦。
奇蝦雖然叫蝦,但肯定不是你嘴裡那個軟趴趴的東西。奇蝦和怪誕蠕蟲一樣,出現在寒武紀時期,也是目前已知的寒武紀體型最大的生物。奇蝦體長2米,頭部一對大螯,眼睛如同桌球大小,口大如盆。
奇蝦化石的於120年前被發現於加拿大,現代技術對奇蝦還原後,知道了它最恐怖的除了外形,還有口中那齒輪一般的牙齒,仿佛可以輕易攪碎任何東西。
不過奇蝦的樣子雖然恐怖,但是通過研究表明,它們的腸胃裡卻都是一些小型蠕蟲和微生物。看起來性格也不是很殘暴。
不過隨後科學家又在化石的腹部發現了三葉蟲的殼,才意識到這傢伙性格雖然溫柔,但是連堅硬的三葉蟲殼都能輕易咬碎,想必也不是好惹的。
那麼問題來了:在寒武紀的海洋裡到底有什麼,奇蝦才進化成看起來如此可怕的樣子保護自己?難道還有比它更可怕的掠食者嗎?
蜈蚣也是我們常見的一種生物,大多數時候,它們和人還是沒什麼交集的,雖然有毒但是也沒什麼傷人的機會。可是石炭紀晚期二疊紀早期,蜈蚣的祖先可不是這樣好欺負。
遠古蜈蚣體長2.59米,被認為是現在的蜈蚣和千足蟲的祖先,是地球上最早的首批無脊椎動物之一,光是它的寬度就達到了2.6米(含足部),可以說它要是把腿完全伸直了趴下來,就是一張超級大床。
目前沒有在任何化石中發現有生物以遠古蜈蚣為食,這在當初,也是陸地一霸。
遠古蜈蚣主要以小型動物和植物為食,和現在的蜈蚣食性行為都很像。除了個頭太大了之外,其實也並沒什麼可怕的。
如果你穿越到3億年前,在熱帶雨林見到這東西,你還會害怕身邊的小蜈蚣嗎?是不是感覺你身邊的所有蟲子都是毛毛雨了?
遠古空氣中的高氧量,讓古代的生命體型都格外的大。這會給我們帶來一個思考:人的體型到底是不是合適的?
地球含氧量在變化,物種出現又消失,那麼億萬年後人類消失了,會有什麼取代我們呢?會不會有以後的高等生命,發現我們的化石,然後跟它們的同類講:在某個時期,存在著兩腳走路,穿著不同衣服的一種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