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發現5.41億年前「非主流」生物化石(組圖)

2021-01-16 搜狐網


  5.8億~5.41億年前,有一群奇特的「非主流」生物群:它們有的像一張大葉子,有的像水母,有的像蠕蟲……它們有一個共同的名字:埃迪卡拉生物群。過去中國一直沒有發現它們的身影。昨天,現代快報記者獲悉,中科院南京地質與古生物研究所在三峽首次發現了典型的「埃迪卡拉生物群」,並發現了一個新類型:霧河管。現代快報記者 胡玉梅

  埃迪卡拉生物群

  你們長得太「非主流」了

  「1947年,澳大利亞埃迪卡拉山發現了一群奇特的生物化石,由於發現地是埃迪卡拉,於是被命名為埃迪卡拉生物群。」陳哲說,現在人們把5.8億~5.41億年前的生物群都叫做埃迪卡拉生物群。目前,全世界有30多個地區發現「埃迪卡拉生物群」,它們長相奇特,有的身體像太陽一樣,散發著「光芒」;有的身體巨大,長得像一片葉子;還有的就像小管子、像肉餅、像小船……反正,怎麼古怪,就怎麼長。它們究竟是動物還是植物,至今還是個謎。

  南京科學家首次找到 「非主流」生物化石

  中科院南京地質與古生物研究所研究員陳哲的辦公室裡,到處都是化石。推開門,聽到的是「注意,別碰到了化石」。這些化石,是陳哲他們的團隊通過多年採集而來—這些化石標本,是在中國首次發現的典型埃迪卡拉生物群化石。

  2011年,陳哲他們在湖北宜昌夷陵區的三鬥坪鎮發現了第一塊典型的埃迪卡拉生物化石,之後,陸續又有新發現。

  「我們一共採集到了400多塊埃迪卡拉生物化石,太珍貴了,絕大部分化石都還沒捨得解剖。」陳哲說,「以前發現的化石,埃迪卡拉生物群在砂巖和粉沙巖中大多留下清晰的印痕。」事實上,當時的生物,普遍沒有骨骼,甚至沒有任何硬體部分,它們怎麼會留下移動痕跡的呢?這也讓科學家們感到好奇。

  新物種「霧河管」:長得像蚯蚓,但中間是空的

  其中一塊化石上,到處都是一條條褐色的「小絲線」,有點像漫無目的生長的樹枝,又有點像調皮的蚯蚓……陳哲說,這是一種生物化石,別看它纖細,根據化石圖把它三維還原,就可以看出來是一個上面稍大、下面稍小的「管子」,科學家們給它命名為「霧河管」。

  「這是我們國家獨特的種類,是一種中間空的管狀生物。」陳哲說。那麼「霧河管」怎麼生活?陳哲說,它可能附著在海底,但具體是怎麼生活的,還不好說。

  更為特別的是,世界其他地區發現的埃迪卡拉生物群都保存在砂巖中,很細碎,只有這些生命的痕跡,沒有實體的構造,而在中國首次發現的「埃迪卡拉生物群」則是保存在石灰巖中的,它們留下了實體的標本,為我們日後研究這些「怪異而神秘」的生物留下了依據。

  追問

  為什麼這些生物長得很「非主流」?

  世界上發現的最大的「埃迪卡拉生物群」生物最大的長1米左右,也就是說,個頭相當於一個3歲左右的孩子。為什麼這些生物都長得很「非主流」?陳哲說,這可能和生存有關。科學家們猜想,當時的生物大多靠身體表面和海水接觸,滲透吸收營養。為了獲取更多的營養,它們的身體不斷膨脹,於是出現了「巨大體型」,形成管狀、扇狀等各種奇特的形狀。

