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高校在校生世界第一 高校數量世界第二

2021-01-20 名師在線


教育部網站刊登的《高等教育第三方評估報告》顯示,高等教育規模在實現跨越式發展後持續增長,2014年,在校生規模達到3559萬人,居世界第 一,高校數量為2824所,居世界第二,高校毛入學率達到37.5%,提前完成了《教育規劃綱要》預定36%的階段目標。

  受國家教育體制改革領導小組辦公室委託,由廈門大學鄔大光教授牽頭成立評估組,對《教育規劃綱要》高等教育領域中期進展進行第三方評估。


  以下是教育部網站發布的《高等教育第三方評估報告》主要結論:

  (一)高等教育規模在實現跨越式發展後持續增長,提前完成了《教育規劃綱要》提出的階段目標任務。

  2014年,在校生規模達到3559萬人,居世界第一,高校數量為2824所,居世界第二,高校毛入學率達到37.5%,提前完成了《教育規劃綱要》預定36%的階段目標。

  2000-2014 年,高校錄取人數的年增長率平均為10.7%,錄取率由59%提高到74.33%,是1978年的12.3倍。每十萬人口平均在校大學生數增幅超過3倍,畢業生佔當年新增城鎮人口比例從12.86%提高到61.62%,高校畢業生已經成為促進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生力軍。

  (二)中西部教育振興計劃顯著增強中西部地區高等教育辦學能力,新建本科院校異軍突起,科類層次結構趨於合理,高校辦學類型趨於多樣。

  中西部教育振興計劃實施後,中西部高等教育面貌發生了歷史性改變。中西部高等教育體量不斷增大,辦學能力不斷擴大。對比2000年與2014年:中西部高校 從2000年的544所高校增長到2014年的1363所,增加了1.5倍,中西部高校數量佔全國的53.9%。中西部在校生數、畢業生數、招生數佔全國 的比例分別為54.16%、53.84% 、54.38%。2008-2014年,14年間累計向中西部地區傾斜招生92萬人,相當於在中西部地區建立90所超過萬人的高校,東部與中西部地區高考錄取率上的差距從2007年相差17個百分點降低為6個百分點。

  新建本科院校分布於全國201個地級城市,覆蓋全部地級城市的60.36%,極大改變了高等教育格局結構。普通本專科在校生和研究生在校生數之比從2000 年的19.5:1降至2013年的15.8:1,本科畢業生數首次超過專科畢業生數。高等教育科類結構與國民經濟發展總體相協調,與社會行業結構基本契 合。


  (三)各類重大工程整體提升高等教育質量,高等教育科研承載能力增強,科研水平顯著提升,文化傳承引領作用日益凸顯。

  經 「985工程」、「211工程」以及特色學科項目等平臺拉動,高等教育核心競爭力不斷提高,部分學科躋身於國際一流行列。英國QS「2015年世界大學學 科排名」中,前400強中有58所中國內地大學,僅次於美國位列全球第二;前50強中有7所中國內地大學,入選學科總數位列全球第五和亞洲第一。在 「2015年亞洲大學排行榜」中,中國內地大學百強大學達到21所,取代日本(19所)傲居亞洲之首。《美國新聞和世界報導》及湯森路透社「2015年全 球頂尖大學排行榜」中,中國內地27所大學躋身全球前500強,超越日本成為亞洲龍頭。在學科前50強中,有23所中國內地大學在12個學科領域入選。

  高等學校承載科研能力大幅提升。2005-2013年,高等學校承擔科研項目成倍增加並超過同期其它科學研究與開發機構。高校基礎研究在全國佔絕對優勢,基 礎研究經費在全國佔比超過一半。高等學校科技成果佔據70%以上。2010-2014年,高校共獲國家自然科學獎583項,獲技術發明獎1328項,獲科 技進步獎3577項。高校獲得的國家科技獎勵三大獎佔比為70%左右。2005-2013年,高校科技論文佔全國比例一直佔據70%以上。高等學校專利授 權數從8843件增加到84930件,增加了8.6倍。


