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該理論將人的需求從低到高分為生理、安全、歸屬、受尊重、自我實現五種類型,等級越低者越容易得到滿足,等級越高者則獲得滿足的比例較小。這就促進了企業管理理論的進一步深化,迫使管理者在實際管理過程中,必須考慮如何更好地從心理上去滿足員工的高層次需要,從文化上對員工加以調控和引導,幫助他們實現各自的願望,使他們不僅感到自己是一個被管理者,同時也能夠在安全感、感情歸屬,受尊重,自我實現等方面都能擁有很大的發展空間。
二、期望理論
該理論的基本關係式是:激發力量(F)=效價(V)*期值(E)。激發力量是指動機的強度,即調動一個人的積極性,激發其內在的潛力的強度,它表明人們為達到設置的目標而努力的的程度。效價是指目標對於滿足人們需要的價值,即人們對於某種結果偏愛的強度。期望值是指採取某種行為可能導致的績效和滿足需要的概率,即採取的某種行為對實現目標可能性的大小。
三、雙因素理論
該理論認為,影響人的工作態度的因素有兩種,一種是保健因素,另一種是激勵因素,其理論根據是:第一,不是所有的需要得到滿足後都能激勵起人們的積極性,第二,不具備保健因素時將引起強烈的不滿,但具備時不一定會調動起強烈的積極性,第三,激勵因素是以工作為核心的,主要是在職工進行工作是發生的。
四、公平理論
該理論認為,一個人對他所得到的報酬是否滿意,不是只看其絕對值,而是進行社會比較或歷史比較,看其相對值。即把個人的報酬和貢獻的比率同他人的這個比率作比較,若比率相等,則認為是公平合理而感到滿意,從而心情舒暢,情緒高昂;若個人的比率小於他人的比率,就會感到不公平,從而情緒低落,怨氣橫生。這種比較,還包括與本人歷史上的比率作比較。
五、人際關係理論
該理論提出了與傳統管理四種不同的觀點:第一,傳統管理都是以事為中心,該理論「以人為中心,在鼓勵人的積極性上下功夫」;第二,傳統管理把人假設為「經濟人」認為金錢是刺激積極行的唯一動力。「人際關係理論」認為人是「社會人」,除了物質金錢的需要以外,還有社會和心理學方面的需要;第三,傳統管理認為生產率單純地受工作方法和工作條件的制約,「人際關係理論」則證明:生產率的上升和下降,很大程度上取決於職工的態度,即「士氣」;第四,傳統管理只注意「組織」對職工積極性的影響,「人際關係理論」認為,非組織因素也會影響職工的情感和積極性。
六、挫折理論
該理論包括兩個方面:一是阻礙個體動機活動的情況,二是個體遭受阻礙後引起的心理狀態。就是說,當個體從事有目標的活動時,在環境中遇到的阻礙或幹擾,致使其動機不能獲得滿足時的情緒狀態。形成挫折的原因有自然的和社會的,前者如生老病死,天災人禍等,後者如政治,經濟,宗教,工作家庭及風俗習慣等。
七、權變理論
該理論認為,參加組織的人是各不相同的。不同的人有不同的需要,不同的勝任感,管理者要讓不同的人實現各自的勝任感,組織形式和領導方式應同管理對象相結合,這樣才能提高工作效率。管理應進行多變量的分析,要根據工作性質,工作目標,職工素質等方面的不同情況去考慮問題;而不應採取千篇一律的方式。各人的勝任感是可變的,當一個目標達到以後,應繼續激發職工的勝任感,使之為達到新的、更高的目標而努力。
八、影響決定論
該理論認為。管理者的作用是通過影響來實現的,有影響力的管理者才是一個單位的真正領導者,所謂影響力的大小,是就雙邊影響之差異而言的,以個人來說,如果影響是順差,即存在影響的淨流出,他在群體中就充當著領導者,如果是逆差,他就是只能成為被領導者或一個不稱職的領導者。
九、雙因模式論
該理論認為,管理者成功的最成功的因素又有兩個,一個是以工作為中心的主動結構,另一個是以人際關係為中心的體貼,前一種因素指管理者劃定他與工作群體的關係,建立定義清楚的組織模式,以及建議交流方式和工作程序,後一種因素指存在於領導者和下層之間的友誼,互相依賴和互相體貼的關係,二者各有長短,它們是不排斥的,而是可以結合統一起來的。
十、強化理論
強化、改造、操作和學習是該理論的主要環節。所謂強化,就是指通過刺激使某種行為加強或抑制;所謂改造,是說人的行為是可以改造的,通過一定的手段,是行為中的某些因素加強,某些因素削弱,於是人的行為也就得到了改造;所謂操作,是指對正負強化都不起作用的一類行為的控制引導;所謂學習,就是對可控行為的改造,即通過強化實踐,使人的行為方式得到某種永久性的改變。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