相關焦點

  • 18-8億年前地球表面持續低氧?中國科研人員發現氧化事件
    中國科研人員發現15.7億年前的古海洋氧化事件  ——研究揭示其與最早大型真核生物演化之間的關係  中新網北京4月24日電 北京時間24日,中國地質科學院地質研究所課題組與英國利茲大學和愛丁堡大學合作,在《自然—地球科學》(Nature Geoscience) 在線發表論文
  • 英國發現距今1.4億年前的「蜘蛛網」(圖)
    英國發現距今1.4億年前的「蜘蛛網」人民網12月16日訊英國牛津大學的科學家15日宣稱,他們在一塊琥珀內發現了距今1.4億年的「蜘蛛網」殘跡。這一發現說明,自從恐龍時代開始,蜘蛛就會結網捕食昆蟲了。古生物學家發現,這塊琥珀中竟然包裹著長度在1釐米左右的蜘蛛網殘片。除琥珀外,人們從未在其他地方發現過「史前蜘蛛網」的任何蹤跡。此前,人們也曾從黎巴嫩出土的琥珀中發現了距今1.3億年前的蜘蛛網。琥珀是億萬年前松柏科植物的樹脂埋藏於地下,經過複雜化學變化後形成的化石。
  • 古生物學家發現1億年前的動物精子
    【古生物學家發現1億年前的動物精子】記者17日從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獲悉,中、德、英三國古生物學者最近在1億年前的白堊紀緬甸琥珀中,發現了早期動物的精子。這是迄今人類發現的最早的動物精子,將相關化石記錄時間前推了約5000萬年。
  • 山東發現25億年前奇石酷似獅身人面像,當地人稱其「石俠」,10萬人...
    陽泉發現2.54億年前新化石標本12月4日,澎湃新聞從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獲悉,該所劉俊研究團隊在山西陽泉發現始椎類最「長壽」化石標本、始椎類生物新種——陽泉長壽螈,距今約2.54億年。據介紹,始椎類生物的體形類似現代的鱷魚,是當時河流湖泊裡的頂級捕食者。它們體形龐大,牙齒尖利,適應熱帶叢林氣候。
  • 山西發現2.54億年前新化石標本,為始椎類最「長壽」化石
    12月4日,澎湃新聞從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獲悉,該所劉俊研究團隊在山西陽泉發現始椎類最「長壽」化石標本、始椎類生物新種——陽泉長壽螈,距今約2.54億年。距今約2.54億年的晚二疊世的最晚期,華北板塊少有地保存有熱帶叢林環境,為始椎類化石提供了不可多得的「避難所」。陽泉長壽螈能夠存活在晚二疊世的陽泉地區,與石炭-二疊紀的全球氣候變化有很大關係。這類生物的化石更多分布在歐洲和北美洲晚石炭世至早二疊世的地層中,但二疊紀以來,這些地區氣候的持續乾旱化,使得始椎類生物不得不遷徙到氣候更適宜居住的地方。
  • 古生物學家發現5億年前「兔耳朵蟲」
    新華社南京11月30日電(記者王珏玢)記者30日從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獲悉,該所寒武紀大爆發研究團隊最近在山東濰坊發現一種約5億年前的奇特蟲子。這種遠古蟲子頭部輪廓形似一對兔耳朵,科學家將其命名為「耳形範特西蟲」。
  • 3億年前我們是條魚
    數字5是4與6之間的一個自然數,也是第三個質數,我們會發現生物界有一個非常重要的現象與「5」有關,那就是幾乎全部的哺乳動物和大多數的爬行類、鳥類的腳趾是5個,我們在日常生活中看到的大多數的鳥類的腳趾,之所以只有四個(前面三個,後面一個),主要是因為鳥類為了適應雙足站立,有一根趾頭退化了。
  • 古生物學家發現1億年前的動物精子
    新華社南京9月17日電(記者王珏玢)記者17日從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獲悉,中、德、英三國古生物學者最近在1億年前的白堊紀緬甸琥珀中,發現了早期動物的精子。這是迄今人類發現的最早的動物精子,將相關化石記錄時間前推了約5000萬年。
  • 中國高中生琥珀內發現1億年前甲蟲
    中國高中生琥珀內發現1億年前甲蟲時間:2019-12-21 22:35   來源:北京日報客戶端    責任編輯:沫朵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厲害了少年! 中國高中生琥珀內發現1億年前甲蟲 今天(12月21日)上午,中國科學團隊宣布在琥珀中發現了恐龍時代的新物種齒胸波眼甲Notocupes denticollis。
  • 約5億年前的怪異生物,頭上長有觸角,或能揭開寒武紀時期的謎團
    約5億年前的怪異生物,頭上長有觸角,或能揭開寒武紀時期的謎團說起人類最熟悉的無脊椎動物,蚯蚓一定榜上有名,作為現生環節動物之一,從進化的角度來看,蚯蚓已經算得上是相對高級的無脊椎動物了,根據科學家們此前通過化石的分析研究,認為蚯蚓的祖先和寒武紀生物大爆發有關,而伴隨著日前在雲南東部發現的遠古生物化石
  • 科學家在澳洲發現蠕蟲狀生物化石,很可能是所有動物的共同祖先
    加州大學河濱分校(UCR)地質研究團隊在澳洲南部的巖層中發現具有5.5億年歷史的生物化石,這種只有一半米粒大小的蠕蟲狀生物被稱為「Ikaria wariootia」,很可能是現今幾乎所有動物家譜中的共同祖先。
