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聲明:刊用中國《中華文摘》稿件務經書面授權)
文/ 陶勇
衛留成曾調侃:「咱算啥?咱是亂葬崗上的山藥,人參不是人參、樹根不是樹根。」貧苦的鄉村少年成長為海南省省委書記,不變的是草根情懷和平民意識。
少年逆境奮發
1949年,迫於生計的母親懷著身孕帶著衛留成和姐姐離開了河南省上蔡縣縣城南片的家,投奔娘家,來到河南省泌陽縣羊冊鎮古城村落戶。後來母親與人稱「一把刀子」(理髮手藝好)的該村一位王姓的剃頭匠結婚。
衛留成在古城的新家也很窮,繼父挑一個剃頭挑子,在街上給人理髮,一次收五分錢,一天也掙不了多少錢。而父親喜歡喝酒,有時一天掙的錢還不夠喝酒。因此,家裡經濟依然困難。因為是外來戶,他還常常受其他孩子的欺負。
儘管生活很艱苦,但這沒有阻擋衛留成學習上的勤奮和刻苦。在村小學時,即使天陰下雨其他學生不上學他也堅持上學。他的表現贏得老師周敬民的喜歡,在遇到颳風和下雨時,老師親自接送他上下學。
1960年在陽臺上初中時,離家有4公裡,衛留成住在學校,周末不回家,堅持在校學習補課。繼父和姐姐輪換給他送紅薯、地瓜幹,其間由於糧食的匱乏,他曾多次被餓暈。「他初中高中都是學生會主席,我不如他。」同學孫富生談到衛早年的艱辛與發奮時說,「他把人家丟棄的香菸盒拆開積攢成一迭後用針線縫上,當筆記本用。當時正趕上三年困難時期,他吃的是紅薯粉煮的稀飯,兩個班90多名學生,因飢餓只剩10多人堅持學習,其中就有他。後來,他是全校1962年考上泌陽縣高中的僅有的5個人之一。」
那時,縣城離古城村70華裡,長途汽車票是六毛五分錢,相當於學校一周的菜錢。因此,汽車無論如何是坐不起的。衛留成每月僅回一次家。由於是農村戶口,沒有商品糧供應,他常常要挑幾十斤的糧食回校,一大早走直到天快黑才到。在遙遠艱辛的路途中,他渴盼能夠搭上沿途順路的馬車歇歇腳,但是即使「喊了一籮筐趕車的大伯」,人家都不一定捎帶他。姐姐去縣城給他送吃的也是靠雙腿長途跋涉。一次,姐姐帶著一袋地瓜幹搭汽車給他送去,半道卻被司機趕下車,最後姐姐一路哭著走到縣城。
衛的幾位高中同學都稱衛富有包容心。一次他們外出,想搭乘馬車,就請車夫吃西瓜,可車夫吃完就驅車而去,扔下他們不管。這時,眾人氣得直罵,惟獨他不吭聲。高考時,泌陽縣不設考區,他們要去唐河縣考區考試。搭乘馬車途中,劉德法帶的墨水瓶漏水,把衛留成的新白布褂子染黑了,這在當時是很不「吉利」的事情,可他卻毫不介意地說沒事。
患難愛情
1965年,衛留成考上大學,但繼父希望他留在農村幹活掙工分。這時,母親與繼父進行了一次認真的談話:「不管衛留成是你親生的還是養的,你都是父親,這是他的前途,你決定吧!」
繼父終於決定讓衛留成趕赴京城深造,他把家裡僅有的一隻47斤的半大豬賣掉,獲款27元。隨後,繼父對他說,「我只有這麼多錢了,你都拿去。」
上大學後,衛留成每月獲得18.5元助學金(按家庭經濟情況,最高19.5元),生活費是夠了,但零花錢卻沒有。在北京他不敢逛街,周末總是藉故婉拒同學邀請。
1966年,中國史無前例的「文革」發生,在那個幾乎整個民族都發狂的時代,衛留成卻淡然面對。曾當過他們一年班主任的洪有秘老師回憶說:「他是團總支書記,很早就入黨了,但『文革』期間對派性活動不積極,雖然那時經常開會,可他一般什麼活動都不參加,並且那時就注重學英語,用毛主席著作英文版來學習。」
同學徐麥紅——來自西子湖畔的姑娘,父親是中學校長,母親是中學老師,心地十分善良,慢慢看出衛留成不去遊玩的原因,便主動關心他。為緩解他經濟上的拮据,每月「贊助」他5元錢零花——當然,首先是衛留成逆境奮發、積極進取的精神打動了這位出身書香門第的杭州美女,於是,兩人的關係便漸漸友好親近起來。