  (四)高等教育投入保持高速增長,辦學條件得到根本改善,高校師資隊伍持續擴大,特別是「本科教學工程」有力提升了人才培養質量。

  高校生均撥款水平達到歷史最高水平。2003年至2013年,高等學校經費佔全國教育經費26.93%,年均增幅為35.98%。高校公共財政教育支出經費佔全國教育公共財政支出的36.17%。

  高校辦學條件得到根本改善。2010-2014年,全國高校佔地面積淨增15502萬平方米,增幅為9.9%。高校教學及輔助用房、實驗實習以及行政辦公用 房面積淨增7004.38萬平方米,增幅達到15.33%。高校教學科研固定資產淨增4867.25億元,增幅高達42.15%。教學、科研儀器設備資產 總值淨增1326.14億元,增幅高達57%。

  高校教師隊伍持續壯大,發展態勢良好。1999-2014年,教師隊伍保持穩定增長,教職工總數達233.6萬人,專任教師總數達153.5萬人,教師隊伍數量成為世界第一。專任教師中具有博士、碩士學歷專任教師的比例超過50%,青年教師和中青年教師超過70%。

  高校教學基本建設得到加強。特別是「本科教學工程」實施以來,重點建設了1500個專業點,公布了3000多個特色專業建設點。建設了1000門精品視頻公開課程和5000門資源共享課。建設了100個成效顯著、受益面大的實驗教學示範中心。

  高校實驗室空間得到了拓展。2009-2010學年,全國普通本科高校共有實驗室28156個,實驗室面積2785.67萬平方米。2012-2013學年這三項數據分別為29964個、3102.26萬平方米。實驗室數量增長了6.4%,實驗室面積增長了11.4%。


  (五)高校以大聯合、大實踐創新人才培養機制,激發了大學生創新創業活動。

  實施「卓越計劃」、「科教結合協同育人行動計劃」、「中學生英才計劃」等一系列人才培養試驗計劃。全國重點建設了833個國家大學生校外實踐基地和一批全國大學生創業實驗室,吸引了一大批國有大中型骨幹企業參與高校人才培養,形成了產學研合作的新機制。

  從目標達成情況來看,系列卓越計劃實施以來,培養了一批獲得行業認可、具備很好的國際視野和創新能力、適應經濟社會發展需要的高質量各類型人才。

  從 實施參與高校情況看,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共有208所高校的1257個本科專業點、514個研究生層次學科點進行改革試點,10415家企業參與實 施。卓越醫生教育培養計劃,第一批試點高校125所,改革試點項目178項,綜合改革試點64項。2014年,有44所高校開展中醫學五年制本科、拔尖創 新、農村訂單定向全科醫學等三類型人才培養模式改革試點,立項95個。卓越農林人才教育培養計劃,第一批試點高校99所,改革試點項目140項。卓越法律 人才教育培養計劃,66所高校參與應用型和複合型法律職業人才、涉外法律人才、西部基層法律人才等三種類型的教育培養基地建設。

  當 前參與「卓越計劃」的畢業生就業情況較好,部分高校學生就業率達100%,學生素質也受到用人單位的肯定。不少用人單位表示「卓越計劃」的畢業生專業水平 有優勢,給予畢業生們工程實踐能力、創新能力和綜合素質等一致認可,不少單位與高校合作關係密切,提前「預訂」畢業生。

  根據2013年494所高校的數據顯示,全國高校實踐(含實驗)教學的學分佔到24.44%,達到教育部預期的目標要求。根據2013年489所高校教學狀 態數據顯示,其中與實驗、實習、工程實踐和社會調查等社會實踐中完成的相關課題數約佔71.9%。根據486所本科高校教學狀態數據顯示,累計建有 58169個基地,每次可接納學生266多萬人,當年實際接納學生230萬人次,如果按全日制普通本科在校生數估計,平均36.82%的在校生有機會到實 踐基地參加各類實習。

