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在世,沒有誰可以活成一座孤島,行走在人生路上,總會與他人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
而,這些聯繫是否能夠再進一步,成為朋友甚至是知己,不僅僅取決於別人怎麼對你,還取決於你怎麼對人。
有些事情,記得別人的好,懂得禮尚往來,並不是客套,也不是多此一舉,而是一種社交智慧。
正如老話說的那樣:
「滴水之恩,當湧泉相報,就算對方不指望你的回報,那也不過只是別人的大德,但是你不回報,甚至當成理所當然,那就是你的德行有虧。」
人這輩子,最重要的是懂得如何做人,缺什麼都不能缺了德行,少什麼都不能少了良心。
懂得感激那些幫過自己,對自己好的人,不僅是一種智慧,而且更是一種修養。
世上,沒有誰有義務對你好
復旦教授陳果說:
「人是沒有義務幫別人的,人沒有這個天然的責任必須要去幫助誰。」
無論是親人還是朋友,並沒有誰有義務一味的對你好。
正是因為如此,當別人對你好的時候,你要心懷感激,懂得適時回饋,否則任何一個人一味的付出都會累,你的理所當然最終只能寒了別人的心。
朋友小小,講過她這麼一段經歷。
她剛剛參加工作的時候,和一個同事合租一個房子,當時小小認為兩個人是同事又在同一個屋簷下,所以一開始的時候,小小對這個同事非常的好。
不僅買了什麼好東西都會和同事分享,而且還會主動的幫對方收拾房間。
可是讓小小沮喪的是,不僅每次她幫助同事做些事情,都得不到同事隻言片語的感謝,而且同事還經常不拿自己當外人要求小小為她做些事情。
一次兩次小小還能忍,可是時間長了,小小就受不了了,於是在第三個月就另找了房子,也疏遠了與這個同事的關係。
說實話,我挺理解小小的做法的。
換位思考一下,倘若你對一個人好,可是對方卻總是表現的理所當然,永遠不把你當回事,我相信你會難受,會恨自己糊塗,終有一天你再多的熱情也會消磨殆盡。
說到底,人心不是用來踐踏的。
只有當我們懂得看得到別人的好,懂得適時的有所回應,讓別人知道你心中一直記得,那麼才能夠讓別人心中溫暖,從而不傷感情。
懂得感恩,關係才能長久
人與人之間的關係,不是一成不變的,你重視別人一點別人才能願意對你好一點。
認識這麼兩個年過七旬的老人,兩個老人從年少時候就認識,情誼一直持續了大半輩子。
有人問一個生活條件比較好的老人,為何會和他成為朋友,而且時間還能這麼長。
老人說,他的生活條件是沒有我好,年輕的時候,也更是我幫他的比較多,可是我心中清楚,他卻從來沒有因為我們的關係而理所當然的佔我的便宜。
但凡每次我幫他做了什麼事情,他嘴上雖然不會說謝字,但是卻會請我吃飯,幫我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
記得有一次,我託人幫他的孩子找了工作,當我一次出差回來的時候,他親自開車去接我,並且對我說只是順路……
他感我的恩,我承他的情,就這樣我們的感情才變得越來越好,可以說比親兄弟還親。
兩個老人的經歷,深刻印證了這麼一句話:
「一段好的關係可以沒有同等的回報,但一定要有回應。」
人與人之間的感情,其實並不要求彼此給彼此帶來什麼好處,而是要的是彼此的態度。
只有心有感恩,看得到別人的付出,別人才能願意對你好,喜歡對你付出。
人,貴在知恩、感恩
作家村上春樹說:
「你要記得那些大雨中為你撐傘的人,幫你擋住外來之物的人,黑暗中緊緊抱緊你的人,逗你笑的人,陪你徹夜聊天的人,坐車來看望你的人,說想念你的人。是這些人組成你生命中一點一滴的溫暖,是這些溫暖使你遠離陰霾。」
餘生,願你不忽略每一句關心,不敷衍每一份真誠。
感恩遇見,感激付出,從而任歲月變遷,感情亦歷久彌新。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