大學期間,衛留成親生父親去世了,他在趕回老家前,寫了張有老家地址的字條夾在一本雜誌裡給徐麥紅:「我生父去世了,我要回家奔喪。如果你覺得我們的關係可以確定了,就來我家見我父母。」他想,如果人家不願意,等工作後就把每月給的5元錢還給她。
沒想到,徐麥紅卻前腳趕後腳地趕到河南省泌陽縣,當時,縣城到老家古城村沒有長途車了。徐麥紅居然步行70華裡趕到古城村。後來,他們的兩個孩子也都出生在古城老家。
1996年,即將晉升省部級官員的衛留成在中央黨校學習,妻子徐麥紅卻因患癌症住院,而且再也沒有能夠回到家裡。那期間,衛留成一有時間就守候在妻子床前。
郝月鳳見證了這對夫妻自始至終的戀愛、婚姻過程。她說,「兩人關係不一般,感情特別深。」
嚴於律己
1970年,衛留成大學畢業分到長慶油田(山西富平縣),從事勘探測井工作,後當上鑽井隊長,因技術拔尖、表現出色,被送到石油部廣州培訓中心進修一年英語(中海油預備人才)。
1982年,衛留成進入中國海洋石油總公司,1999年11月任中海油總經理、黨組書記。
「他跟上下關係很融洽,當總經理是順理成章的。」吳長發是衛留成大學同學,在他之前進入中海油就職,曾任油田服務公司總經理助理。
「你知道哪些事我能辦,哪些事我不能辦,你能擋的就給我擋一下,不能擋的,再讓我來應對。」衛留成委託吳長發當他的聯絡員,同學校友等都需要通過吳才能聯繫到衛。在石油大學勘探系鑽井專業65級同學錄上,衛留成的名字「赫然」在目,但與眾不同的是,後面除了性別「男」之外,電話、手機、單位、住址和郵編等欄都是空白。
「好多老同學找到我家,通過我這個路子找衛留成搞什麼項目,我說你一概免談,你這個項目我決不插手,他也決不會管,他有約法三章。」吳長發說,衛留成為人辦事既堅持原則又不失靈活,對同學子女有困難的,在不違反原則的前提下,能夠解決的他都儘量解決。
「他沒多少錢。他可以一次給員工發20萬元獎金,但是卻不敢給自己這麼發錢,最多拿幾千元,而國務院可能給他發20萬元嗎?他在中海油的股期權只有50萬,不是150萬,但他實際也拿不到,因為國企領導的股權都是名義的。」在談到衛留成的收入時吳長發透露,衛留成在中海油月薪能夠拿到2萬元,去海南當副省長時月薪3800元。
同樣,衛留成對家人基本不安排工作,姐姐、弟弟、弟媳都務農或打工。外甥女在湛江時想調到海口,被他拒絕,說你要調到海口我就沒法工作了,結果搞得姐姐很有意見。在海口,有人碰到在中心廣場散步的衛的姐姐時,不理解地問:「省長怎麼不給你安排工作?」
泌陽縣11路公交車上的女售票員則說,「這個省長比較剛正無私,因為他的姐姐弟弟都仍然在農村當農民。」
知恩圖報
古城村小食店店主賈鐵強說,衛留成回家時,一身便裝。在小車上看見熟人馬上下車握手散煙。
有一年回家(任中海油副總時),汽車通過農村公路特有的漫水橋(水中橋、無橋墩,水從橋面流過)時,因河水上漲致車熄火,衛與劉德法等幾個同學一樣脫鞋踩到水中推車。村裡土路下雨後泥濘不堪,他光著腳踩著泥水去找老同學敘舊。
繼父去世時,衛留成披麻戴孝,辦喪事期間,人多石凳不夠坐,他一屁股坐地上。當時,人們都不認識誰是中海油的老總。
衛留成回家小車總是在村頭停下,然後步行進村。他回家還吃紅薯、南瓜,吃蒸菜、吃季節菜,家鄉話還是說得非常好。古城村村委會秘書楊光升說,衛前年清明節回家掃墓,外公墓地前有農民的麥田,他弟媳及隨行年輕人抄近道從麥田穿過,被他叫住:「麥子都快長成了,踩倒一棵就是一棵啊!」讓他們退回,繞道經過。
古城村村委會主任何金萍曾因為村裡的事去北京找他,離開北京時,本不要他送,但他早晨5點就去了鄉親們的住處,陪著吃早飯,剩倆包子大家不吃了,他不讓扔掉,油條剩兩根也讓一塊帶走。其他時候一起吃飯也是隨便點幾個菜,剛好夠吃就行,吃好不剩。
一次,衛留成和同學劉德法在廣州一家賓館商店閒逛,衛本想買一雙襪子,價格20多元,但終於還是沒敢買,怕家鄉人知道罵他穿這麼貴的襪子。
衛常說,「咱是農民的孩子,不容易。」所以,鄉親們說他還保持了平民意識,當官不像官,見啥人說啥話,地方土話記得很清楚。他曾調侃:「咱算啥?咱是亂葬崗上的山藥,人參不是人參、樹根不是樹根。」