  持續推動各高校開展創新創業教育。以開展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為抓 手,全國累計組織117所中央部委所屬高校和710所地方所屬高校參與計劃,資助近8萬個項目,投入經費近14億元,參與學生近22萬人,帶動了高等學校 整體實踐教學體系改革,大幅提升了學生的實踐創新能力,推動實踐育人以及校內外協同育人的新機制。


  (六)高校以大教改思路創新人才培養模式,實施因材施教,分類培養,調動了學生學習主動性和積極性。

  深化教學改革。各高校通過深化學分制、彈性學制、主輔修制、學科交叉、小班授課制等個性化教學改革,進一步創新高校人才培養模式。以北京大學「元培計劃」、南京大學「三三制」為代表,全國39所「985工程」高校已有29所學校實施大類招生、大類培養改革措施,為學生個性化自主學習提供了更多的選擇。

  實 施拔尖創新人才培養。2010年教育部實施「基礎學科拔尖學生培養試驗計劃」,從試驗效果看,2013屆500名畢業生中,96.6%進入國內外高水平大 學繼續深造、86%進入基礎學科或交叉學科領域深造、22%進入學術排名前10的世界頂尖大學就讀、20%進入學科排名前10的世界頂尖大學就 讀;2014屆近1000名畢業生中,95.4%進入國內外高水平大學繼續深造。

  實施主輔修制,培養複合型人才。主輔修制已經成為高校的一種普遍做法。截至2013年底,各高校修讀雙學位(主輔修)學生數佔在當年招生數比例的平均值為13.95%。部分高校積極嘗試跨學科設置專業,推進文理交融。

  夯 實教授上課制度,推動教學方式方法改革。根據抽查82所本科高校教學質量報告,2013年,各高校給本科生上課教授數佔高校教授總數的平均值為85%,基 本夯實了教授上課制度。北京大學、上海交大等部分高水平大學率先實施新生研討課、小班課,開啟了教育教學方法改革的新潮流。部分高水平大學適應網際網路思維 的學習方式,建立中文MOOC平臺,推動學生自主學習方式的改變。


  (七)高等教育公共治理能力不斷提升,高校辦學活力得到有效釋放,「大聯動」的高等教育質量內外部保障體系不斷走向成熟。

  教 學評估實現對高校分類引導。教育部以新理念、新標準、新技術與方法,從頂層設計「五位一體」的教學評估制度。通過院校自我評估、合格評估、審核評估改變過 了過去以「一把尺子量不同高校」的做法,促進高校自主發展和特色建設。2010年起,開展對2000年以來的新建本科院校實施合格評估,已評估143所學 校,覆蓋了全國28個省(區、市),約佔全國新建本科高校總數的50%左右。從2013年起。對參加過上一輪評估的本科院校實施審核評估,完成了18所高 校試點工作。

  倡導專業論證和國際同行評估。從2009年到2014年,工程教育認證的 專業領域已由10個拓展到14個,年度認證專業數量由30個增加到138個。目前,通過認證數量的專業由75個增加到318個,覆蓋高校由51所增加到 106所,大部分「985工程」、「211工程」高校均已參加認證。2012年,中國完成了加入《華盛頓協議》的相關準備工作,並在13個專業領域開展了 69個專業認證試點。

  建立內外聯動的質量保障機制。在評估引導下,各高校從質量標準、隊伍建設、機構組織、監控手段以及反饋改進機制等方面進行了大量的探索與實踐,建立有標準、有組織、有隊伍、有監測、有反饋的內部質量監測評估體系。

  建立質量報告發布制度,接受第三方評估。2011年,要求39所「985工程」建設高校編制教學質量報告,2012年,範圍擴大到「211工程」高校。2013年擴大到全國所有公辦普通高校。截至2013年底,省一級專門的評估機構已經發展到13家。


