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面貌日新月異,一座座高樓大廈拔地而起,靚麗時尚的玻璃幕牆猶如城市「外衣」般吸人眼球。90後小夥童太康,正是從高樓幕牆中找到了巨大商機,研發出幕牆安裝
機器人,並成功申報了國家專利。「一旦能將專利轉化成產品,市場
應用前景無限廣闊,但前期做出成品需要近百萬元資金。雖然有投資人找到我,想買斷專利,但它就像我的孩子一樣,我捨不得賣。」童太康希望能夠藉助楚天金報的創業平臺,幫他實現創業夢想。
一念間搞發明
大三學生建築工地嗅商機
童太康學的是建築經濟管理專業,「跨行」搞發明,純粹出於一個偶然。
2013年下半年,正在讀大三的童太康去了一家建築工地實習。那是一個在建的商住綜合體工程項目,整個工程竣工後需要全樓安裝玻璃幕牆,工期較長。他發現,儘管現代建築業發展很快,但安裝幕牆的方式仍然十分傳統,一般都是通過工人站在吊籃安裝或吊車安裝。這兩種安裝方式不僅存在安全風險,而且施工成本較高。如果建築體屬於異型,安裝玻璃牆幕的難度則增大。
當時,童太康就在想,有沒有一種更簡單安全的幕牆安裝方式呢?每天晚上收工後,他就上網四處搜集資料,結果發現,國內的幕牆安裝幾乎都是採用傳統方式,即便在科技發達的歐美,採用機械自動安裝幕牆的也很少。
這讓童太康怦然心動,哪裡有空白哪裡就有商機。他萌生了研發一款幕牆安裝機器人的念頭。
奇思妙想多多
初次創業「煮熟的鴨子飛了」
學經濟管理的卻想要研發機器人,童太康的「奇思妙想」緣於他愛折騰的天性。
事實上,早在上大二時,童太康就有過一次創業嘗試,「當時我說服一位公安老鄉,和我合夥成立了一家校園公司,主要做人力外包業務。我聯繫了廣東一家著名的電器企業,協議為他們輸出100名技術人才。結果到了7月份,我興致勃勃地組織了學校的100名畢業生來到廣東,卻被對方告知,我們學校已經先期到了100人。當時我就傻眼了,原來被本校的另一個創業團隊『截和』了。」
本以為鐵板釘釘的大單突然飛了,童太康不僅沒賺到錢,還搭上了四五萬元,「100號人的車票、住宿,都由我承擔。當時沒有經驗,也沒有和那家企業籤書面合同。我覺得這都是由於自己的疏忽,於是一個人扛下了全部的債務」。
專利轉化遇阻
「我不會放棄自己的夢想」
初次創業失敗並沒有澆滅童太康的創業熱情。他在工地發現幕牆安裝商機後,便一頭扎進了幕牆安裝機器人的研發中。很多人都認為他是異想天開,只有在工地上帶他的師傅張祖敏支持徒弟的想法,並給了他很多建議。
經過一年五次大的改動,幕牆安裝機器人的設計圖達到了童太康的預想,並於2014年10月成功獲得專利授權。整個研發過程,童太康耗費了幾萬元,中途也曾遇到瓶頸想過放棄,但最後都咬咬牙挺過去了,「我希望通過自己的努力,能夠優化傳統的安裝方式,實現幕牆安裝智能化,既可以節約施工成本,又能降低高空作業的事故發生率」。
有了專利技術,但如果不能轉化成產品的話,就是廢紙一張。為了找到投資,童太康最初在網上搜索出排名前100的與此有關的公司,一一發郵件,但石沉大海。後來,他又在網上搜索前50名國內機器人生產廠家,給他們打過電話後也沒了下文。
不過,童太康並沒有氣餒,「我不會放棄自己的夢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