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厭學的問題從過去就有,但根據當時的教育體制孩子的厭學情緒只是被埋在了心底沒有爆發出來,如今隨著孩子的個性越來越突出,厭學情緒就這樣一瞬間集中爆發,面對這樣的情況老師、家長、學校應當如何應對並且有效疏導孩子的厭學情緒呢?
在平常與家長和學生的接觸過程中,這個問題恐怕是出現頻率最高的。說的也是,如果孩子像喜歡遊戲一樣喜歡學習,就不會出現這樣的情況了。所以目前有兩個問題很突出,一個是厭學,另一個就是網絡成癮。很簡單不愛學習就會找一種替代,可惜人們總是聲討網絡的問題,而不檢討自己的不足。說句題外話,是厭學導致了網絡成癮,而不是網絡害的學生厭學。
前些時日跟幾個老師一起開會還說起厭學的事情,有個老師在她的年級裡做過調查,驚訝地發現居然有95%的學生不喜歡學習。但其實這個數字也恰好體現了當今教育的現狀,當看到這個數字的時候其實多數人早就不感到吃驚。今天在網上搜索類似的訊息,結果發現居然有39萬條之多。
想要做出一個針對厭學的對策,首先要明白什麼是厭學?顧名思義,厭就是不喜歡。既然不喜歡,做起來自然不用心,不用心自然沒效果。當然,有的學生雖然很厭學,但因為學習的重要性,還不得不去做好,所以成績往往還不錯,但這樣的結果得用多大的忍耐力做到的啊,也不知道能堅持到多久!可不管怎麼說,不喜歡又不得不做的事情一定是很痛苦,不是勉為其難,就是拋在一邊。
那又為什麼厭學呢?人是一種特殊的動物,是有語言會思考的高級動物,人天生就是具有學習欲的,要不然人類走不到今天,早被老虎吃光了!怎麼到了今天,我們的孩子卻有那麼多厭學的呢?我想最直接的原因就是,有外力傷害了我們中國孩子的求知和求學欲。那是誰呢?就是家長朋友。
前幾天我剛剛寫過一篇關於3A學習理論的內容,有興趣的朋友可以自己去搜一下。用3A教育理論來分析的話,這個孩子既不愛學,也不會學;既沒有從學習中找到快樂感,也沒有完成學習任務的打算;而且從小就是,一直到現在。也根本就把學習當敵人和痛苦對待。所以他在學校面對學習只做一件事情:拒絕!但有一點頗有諷刺意味的是,孩子父親還是一位學校領導,連自己孩子的學習興趣都保障不了,不知道他是如何面對一個學校的學生的。當然,這樣講未免苛刻了點,因為每個孩子的情況不同,但我實在是沒有信心敢把自己的孩子往那個學校送的。
上述內容,的確有一些耐人尋味的東西。上科技大學少年班的孩子好多家庭出身就是老師,這說明身為教育工作者在教育孩子的事情上有著天然的優勢。但我們也發現很多老師的孩子學習狀況反而很糟糕,這又是為什麼呢?往往由於自己是學校老師,所以對孩子就有特別的要求和期望。因為旁觀者經常會這樣認為,他爸爸是數學老師,他數學怎麼能不及格呢?所以孩子和父親一樣有壓力,這個長期集聚在心理上的負擔就對學習興趣形成了持續和頑強的破壞力,繼而,對某門課程的厭倦蔓延到所有功課。
還有另外的一種情況,曾經有一位做老師的朋友對我說:人和人就是有差距,咱帶了那麼多學生,再看自己的孩子,知道咱們孩子的天資不夠,所以也就不對孩子有太高要求。當時我就對他說:你這樣的想法不對,如果總是想的超越別人而不是超越自己,那麼你這輩子和你孩子的那輩子也就都錯了。對自己有要求是因為知道自己可以做=更好,而不是非得比別人做的更好!
似乎由於相對特殊的老師家庭的因素,可能是導致孩子現狀的一個原因。當然,對孩子缺乏學習品質的教育是最根本的原因。
不過可以肯定的是,如果想改變這個現狀,不能簡單地在學習上要求孩子轉變。搞清楚這個孩子想幹什麼是非常關鍵的,然後再向他說明,他所希望做的事情和目前學習的關係。這樣是解決孩子對學習心結的一個有效方式。具體可參看下面一篇出自我《學會跟孩子說話》一書裡的文章。不過,令人擔心的是,很多孩子會告訴你:我不知道想幹什麼!
中國著名學習科學與家庭教育專家趙雨林老師給出評價:
對於子女的教育來說,無論文化高低,可怕的是不懂教育,最可怕的是做人的水準不高,而文化不高其實並不算可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