  (八)高校樹立以生為本意識,切實關注學生學習體驗,學生就業率保持穩定,學生對就業、高校教學等各個方面基本滿意。

  根 據60所「211」工程院校發布的《2013年本科教學質量報告》數據,「211工程」院校學生對專任教師的教學滿意度為88.6%。其中學生最為滿意的 項目是師資隊伍(92.5%)和教師專業水平(90.5%),然後依次為教學質量(89.47%)、教學教風(87.75%)、教學管理 (84.73%)、資源保障(84.64%)。

  根據227所高校《2014年畢業生就業質量報告》數據分析,2014年高校畢業生對學校提供的就業指導服務感到「非常滿意」和「滿意」的比例佔87.92%,「985工程」高校滿意度高達93.24%。

  根據對155所新建本科院校27134名學生所進行的問卷調查情況,新建本科院校學生對學校教育教學質量感到「滿意」的達到46.71%,「基本滿意」的達到39.9%,根據這兩項指標合計出的學生對教育質量的總體滿意度達到86.61%。

  根 據中國高等教育學生信息網對1139所高校的學生滿意度情況的分析:全國高校學生滿意度的平均分值為4.09(五分制),這說明學生對高校總體表示比較滿 意。就綜合滿意度情況來看,全國高校的平均分值為4.09分,其中「985工程」高校、「211工程」高校的分值分別為4.58和4.32。

  存在的主要問題及政策建議

  在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時,也應清醒地看到,我國高等教育發展道路是一種後發外生趕超型,在高等教育實現規模擴張的同時,當前高等教育發展還面臨著諸多困難與矛 盾:一是高等教育發展基數大,各種結構性矛盾仍是現階段中國高等教育發展的主要矛盾;二是高等教育經費缺口大,基礎設施建設水平低,教師隊伍總量不足,高 水平人才數量少且分布不平衡;三是高校科研主動面向社會需求的導向不足,重大科技協同攻關機制不健全,科研成果轉化為生產力的能力薄弱;四是高校活力還未 完全釋放,高校拔尖學生儘早儘快成長的制度環境還有待進一步營造;五是高校教師教學方法傳統,學生內在學習驅動力不足,創新創業教育還缺乏長效機制;六是 外部質量保障機制統籌不足,內部質量保障深層文化缺失,質量保障的科學性、有效性仍不足。

  鑑於以上問題,評估組提出了下列政策建議供參考:

  (一)重點推進高等教育結構調整,全面助推經濟轉型和產業結構升級。

  適 應經濟轉型發展需求,建議高等教育規模應從原先的高速增長,轉為中速增長。高等教育招生的增量繼續向高等職業教育、應用型本科、中西部地區高校傾斜。建議 改變傳統中西部劃分辦法,從國家「一路一帶」戰略發展需求和區域經濟一體化需求,重新考慮高等教育的區域結構布局、學科專業布點。


  (二)花大力氣加強師資隊伍建設,切實解決影響高等教育發展的瓶頸。

  建 議國家實施高校師資隊伍提升計劃,切實解決師資隊伍總量不足問題,爭取在「十三五」期間,能夠使高校生師比低於世界平均水平。建議實施師資隊伍培養計劃、 在職師資隊伍提升計劃,建議進一步加大「雙師型」教師隊伍培訓,通過掛職煅煉、專業學位教育等形式,建設一支「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議繼續實施重大人才引 進工程和培育工程,加大力度引進和培育一批學科領軍人物和重要學術帶頭人。建議狠抓師德師風建設,強化教師業務水平和教學能力。

  (三)保證高等教育投入穩定增長,推動高校加強基礎設施的內涵建設。

  建 議國家把保持教育經費持續穩定增長作為一項基本要求。從中央層面來說,要確保教育中央公共財政支出絕對量和相對量同時增長;從地方層面來說,要確保地方政 府在高等教育投入及比例雙增長,確保生均撥款水平達到國家規定要求;從學校層面來說,要確保教育教學經費比例逐年增長。


