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爬行動物?別再誤解爬行動物了,不是會爬的都叫爬行動物!

2021-01-11 太空記

什麼是爬行動物?別再誤解爬行動物了,不是會爬的都叫爬行動物!

在貴州關嶺舉行的關嶺生物群國際研討會上,美國芝加哥菲爾德博物館教授奧利維爾指出,在中國關嶺的生物群中發現鰭龍、楯齒龍與歐洲西特提斯動物群存在諸多相似點,並且這些動物更為原始、古老,因此人類有理由相信它們的遷徙演化方向是自東向西的,在距今2.5億年至2億年的三疊紀中,我國西南與歐洲中部地區分別位於特提斯洋的西岸和東岸,這些區域是海生爬行動物繁衍生息的樂園,除此之外,北美洲加利福尼亞、內華達等地區也是如今發現三疊紀海生爬行動物化石較為集中的地區。

所謂爬行動物,是指它們的體表一般均擁有保護性的鱗片亦或是堅硬的外殼,皮膚不具備呼吸功能,由於這些動物的皮膚腺極少,因此它們的身體也不會因為過快地失去水分從而走向死亡,爬行動物的頭顱上除鼻軟骨囊以外、全部骨化,外部被膜成骨覆蓋,頭部能夠靈活轉動,胸椎、胸肋與胸骨圍成胸廓以此保護內臟,這也是動物界中首次出現胸廓這一結構,除蛇類動物外,所有爬行動物均長有四肢,水生動物種類則長有槳狀的掌,指、趾之間由蹼相連,便於它們進行遊泳,絕大多數爬行動物爬行時,腹部皆需貼向地面、踱步向前,僅有少數體形輕捷的物種能夠疾速前行,世界上最原始的爬行動物斑點楔齒蜥,它的進行程度與地球上2億年前生存的爬行動物近似,楔齒蜥是一類雜食性中小型爬行動物,屬於爬行綱中雙孔亞綱裡鱗龍次亞綱下的楔齒蜥科,是有鱗目、即蜥蜴和蛇類的姐妹群體,最早出現在下三疊統層地層。

在中生代時期,曾經的各大陸中均有分布,如今僅在紐西蘭地區存在一屬兩種,分別為斑點楔齒蜥和岡氏楔齒蜥,楔齒蜥的體長約為50-70cm,壽命長達100歲以上,頭骨頂部保留了原始爬行動物的松果孔,具備一定的感覺功能,因此被部分人稱為第三隻眼,這類動物主要居住在海鳥的洞穴中,以昆蟲為食、也吃鳥蛋,19世紀因為人類引進了捕殺老鼠的「武器」,間接導致楔齒蜥瀕臨滅絕,從而令楔齒蜥成為了珍貴的活化石,你知道嗎?爬行動物是用肺進行呼吸的,它們擁有一個心室,心室內含有不完全膈膜,從而進一步增強動物們的供氧能力,遺憾的是它們的體溫仍然是不恆定的,因此不少人認為它們屬於冷血動物,除此之外,爬行動物還首次形成了骨化的口蓋,令口、鼻分腔,內鼻孔則移至口腔後端,通過咽、喉分別進入食道和氣管,令呼吸和飲食能夠同時進行。

不少小夥伴們都知道,爬行動物是在兩棲動物的基礎上逐漸演化而成,與此同時,它們也進一步增強了自身對陸地環境的適應能力,也徹底的擺脫了自身對水生環境的依賴,令爬行動物的活動範圍更加廣闊,即使如此,它們依然喜歡生活在較為溫暖的地區,因為它們必須藉此保持身體的溫度,很少有人知道,冷血動物一詞並非正式的稱呼,而是民間的誤讀,這類動物的正式名稱名為變溫動物亦或是外溫動物,泛指體內缺乏溫度調節系統的動物類群,它們沒有恆定的體溫,會根據外界的環境溫度發生變化,與恆溫動物恰恰相反,如今世界上僅有鳥類和絕大多數哺乳類動物屬於恆溫動物,其它所有動物幾乎都屬於變溫動物,也就是人們口有所耳聞的「冷血動物」,不少網友發現,大多數變溫動物屬於白天活動,這是因為太陽升起後溫度有所提高,這些動物便能自由的展開活動,當夜幕降臨,溫度變低後它們也將休整一下,有趣的是,沙漠地區部分變溫動物會在夜晚、清晨、黃昏進行活動,因為該地區白天地表溫度過高,並且十分乾旱,也就是說除非這些動物掌握了獨特的抵禦酷熱或嚴寒天氣的「神器」,才能夠在白天、深夜肆意活動。