「他有良心,知恩圖報,從小很困難,混到這一步很不容易。」家鄉的人這麼評價衛留成。
大學畢業參加工作後,他第一個月的工資大部分寄給了家裡。
當中海油老總後,他花錢從泌陽縣陽臺鎮接了一條專線到古城村給父母安電話。
這裡有一段插曲,他在湛江西部公司時,父親去看他,他請父親吃飯,當父親獲知這一頓飯花了幾百元時,罵他:「你作孽啊,衛留成,你一頓飯吃掉我一頭牛!」
後來,他把父母接到海南安度晚年。
母親去世後,他把她與先去世的繼父葬在一起。這在當地是非常忌諱的事情,因此,人們對此頗有爭議,但衛留成堅持這樣做,他認為,無論如何,繼父和母親風雨同舟幾十年,對他們姐弟幾個也有養育之恩,把二老安葬在一起,是合情合理的。大家在了解到衛留成的本意後,都覺得他做人有良心。
小學老師周敬民,當年對他呵護有加,他現在每次回來都去看老師,下雨甚至光著腳去探望,還把外國朋友送的洋酒洋菸給老師享用。
他積極贊助家鄉學校,將自己獲得的全國年度人物獎金50萬捐出來。村裡的水泥路主要就是他與妻子兒子私人出錢修建的。
對老鄉,他是能幫的就幫,不能幫的就給錢。但他最頭疼的是那種文化程度不高,沒有一技之長的人託他安排工作。
造福一方
「路可以不修那麼寬,廣場可以不造那麼大,辦公樓可以不蓋那麼漂亮,但是老百姓最關心的事一定要解決好!」衛留成告誡下屬官員:群眾利益無小事。要真正把老百姓的冷暖放在心上,把廣大群眾所關心的熱點問題抓在手上,一些遺留了多年的問題,要切實研究方案為老百姓解決!
海南省一位地方官員在接受記者採訪時分析,衛留成在促進海南經濟發展與和諧社會建設方面主要抓了幾件大事。
一是倡導執行文化。初到海南代理省長時,他意外發現自己57件批示最後辦成的只有兩件。他拍案而起;進而在海南推行「執行文化」。現在,通過行政問責制等一系列措施,系統化地解決政府執行力問題,海南省已經走在全國的前列。
二是全面推行醫保。現在,海南省已比全國提前兩年全面推行了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並有多項措施走在了全國前列。
三是實施工業振興海南規劃。通過「大企業進入、大項目帶動」來化解海南工業化、城市化及城鄉居民收入水平偏低和經濟總量偏小(「三低一小」)的經濟社會發展主要矛盾。如今,實施的「大企業進入,大項目帶動」戰略成效初顯,共有105個投資1億元以上的龍頭型大項目在瓊落戶,總投資額達308億元。大項目的崛起,使一批支撐海南長遠發展的支柱產業正逐步形成。
四是發展石油化工產業。2004年,海南省推出12個石化新項目,其中,洋浦經濟開發區將重點發展石油化工產業。東方市則以中國最大的天然氣化工產業基地為長遠發展目標。 中海油、中石油、中石化等3家中國最大的油氣開採和加工企業都已經參與海南省的油氣化工產業發展計劃。其中僅中海油的投資總額就超過了100億元人民幣。美國、德國、荷蘭、新加坡、香港等國家和地區的一批跨國公司也加入到投資者的行列。
五是在全國率先實行義務教育全免學雜費。
六是資本運作項目。2005年2月2日,海南省發展控股有限公司(國有獨資)宣告成立,旨在打造海南經濟發展的孵化器。「海發控股」作為投資主體和融資平臺,曾著手中東投資200億石油儲備項目的前期工作。
七是全省幹部工資拉平。為了有效地解決市、縣一級人才大規模流失的問題。全省「吃財政飯」的人員實行統一工資標準。
其中,發展石油化工與資本運作項目兩項,被海南地方官員譽為「大手筆」之作。
履新省委書記後的衛留成在參加全省經濟工作會議時無奈地表示「官越大親戚越多」。他亮出了自己的親戚家底以此防腐。
海南百姓期待著衛留成更多更精彩的表現。
(摘自《小康》雜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