  (四)深化高校科研管理體制改革,推進人才培養、科學研究和學科建設一體化。

  建 議深度推進教學與科研融合,建立科研優勢向人才培養優勢的轉化機制。一是要改革科研經費的使用方式;二是要建立科研反哺人才培養機制;三是要進一步改革科 研管理方式;四是要堅持高水平教授上講臺制度;五是要高度重視實踐教學改革,及時引入科研內容來改造和設計實驗項目;六是推進科研團隊與教學團隊一體化建 設。

  (五)以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為牽引,著力推動以強化學生實踐創新能力為主線的教育綜合改革。

  建 議國家引導高校從制度建設、機制保障、組織機構、課程設置、師資隊伍、實踐實訓等方面深化人才培養模式改革,把創新創業教育貫穿於人才培養的各個環節。建 議地方政府抓緊研究制訂校企合作促進辦法,制定出臺相應優惠政策,帶動合作辦學、合作育人、合作就業、合作發展的人才培養模式改革。主動搭建創新創業平 臺,支持鼓勵高校技術發明、轉讓,鼓勵地方高校與企業共建實驗室、工程研究中心、研究開發聯盟等研究機構,鼓勵地方高校教師和學生參與企業科技創新活動, 加速科技成果在企業中推廣和應用。


  (六)要強力推進高等教育信息化,推動教師創新教育教學方法,提高課堂教學的吸引力。

  建議加強教育信息化的頂層設計,完善信息化技術標準,加強國家高等教育資源公共服務平臺與國家數字教育資源中心建設,形成數字教育資源匯聚和共享機制。從國家層面推進建立國家平臺與地方、企業平臺互聯互通與協同服務,建設覆蓋全國的數字教育資源雲服務體系。

  (七)大力推進高等教育評價改革,建立符合規律的教育評價制度,推動高等教育持續健康發展。

  從 以往學科需求導向轉向社會需求導向,從關注學科建設轉向學科建設、人才培養和科學研究三位一體,強調寓教於研,以高水平科研支撐高質量人才培養,強調出成 果同時出人才,並且出人才重於出成果。要進一步改變單一的政府評價導向,培植第三方評價機構,構建第三方評價機制。要完善「五位一體」教育評估制度。建議 進一步完善高等教育評估工作方式,讓「以生為本」、基於學生學習成果的先進理念滲透到教育評價,落到教師和學生身上,推動學校自主開展自我評估,形成了質 量自我保障的長效機制。


  (八)要加快推進「管評辦」分離,強化依法治教,完善內外聯動的質量保障體系。

  建議進一步簡政放權,應用立法、評估、經費調控、政策指導等多種方式,增強地方政府的統籌協調能力,釋放高校的辦學活力,推動高校主動適應經濟社會發展。建 議國家加強高等教育立法工作,為高等教育質量保障體系建設提供法律保障。建議進一步理順國家、地方和學校之間在高等教育質量保障中的責任和地位,完善國 家、省級、學校分層管理、分類評估的運行機制。建議建立高等教育評估與教育經費投入掛鈎制度,加快引導高等教育分類設置,引導高校合理定位、辦出特色,克 服同質化傾向。

  總之,大眾化高等教育背景下「以質量建設為核心」的高等教育改革,為我 國高等教育管理體制、辦學體制、投資體制的進一步深化改革提供了契機。儘管改革工程浩大,任務繁重,但在教育管理部門、全國高校和高等教育工作者的共同努 力下,在社會各界的關心和支持下,我國高等教育改革發展的各項任務一定會繼續順利推進,為國家經濟社會發展和民眾公共福利的提升,提供優質的高等教育服務。

(來源:中國新聞網)