如此看來,並非所有變溫動物都畏懼炎熱、寒冷,不得不說,「冷血動物」這一分類成功的誤導了無數人,最顯著的當數人類對恐龍的認識,最初專家們認為恐龍是冷血、行動笨拙的動物,原因是恐龍屬於爬行動物,後來人們才逐漸懂得,恐龍與現在的爬行動物截然不同,它比同體型哺乳動物的行動更加靈活,雖然霸王龍、三角龍的體型上遠超大象,但它們始終保持了彎曲的後腿,這意味著它們能夠如同羚羊一般狂奔,近些年以來,人類發現大多數小型獸腳類恐龍長有羽毛、值得注意的是,這類動物沒有翅膀,羽毛對於它們來說,主要作用是保暖,這類恐龍與鳥類一般屬於溫血動物,從胡氏耀龍的復原圖中,我們不難發現它的外貌與原始鳥類十分相像,倘若人類有倖存在侏羅紀中,人們還會認為恐龍這類爬行動物與鳥類的關係不過爾爾嗎?感謝觀看本期視頻,我們下期再見。

相關焦點

  • 別再誤解爬行動物了,這個叫法本就是不科學的
    提起爬行動物,很多人想到的是冷血、行動遲緩和低智商。在常人眼裡,爬行動物幾乎是低等的代名詞,它與我們哺乳動物的差別就如教科書中的定義一樣明晰。然而,大眾對爬行綱的誤解和鄙視其實是沒有科學道理的,而且越來越多的專家意識到,爬行綱是個不科學的分類單位,主張予以廢除。
  • 動物世界之爬行世界:神話裡的爬行動物,都是些什麼怪獸?
    資料圖相信看過《西遊記》的朋友們,都對真假美猴王那一集有印象,佛祖為了向孫悟空解釋六耳獼猴的由來,詳細地介紹了因四象而化的幾種動物,所謂四象就是青龍,白虎,朱雀以及玄武,其中青龍和玄武是我國爬行動物的始祖。
  • 肉食性爬行動物食材詳解
    以上飼料都有正面和負面的影響。其中有些還存在著特殊的用途比如蚱蜢和白蟻。如何正確的用這些飼料去餵養我們的蜥蜴以及如何繁殖它們會在下文中提及。 蟋蟀-家蟋蟀蟋蟀作為無脊椎動物飼料的主力軍負責了 70%到90%的小型以及中型爬行動物的日常飲食。
  • 雪梨一動物園15隻爬行動物被盜
    新華網北京10月27日電 澳大利亞雪梨一家動物園發現其飼養的多隻爬行動物被盜  據澳大利亞媒體26日報導,位於雪梨獵人谷附近的這家動物園報案稱,其飼養的多隻爬行動物於25日凌晨被盜,除上述地毯蟒外,同時失竊的還有6隻松果蜥(下圖)和一隻松獅蜥。
  • 我們竟然都是蜥蜴人?談從「爬行」到哺乳的進化:哺乳型動物
    什麼是哺乳型類呢?顧名思義,哺乳型動物,就是已經具備了哺乳動物的結構,但還不是真正的哺乳動物。哺乳動物最基本的解剖結構,被認為是下頜只有齒骨一塊骨頭,而且下頜與顱骨通過齒骨—鱗骨關節連接。而爬行動物下頜都是由多塊骨頭組成的,下頜與顱骨通過關節骨—方骨相連。大家可以摸一摸,我們的下巴骨頭是一整塊,而爬行動物下巴有好幾塊骨頭,吞咽的時候還可以左右拆開(比如蛇)。
  • 我們竟然都是蜥蜴人?談從「爬行」到哺乳的進化:哺乳型動物
    什麼是哺乳型類呢?顧名思義,哺乳型動物,就是已經具備了哺乳動物的結構,但還不是真正的哺乳動物。哺乳動物最基本的解剖結構,被認為是下頜只有齒骨一塊骨頭,而且下頜與顱骨通過齒骨—鱗骨關節連接。而爬行動物下頜都是由多塊骨頭組成的,下頜與顱骨通過關節骨—方骨相連。
  • 「爬行運動」治百病?有利腰椎 不是人人適用