  • 山西陽泉發現2.54億年前新化石標本
    12月4日,記者從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獲悉,該所劉俊研究團隊在山西陽泉發現始椎類最「長壽」化石標本、始椎類生物新種——陽泉長壽螈,距今約2.54億年。這一化石標本只保留了該生物頭骨的一部分骨片,研究人員研究比對了很多原始的四足動物類群,最終確定它屬於始椎類,此前認為這類化石在早二疊世晚期就已絕滅,這個新的記錄比其他已知記錄晚了近3000萬年,刷新了我們對這一類生物化石分布的認識,它也是目前為止此類化石在華北板塊乃至東亞的唯一記錄。
  • 古生物學家發現1億年前長嘴怪蟲
    新華社南京3月5日電(記者王珏玢)記者從中科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獲悉,由中、俄、法、美四國古生物學者組成的研究團隊,最新在約1億年前的白堊紀緬甸琥珀裡發現一類跟蚊子有親緣關係的遠古昆蟲。相關研究成果已於3月5日發表在《科學》雜誌子刊《科學進展》上。領導此項研究的中科院南古所研究員王博介紹,新發現的這類遠古昆蟲被命名為緬蠍蛉。它們體長約7毫米,形態上看,很像一隻放大版的蚊子。但蚊子有一對翅膀,緬蠍蛉有兩對。另外一項不同是,蚊子的嘴一般比較短小,而緬蠍蛉卻擁有長達3至4毫米的「超長嘴」,其嘴部長度甚至超過體長的二分之一。
  • 中國發現1.61億年前「彩虹恐龍」:羽毛絢麗如蜂鳥
    中國發現1.61億年前「彩虹恐龍」:羽毛絢麗如蜂鳥 2018-01-17 00:53:16來源:參考消息網作者:${中新記者姓名}責任編輯
  • 古生物學家在山東濰坊發現5億年前「兔耳朵蟲」
    從5.2億年前出現,到2.5億年前滅絕,三葉蟲在地球上生存了約2.7億年   記者11月30日從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獲悉,該所寒武紀大爆發研究團隊最近在山東濰坊發現一種約5億年前的奇特蟲子。這種遠古蟲子頭部輪廓形似一對兔耳朵,科學家將其命名為「耳形範特西蟲」。  據介紹,此次發現的耳形範特西蟲是遠古節肢動物三葉蟲的一種。
  • 科研|古生物學家發現5億年前「兔耳朵蟲」
    記者近日從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獲悉,該所寒武紀大爆發研究團隊最近在山東濰坊發現一種約5億年前的奇特蟲子。耳形範特西蟲近乎完整背殼標本據介紹,此次發現的耳形範特西蟲是遠古節肢動物在5億年前的寒武紀,三葉蟲是當之無愧的「海洋霸主」。它們的身體表面長著堅固的甲殼,好像身穿盔甲的武士。從5.2億年前出現,到2.5億年前滅絕,三葉蟲在地球上生存了約2.7億年,可見生命力之頑強。
  • 中國5年內向非盟提供1億美元無償軍事援助
    中國決定設立為期十年、總額10億美元的「中國—聯合國和平發展基金」,支持聯合國工作;加入新的聯合國維和能力待命機制,並建設8000人規模的維和待命部隊;未來5年內向非盟提供總額為1億美元的無償軍事援助。  習近平表示,必須促進多方合作,還需要放棄勝者為王的過時態度,應該在對話和磋商的基礎上解決爭端。我們需要發展國際和地區聯絡,在夥伴關係的基礎上發展聯絡,需要摒棄「冷戰心態」。
  • 最早的牙齒被發現,來自於4億年前,它們由鱗片進化形成
    最早的牙齒被發現,來自於4億年前,它們由鱗片進化形成 據報導,通過歐洲同步輻射光源(ESRF)強大的X射線成像技術,來自於瑞典的科學家們,終於搞清楚了人類牙齒的來源,通過對一塊來自於4.09億年之前的棘胸魚化石三維成像分析,科學家們發現這種古老的魚類已經有了完整的牙齒序列,而且看起來與現代牙齒非常相似。
  • 我市發現5億年前「兔耳朵蟲」
    近日,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寒武紀大爆發研究團隊在我市臨朐縣發現了一種約5億年前的奇特蟲子。  通過調查研究在我市臨朐縣發現的在5億年前的寒武紀,三葉蟲是當之無愧的「海洋霸主」。它們的身體表面長著堅固的甲殼,好像身穿盔甲的武士。從5.2億年前出現,到2.5億年前滅絕,三葉蟲在地球上生存了約2.7億年,生命力相當頑強。  此次新發現的耳形範特西蟲體長約4釐米,長相奇特。它頭部狹長,長度接近身體總長的一半。
  • 臨沂驚現5億年前紋心蝦化石 古生物專家為您解密
    9月1日,新華社刊發一條重磅新聞,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專家最近在臨沂發現一種約5億年前的原始節肢動物:線紋心蝦。頭殼之下,是一個由四個大牙和許多小齒構成的環形嘴巴,和一對位於嘴前的特殊爪子。這對爪子上具有刀片狀的葉片,葉片上還有密集的長刺。這種複雜的爪子結構,可能用於抖篩沉積物或海水,以便捕食。醜陋無比的奇蝦,是5億多年前海洋中無可爭議的恐怖分子,所以奇蝦的別名又叫恐蝦。奇蝦的頭部有一對大螯,眼睛有兵乓球那麼大,最恐怖的是嘴巴,像個大碗,其中是像齒輪一樣分布的鋒利牙齒,是一種攻擊能力很強的食肉動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