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版「富春山居圖」,習近平如此運筆

2021-01-11 中國新聞網

(近觀中國)現代版「富春山居圖」,習近平如此運筆

中新社北京9月20日電 題:現代版「富春山居圖」,習近平如此運筆

作者 鍾三屏

如果把中國鄉村比作一幅畫,畫面上的層次感正變得越來越豐富、色調也越來越鮮亮。對於「美麗鄉村」建設,中國最高領導人習近平有個形象的比喻——要科學把握鄉村的差異性,因村制宜,精準施策,打造各具特色的現代版「富春山居圖」。如今,習近平心繫的現代版「富春山居圖」正逐漸成為現實。

古語云:農者,天下之本也。習近平對此有更加通俗的表述——「中國要強農業必須強,中國要美農村必須美,中國要富農民必須富。」這句話道出了特殊國情下「中國鄉村」之於中國的極端重要性,也刻畫出了「中國鄉村」在習近平心間的模樣。

陝西、山西考察,稱讚小木耳、黃花菜大產業;四川大涼山深處,在彝家火塘話脫貧;江西井岡山考察,強調「在扶貧的路上,不能落下一個貧困家庭,丟下一個貧困群眾」;湖南十八洞村考察,首次提出「精準扶貧」;近日再赴湖南,走進沙洲瑤族村察看現代農旅示範基地……這些年,習近平以腳步丈量土地,飽含對鄉土中國的牽掛。

脫貧攻堅、鄉村振興、城鄉統籌協調發展、走中國特色新型農業現代化道路、中央一號文件持續鎖定「三農」……這些獨立又互有疊合的治國理政「大項目」,體現了新時代中國關於鄉村建設的「頂層設計」,也反映了習近平對中國鄉村「走向」的思考和布陣。

為什麼習近平如此重視中國鄉村?

一與中國特殊的文明構成有關——鄉村是中國傳統文明的「根」。

中國是農業大國,重農固本是安民之基、治國之要。習近平曾在多個場合談及鄉村文明之於中華文明的特殊意義——「鄉村文明是中華民族文明史的主體,村莊是這種文明的載體,耕讀文明是我們的軟實力」「農耕文化是我國農業的寶貴財富,是中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不僅不能丟,而且要不斷發揚光大」。習近平的這些論述也道出了華夏子孫血液裡濃濃的「鄉土情結」。

二與習近平特殊的個人經歷相關——「陝北高原是我的根」。

青少年時代插隊陝北「當了六七年農民」,習近平從那裡培養出不變的信念——為人民做實事;從正定到廈門、寧德,從福建到浙江、上海,一直到中央工作,習近平直言「扶貧始終是我工作的一個重要內容,我花的精力最多」,他的調研足跡遍及「此山此水此地」。

三與世界上一些國家的「彎路」有關——城鄉關係關乎現代化成敗。

「沒有農業農村現代化,就沒有整個國家現代化。」在主持十九屆中央政治局第八次集體學習時,習近平指出,「在現代化進程中,如何處理好工農關係、城鄉關係,在一定程度上決定著現代化的成敗。」從世界各國現代化歷史看,這兩組關係處理不好,就會導致鄉村和鄉村經濟走向凋敝,工業化和城鎮化走入困境。談及中國,習近平強調,「即便我國城鎮化率達到70%,農村仍將有4億多人口。如果在現代化進程中把農村4億多人落下,到頭來『一邊是繁榮的城市、一邊是凋敝的農村』……這樣的現代化是不可能取得成功的!」

資料圖:航拍江蘇句容天王鎮那田風光,田野、遠山、水塘,形成了一幅美麗的田園畫卷。 泱波 攝

那麼,在習近平眼裡,「美麗鄉村」之「美」體現在哪裡?

以物質標尺來量,它要富有。

「億萬千百十,皆起於一」,這個「一」在習近平看來是跨越貧困線。他曾說,「脫貧只是第一步,更好的日子還在後頭。」知青插隊經歷和基層工作經歷,讓他深知中國鄉村的匱乏艱苦。「農業農村工作,說一千、道一萬,增加農民收入是關鍵」「把產業發展落到促進農民增收上來」「小康不小康,關鍵看老鄉」……習近平在不同場合的表達,體現了他對中國農村和農民的了解。「我們這代人有一份情結,扶一把老百姓特別是農民」「中華民族千百年來存在的絕對貧困問題,將在我們這一代人的手裡歷史性地得到解決」,則彰顯了其志向和擔當。