相關焦點

  • 中國大學人數排行榜:在校生總數超城市人口,哪所高校人數最多?
    在2016年中國大學在校生人數統計中,鄭州大學以7.62餘萬人佔據榜首。
  • 2020年中國高校世界一流學科排名出爐
    2020年中國高校世界一流學科排名出爐:北京大學以47個學科總數排名第一,華南第一學府中山大學以45個學科總數凌駕在浙江大學(43個學科數)和清華大學(42個學科數)之上,排名第二,中大此次奪得榜單第二,真令人有些意外!
  • USNews大學計算機排行榜,清華大學排名世界第一,超過美國高校
    最開始由美國的《美國新聞與世界報導》發布。2019年,US News世界大學計算機排行榜,中國的清華大學排名世界第一,而美國的史丹福大學跌出了前10名。不止如此,中國的華中科技大學、浙江大學和東南大學都擠進了排行榜前10名。
  • 中國高校在QS世界和亞洲排名中差距大,北京大學到底排第幾?
    如果按照世界排名,2019年,北京大學在亞洲排名為第6名,低於東京大學;而在亞洲排名中,北京大學排名第5,高於東京大學。中國其他很多高校在兩個排名中都不太一致。整體上看,北京大學的排名沒有清華大學穩定,但在亞洲排在5名左右不是問題。
  • 2017中國重點大學在校生人數排行榜出爐
    ,建設我國若干所具有世界先進水平的一流大學。我們聽過名牌大學中的小而精的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和中國人民大學等,同時也少不了那些名牌巨無霸的川山吉。但實際上各個高校具體有多少在校生呢,下面我們就一起來看一下。川山吉是指四川大學,山東大學和吉林大學,因為每年招生人數眾多同時實力相當而經常被一起提起。經過官方統計我們發現,這三所大學的巨無霸之名也確實是實至名歸。
  • 俞敏洪建議:防範國際高考移民,降低高校留學生數量指標要求
    ,擴大國際留學生規模成為國內高校「雙一流」建設的一項核心工作,外國留學生數量快速攀升。 俞敏洪認為,目前「國際高考移民」問題主要體現在以下幾點:第一,2009年的外國留學生規定對當下國際高考移民現象的約束力降低;第二,教育國際化的強力驅動與留學生申請入學的軟性評價導致入學門檻不斷下降;第三,缺少對外國留學生學業成績的統一考核評價標準。
  • 2020年中國雙一流高校滿意度排名:清華第一,南大第二,廈大第三
    就在近日,2020年中國雙一流高校滿意度出爐,包括了40所世界一流建設高校,數據來源也是來自於學信網各大高校學生的評價,因此可信度還是比較高的。2020年中國雙一流高校滿意度排在前三名的分別是清華大學、南京大學和廈門大學。
  • 毛主席親題校名,創造多個世界第一,此雙一流高校坐擁頂尖實力
    在教育部公布的2019年國家級和省級一流本科專業建設點名單中,西南交通大學有30個專業進入國家首批一流本科專業建設"雙萬計劃",其中22個專業進入國家級一流專業建設點,8個專業進入省級一流專業建設點,獲批率88%,位於全國前列、獲批數量位居四川省第二。在今年6月發布的"校友會2020中國一流專業排名"榜單中,西南交通大學位列全國第45位,四川省第2位。
  • 2020年,財經類高校排行榜已公布,誰是第一呢?
    ,在各大國際排行榜中都有著不錯的進步,2021年已經到來,2020年剛剛過去,今天我們就一起來看一看財經類高校排行榜,第一花落誰家呢?根據軟科最新公布的一則《2020中國財經類大學排名》,我們就一起來看一看個財經類高校的排行是怎麼樣的吧!排名前五的分別是上海財經大學,中央財經大學,對外經濟貿易大學,中南財經大學和西南財經大學,每所都是財經類院校的巨無霸的存在,實力都是十分強悍的!
  • 2020廣西高校排名,西大第一,廣西師大第二!
    這裡有青山環城、碧水繞城的聯合國人居城市--南寧;有中國西部工業重鎮--柳州;「桂林山水甲天下」美譽的著名旅遊城市--桂林;有西部內河第一大港--貴港;有世界人工寶石之都--梧州;中國大蠔之鄉--欽州;中國荔枝之鄉--靈山;中國香蕉之鄉--浦北等等,廣西資源豐富,物質富饒。
  • 2018年QS亞洲大學排名公布 中國高校大放異彩
