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小坊一起繼續關注
氣溶膠
(戳開圖片回顧相關報導)
↓↓↓
「氣溶膠」這一專業的術語
在新冠肺炎疫情爆發後
頻繁出現
不少坊友都在後臺留言
表達了自己的擔憂
氣溶膠會無所不在?
口罩也因此而失去了效果?
針對"氣溶膠傳播"
這一新確認的傳播途徑
大家該如何認識?
小坊的同事專門連線了
全國新冠肺炎醫療救治專家組專家
盧洪洲教授
氣溶膠是一種介質,是人日常說話、大笑、唱歌等過程中排出的液滴,呼吸、咳嗽、打噴嚏和大笑均會產生液滴。其粒徑一般0.1毫米及以下,呼出人體後會在幾十毫秒至1秒內蒸發,形成飛沫核(粒徑幾微米),且飛沫核長期懸浮在空氣中並隨空氣遷移,其傳播距離可達數百米甚至更遠。
盧洪洲教授認為,一般來說,氣溶膠裡的流感病毒或冠狀病毒在外界環境裡,不會存活很久。在空氣中檢測到了病毒的顆粒或核酸陽性,也不代表它具有傳染性,因為病毒離開了人體細胞的環境很快就會滅活。
此外,盧教授還表示,在國家衛健委2月5日發布的《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診療方案(試行第五版)》中,關於傳播途徑在先前的「經呼吸道飛沫傳播和接觸傳播是主要途徑」基礎上增加了「氣溶膠和消化道等傳播途徑尚待明確」。
對在霧霾、潮溼天氣裡,病毒會不會通過附著氣溶膠存在更長的時間?盧教授認為,病毒在冬天的時候存活時間會稍長,但病毒顆粒在空氣中或氣溶膠裡面,很快就會失去傳染性,不會讓人致病。
復旦大學公共衛生學院教授闞海東則指出:氣溶膠大多數情況下是近距離傳播,從某種程度上來說,氣溶膠都是有傳播源頭的,一旦距離遠了,氣溶膠濃度是呈現指數級下降,通過敏感的監測可以測出,但是否能夠達到感染的病毒載量,目前的案例非常少。
他說,以傳播方式相近的流感為例,在科學文獻中,只有為數不多的科學報導是談到氣溶膠傳播病毒的案例,而且大多數是在相對封閉的空間中,通過空調等系統傳播生物氣溶膠(流感病毒)。
四川大學社會科學院教授李後強則撰文表示,由於氣溶膠顆粒比較大,一般大於10微米,50微米以上的最多,因此一般醫用口罩(或者防範霧霾的口罩)可以阻攔這種粒子。特別小的氣溶膠粒子(半徑小於0.1微米),重量輕,主要分布在高空(來自土壤的靠近地面),隨風飄走了,人呼吸到的可能性不大。另外,氣溶膠質點比表面能很大,又有電荷,病毒很容易被破壞,存活度不高。
有專家認為,氣溶膠傳播是封閉空間中病毒傳播最令人擔憂的載體之一,尤其是室內更是如此。但是在室外開闊空間,氣溶膠濃度會根據與來源的距離長短而呈現指數級下降。只要做到室內戴好口罩、室外不聚集,大氣對氣溶膠的稀釋倍數已經足夠大了,因此,完全不用擔心。病毒不會「騎」著氣溶膠從窗外飛到你的家中。
針對上述內容
昨晚
世界衛生組織也發話了
↓↓↓
長江航運總醫院感染科專家組組長許綠葉說,開窗透氣是必要的,要保證空氣流通,室內換氣,氣溶膠隨之吹走,空氣不流通,別說新冠肺炎,其他呼吸道疾病也容易上門。她建議,一天可以開幾次,總時長可保持在2-3個小時。武漢大學中南醫院內科李曉寧主任醫師進一步說明,樓上樓下有隔離病患的情況下,需要靈活掌握。例如點式樓房的窗戶直接和鄰居對開的,要錯峰換氣,或者不開那一扇窗;如果樓間距不大或者是老舊小區,人口居住密度很大的話,而且在已知周圍有感染病人時,不建議頻繁地開窗換氣。武漢市第六醫院呼吸內科副主任李發久副主任醫師也認為可以開窗通風,如果和患病鄰居隔得比較遠,應該沒問題。氣溶膠會沉降,如果踩上了氣溶膠怎麼辦。專家認為,不用過於擔心,絕大多數人的習慣,室外和室內穿的鞋子都是分開的,出門穿的鞋子可以放在門口,不放到室內來。如果實在擔心,可以參照為鞋子消毒的方法,在鞋底噴灑消毒水。專家提醒,衝洗馬桶的水流也會產生氣溶膠,建議把馬桶蓋蓋好,可以防止氣溶膠傳播。衝完馬桶,還可以用消毒液擦拭馬桶蓋。下水道的消毒可以在每天晚上沒有人使用的時候,用84消毒片或84消毒液放進下水道或馬桶裡,注意如果它是金屬的就有腐蝕性,如果是PVC的管道就沒有問題。對於非醫護人員而言,在實際生活中,只有達到極高數量級的閾值,部分病毒才能由黏膜進入人體。同樣,通過氣溶膠形式懸停在衣物、皮膚的病毒,只有極微小的比例能通過手部觸摸進入眼口鼻,病毒量能致病的可能性不高。
本文編輯|小門耳
消息來源|上海電視臺《新聞夜線》、界面新聞、文匯報、長江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