    近年悄然興起一種新運動:雙手撐地、雙腳配合在地上形成四肢爬行爬著爬著,就能把病爬好了?醫生闢謠:爬行有利腰椎放鬆,但絕對不是包治百病,更不是人人適用雙手撐地,和雙腳配合,形成四肢交互爬行的動作。如果,你在路上看到有人在做這樣「返祖」的動作,千萬別驚訝,因為他們正在「運動」。
  • 發現鳥類羽毛從爬行動物鱗片演化而來的直接證據
    同年豐寧原羽鳥的發現,提供了鳥類羽毛從爬行動物鱗片演化而來的直接證據。發現鳥類羽毛從爬行動物鱗片演化而來的直接證據 羽毛一直被認為是鳥類所特有的結構,是把鳥類從所有其它的脊椎動物中區分開來的標誌。但是科學界過去對鳥類羽毛的起源了解甚少,唯一的一個只是「鳥類的羽毛和爬行動物的鱗片同源」或「羽毛起源於爬行動物」。
  • 爬行天下:小眾熱門網站實現社區化電商
    大家快來看,我家兩條小蟒蛇蛻皮新照……有人對這些讓人毛骨悚然的爬行小動物避之不及,有人卻對它們青睞有加視為寶貝悉心照料。而在東北,還有一位「爬友」王生創辦爬行動物養殖用戶的專業社區「爬行天下」,聚集了一眾愛好烏龜、蛇、蠍子等兩爬動物(兩棲爬行動物的簡稱)的爬友,不僅成為國內最小眾而熱門的兩爬社區之一,還成功實現社區化電子商務,一年銷售額過千萬元。
  • 雪梨1家動物園15隻爬行動物被盜 含8條蟒蛇
    松果蜥    地毯蟒  雪梨一動物園15隻爬行動物被盜  澳大利亞雪梨一家動物園發現其飼養的多隻爬行動物被盜,其中包括8條長度在1.2米到2.4米的地毯蟒,警方已立案偵查。  據澳大利亞媒體26日報導,位於雪梨獵人谷附近的這家動物園報案稱,其飼養的多隻爬行動物於25日凌晨被盜,除上述地毯蟒外,同時失竊的還有6隻松果蜥和一隻松獅蜥。  動物園負責人賈森·皮爾遜稱,他們已將監控錄像提供給警察。監控錄像顯示,3名男子用鉗子夾斷了掛鎖,破壞了動物園外圍圍欄後進入動物園。這3人或穿著連帽上衣,或戴著帽子,年齡大約在20歲上下。
  • 爬行動作有這麼重要麼?關於爬行的介紹
    今天來聊聊爬行這項運動,爬行在早期是在一群自然訓練者(以野外環境為主進行身體訓練,並且模仿動物動作的人群)推崇的,但由於其對於身體的協調性和一些動作發展模式的好處,所以被推廣到大眾健身上面來,同時也是橄欖球,摔跤,柔術等常見體能訓練動作。目前主要宣傳的好處有1.
  • 寶寶學會爬之前,是會發出信號的,你捕捉到「爬行敏感期」了嗎?
    爬行是大運動裡非常關鍵的一項內容,因為寶寶在爬行過程中,能夠更好地練習肢體與眼睛協調配合,為以後站立、行走打下堅實的基礎,還能通過爬行探索不一樣的世界。寶寶應該多大練習爬行呢?等到寶寶六七個月的時候,寶寶趴著的過程中有些可能會原地打轉,有些可能會後退,這些都是寶寶爬行的準備工作,雖然他們的四肢力量不足,還不能向前爬行,但是有這些動作出現就已經暗示媽媽們我要會爬了。「爬行敏感期」是什麼時候?
  • 爬行的毒蛇,聞風喪膽?被誤解成上帝的懲罰,實際上是完美的進化
    在文學著作裡,蛇是醜陋而邪惡的動物,蛇沒有腳,只能以爬行的方式前進,是一種上帝的懲罰。事實上,人們一直以來對蛇有一種誤解,隨著研究的深入,科學家發現蛇類是一種完美進化的動物,用爬行的方式前進,是適應環境的超級進化。