    新加坡國立大學從南洋理工大學手中奪回亞洲排名第一的寶座。中國的香港大學躍升三位,位居亞洲第二。排名前20位的大學中,中國大陸佔據了5所,比去年增加了2所,同時每所大學都比去年的排名位置有所提高。中國共有157所大學進入亞洲500強,數量高居亞洲第一。其次分別為日本89所、印度75所和韓國57所。其中,中國大陸112所,中國香港7所,中國臺灣36所,中國澳門2所。
  • 中國高校在校生人數多少排行榜TOP90!
    1、高校體量,也就是在讀人數的多少,可以很好的顯示出辦學規模。2、因為一些學校合併了眾多高校所以體量大,例如吉林大學。3、數據來源網絡,以16年為基期。..................................................................
  • 2020年中國高校在「自然」「科學」雜誌發表論文排行榜
    2020年剛剛結束,中國大學就傳來捷報,2020年,中國大學在《自然》和《科學》雜誌發表論文的高校和發表論文的數量,較2019年有不同程度的增加。(1)2020年,中國高校在《自然》《科學》雜誌發表論文的高校,由2019年的53所,增長到了63所。
  • 這是中國在校生最多的10所重點大學,喜歡熱鬧的高中生記住了
    據統計,中國大學生在校人數2015年就達到3700萬,位居世界第一。
  • 譽為國內高校「第一攀巖牆」「藏身」合肥高校
    譽為國內高校「第一攀巖牆」「藏身」合肥高校 news.wehefei.com   發布時間:2015-06-23 10:04:32    來源:中安在線   資訊標籤: 第一攀巖牆 高校「第一攀巖牆
  • 在北京,一所公有民辦體制的新型高校
    今天我們要談的是在北京,一所公有民辦體制的新型高校,是誰呢?大家猜一下,沒錯,就是北京城市學院。我們一起來看一下。一、概況北京城市學院是經國家教育部批准成立的一所綜合性普通高校,具有頒發國家承認的研究生、本科學歷學位資格,並舉辦中職、高職專科教育。
  • 中國科學院大力幫助的三所高校,都是中國知名大學,中科大在內!
    中科院對我國的教育事業發展也發揮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在中科院的幫助下,有三所高校目前已經成為了中國頂尖高校,那麼是哪三所呢?第一所就是被稱為「放得下一張安靜的書桌」的大學中科大。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由中國科學院直屬,中央直管副部級建制,是一所以前沿科學和高新技術為主、兼有特色管理和人文學科的綜合性全國重點大學,位列A類世界一流大學建設高校、211工程、985工程。
  • 遼寧高校——中國刑事警察學院
    #中國刑事警察學院位於遼寧省瀋陽市,是公安部直屬的本科高等院校。學校前身是創建於1948年5月的東北公安技術訓練大隊;1949年改為東北公安幹部學校;1954年更名中央人民警察幹部學校;1954年公安部重慶化驗訓練班、上海刑事科學技術研究所等併入;1956年更名公安部第一人民警察幹部學校;1981年11月中國刑事警察學院成立,和公安部人民警察幹部學校合署辦公;1998年獲得碩士學位授予權。
  • 這5所高校在二本批次招生,卻是「雙一流」高校,值得報考
    我國有2000多所高校,其中學校規格最高的就是「雙一流」高校。「雙一流」高校代表了國家的辦學水平,也是眾多學子喜歡選擇的高校。 「雙一流」高校指的是世界一流大學建設高校和世界一流學科建設高校。
  • 2021QS亞洲大學排名出爐,177所中國高校上榜!
    其中中國大學的佔比最多,共有177所中國高校上榜,內地高校有124所。QS亞洲大學排名的指標體系共有11項指標,權重情況如下:177所中國大學上榜中國177所大學進入QS2021亞洲大學排行榜,數量亞洲第一。其次是印度(107所)、日本(105所)和韓國(88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