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文解字》上書:「葬,藏也。從死在茻中;一其中,所以薦之。」生老病死,是每個人都必須要經歷的命運,無論他身份高低,地位幾何,最後都無法擺脫逝去的宿命。而對於中國人來說,死後能入土為安,便是最大的安慰。
所以作為死者安息之處,墓地的選擇至關重要,在北京市西部石景山區,有一處特殊的存在,它便是「八寶山革命公墓」,它乃全國規格建制最高、聲名最著、紅色教育資源最為豐富的園林式公墓,若能死後葬入此處,便是對一個人生前最大的肯定。
那麼究竟哪些人去世後,能夠葬入八寶山革命公墓呢?那處佔地300多平方米,被稱為「八寶山第一墓」中埋藏的又是何人呢?
時間回到1949年,這一年對所有中國人來說,都是無比重要的一年。新中國成立之初,百廢待興,為了紀念那些為國家拋頭顱、灑熱血的革命志士,國家決定為他們修建革命公墓,同年12月份,時任北京市副市長的吳晗便開始了籌備工作,經過多方勘察後,他選中了京西八寶山南麓的褒忠護國祠,也就是八寶山革命公墓的前身,這裡原本是朱棣為保護司禮太監鋼鐵墓而賜建的。
而之所以選中這裡,是因為此處交通方便、環境優美,更重要的是,這裡不佔用農田,很快,吳晗的提議便得到大家的認可,而建設革命公墓的重擔,交到了我國著名建築師林徽因手上,其實這一年,林徽因的身體已經不太好了(患有嚴重肺病),但她還是毅然接下任務,她還想再為這個國家做點什麼,扛著病痛折磨,林徽因完美完成了這一任務,1950年,公墓初步建成,並定名為「北京市革命公墓」。
事實上,除了設計革命公墓,林徽因還協助丈夫梁思成完成了《中國建築史》,並參與設計了國徽、東北大學校徽、人民英雄紀念碑紋飾和浮雕圖案,林徽因絕對擔得起「中國偉大建築師」的讚美。
而在革命公墓設計並建造完畢後5年,林徽因便因病逝世,享年51歲。在她去世後,遺體也被安葬在八寶山革命公墓中,她的墓碑上,簡簡單單刻著7個字:
建築師林徽因墓
長眠於此的,除了像林徽因這樣為祖國作出巨大貢獻的人才外,還有像任弼時這樣為國家事業奮鬥終身的人。當年八寶山革命公墓建成後幾個月,任弼時同志不幸病逝,然而直到離開人世的前一天,他都還在研究戰局、思考對策,他的一生,都在為祖國而奮鬥!這樣的人,值得我們所有中國人敬佩!於是國家當即為他修建了佔地300多平方米的墓地,以示尊敬。而任弼時先生的墓,也被稱為「八寶山革命第一墓」。
後來,開國第一任副主席之一的張瀾老人、瞿秋白烈士也被安葬在此處,他們都是為祖國革命事業作出巨大貢獻的人。除此之外,科學界、教育界、文化界的著名人士,以及中國人民的忠實朋友,也一一被葬在此處,1970年,北京市革命公墓正式改名為「北京市八寶山革命公墓」。
詩人臧克家曾說:「有的人死了,他還活著。」這些曾為中國奉獻自己一生的人,必將永遠留在人民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