  • 幾種可愛的爬行寵物,會不會改變你對爬行寵的看法
    當你想到可愛的動物時,爬行動物可能排在最後。蜥蜴和鱷魚並不經常出現在寵物的隊列,對吧?儘管爬行動物有鱗、甚至滑溜溜的,而且經常喜歡吃蟲子,但它們實際上還是很可愛的!不相信我們嗎?看看這幾種爬行動物蛇大多數人都害怕它們,因為它們對我們早期的祖先來說是一種威脅,而且根據一些理論,它們的移動方式對我們來說是非常不自然的如果貓遇到一條蛇(或者任何類似於蛇的東西,比如黃瓜),它們絕對會攻擊它。但是,像襪帶蛇這樣的小而沒有威脅的蛇其實也挺可愛的!
  • 國外夫婦把自家改成動物園,飼養80隻爬行動物,經常被毒蛇咬傷!
    蘇茜·吉列是一名爬行學家,而她的愛人西蒙·保羅·凱斯是一名蛇類愛好者,他們在房間裡養了80多個爬行動物,其中還包括一條毒蛇——它的毒液可以殺死一頭大象。而他們每天的時間都花在拯救和安置那些大家不喜歡的生物,而且把他們的家稱為秘密保護區,希望以此教育人們,改變他們對這些動物的態度和恐懼感。蘇茜說他們這裡有幾條毒蛇,包括三條西響尾蛇,還有一條馬來亞毒蛇——一種毒性是非常強的蛇。所以他們在接觸時必須戴上防護手套,這樣才能抵禦被這些蛇咬傷,因為一旦被它們咬了,生命會受到危險。
  • 魔界爬行動物館露營
    這次是中秋夜的一次動物館露營,由魔界爬行動物館舉辦,可自備營具也可以統一安排,行程兩天一晚。
  • 嬰兒爬行很重要,越爬越聰明,爸媽要抓住「爬行黃金期」
    你是否渴望看到自己的孩子開始學爬行嗎?我們做家長的提前了解清楚嬰兒何時能學會爬行的程碑,這也是對他們的身體發育非常有幫助的。不知不覺,你的孩子就會爬著去爭取!對寶寶而言,他們學會走路會給孩子帶來非常大的力量和成就感,能很大程度地去提升她的自尊心。
  • 英科學家發現一種新的翼龍神秘物種 史前爬行動物再添成員
    英科學家發現一種新的翼龍神秘物種 史前爬行動物再添成員 來源:科技日報 • 2020-11-19 16:21:41 據物理學家組織網
  • 從新生代時期算起,從它結束到現在,也被稱作爬行動物時代
    無一例外,它們需要的是常年溫暖的環境,不能忍受風寒,可能所有中生代的爬行動物都受到這樣的限制。這是生活在溫室裡的動物,它們依存於同樣溫室的植物。其中的霸王龍,在很多書中都成為描繪恐怖的爬行動物的最尖端的詞彙。當這些偉大的生物在中生代的蕨類植物和常青叢林中奔跑和追逐的時候,還存在另外一個目前已經消失了的恐龍部落,它們發展出一種蝙蝠形狀的前肢,捕食昆蟲,也彼此進食,它們開始在蕨類植物和森林的樹枝上跳躍,這就是翼手龍。它們是第一種具備脊骨的飛行類動物,在脊椎類動物的成長過程中是一個嶄新的成就。
  • 爬行鍛鍊火了!醫生:模仿動物爬行,效果好能治病?並非人人適合
    近日,患有腰椎疾病的西安市民查女士,創造了一項新運動——「爬行鍛鍊」。查女士表示,她的腰部經常疼痛不已,但是堅持做了醫生建議的腰部伸展運動也無濟於事。於是,查女士在家裡自己琢磨了一套動物爬行方法來進行鍛鍊。沒想到這招還真有效果,經過了三個月的爬行以後,查女士感覺自己的腰部真的沒有那麼痛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