以環境標尺來量,它要宜居。

關停礦山和水泥廠的浙江餘村,空氣好了,景色美了,走上一條特色旅遊之路;生態脆弱的大西北,將生態保護和農業、旅遊發展結合,探索稻漁空間生態觀光園,農民實現增收……習近平走過的不少地方,正是踐行「讓良好生態成為鄉村振興的支撐點」的樣本。不管是關心「小廁所、大民生」、推進農村垃圾汙水治理,還是指示推廣浙江省「千村示範、萬村整治」工程,都體現了習近平對環境「硬」指標的重視。說到底,只有留得住青山綠水,才能記得住鄉愁,才能承載華夏兒女的田園夢、鄉土情。

資料圖:航拍江西省萍鄉市蘆溪縣銀河鎮紫溪村秀美鄉村,一排排紅頂樓房,錯落有致,成為美麗鄉村一道靚麗的風景線。劉佔昆 攝

以文化標尺來量,它要有「精氣神」。

中國鄉村之美,不僅美在肌體,還要美在靈魂。習近平曾提出,「鄉村振興,既要塑形,也要鑄魂,要形成文明鄉風、良好家風、淳樸民風,煥發文明新氣象」;他還認為,「不能光看農民口袋裡票子有多少,更要看農民精神風貌怎麼樣」……習近平的這些論述,強調了中國鄉村建設過程中外在與內涵、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的統一。「鄉土文化的根不能斷,農村不能成為荒蕪的農村、留守的農村、記憶中的故園」,則鮮明地表達了他對守護華夏文明基因密碼的態度。

以現代化標尺來量,它要挑上「金扁擔」。

今年全國兩會期間,習近平講了一個「金扁擔」的故事——當年在陝北黃土地上,鄉親們告訴他,最大的期盼就是「將來幹活挑著金扁擔」。習近平說,「我想這個目標也在實現中。『金扁擔』,我把它理解為農業現代化。」大力發展現代高效農業,正讓農業在中國成為「有奔頭的產業」。習近平說,現代農業發展空間仍然很大,現代農村是一片大有可為的土地、希望的田野。

觀察家認為,沒有「美麗鄉村」,就談不上「美麗中國」。在越來越立體的這幅現代版「富春山居圖」裡,生活的奔頭、田園的秀美、鄉土的潤澤、產業的現代化是不可或缺的元素。一個個村莊、一片片沃野的蛻變,讓人們直觀感受中國的發展,亦能從中體味民眾不斷提升的幸福感。(完)(圖片素材來源:新華社 中新社)

相關焦點

  • 「十三五」山東脫貧拔「窮根」 繪就現代版「富春山居圖」
    資料圖。圖為山東高密松興屯村「小西湖」裡的涼亭和連心橋。 沙見龍 攝中新網濟南11月18日電 (孫宏瑗)「十三五」時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第一個百年奮鬥目標的決勝階段,也是打贏脫貧攻堅戰的決勝階段。2020年年末將至,山東緊盯「黃河灘」,聚焦「沂蒙山」,鎖定「老病殘」,推進脫貧攻堅與美麗鄉村建設相結合。
  • 江山 根脈 同心——喜看《新富春山居圖》
    了解山水畫深刻含義的溫家寶總理,在去年兩會之後對話臺灣記者,寄望《富春山居圖》重新合璧,並說:「畫是如此,人何以堪。」今年2月,他在與網民交流時進一步表示:「總有一天我們會實現一個更高的願望,就是讓一個完整的、統一的中國河山得以實現。」兩岸親情血濃於水,中華文化根脈相同,龍的傳人異地同心。今年,不僅實現了《富春山居圖》在臺北合璧展出,而且完成了兩岸名家重繪富春山的壯舉。
  • 特種郵票《富春山居圖》 面世見證兩岸同根文化
    郵票《富春山居圖》在元代名畫《富春山居圖》成畫660周年之際,由國家郵政局發行的特種郵票《富春山居圖》日前分別在浙江富陽和江蘇常熟首發。溫家寶總理在兩會結束後答中外記者問時講述了黃公望和《富春山居圖》的故事。他說,此畫現在一半放在杭州博物館,一半放在臺北故宮博物院,「我希望兩半幅畫什麼時候能合成一整幅畫。畫是如此,人何以堪」。傳世名作歷經劫難1269年出生於江蘇常熟的黃公望,以山水畫見長,被稱為元四家之首。
  • 浙江民樂團與臺北國樂團合奏《富春山居圖隨想》
    記者 姜雄    兩年前,分別珍藏於兩岸的《富春山居圖》的兩段畫卷實現了歷史性的「合璧」。  兩年後,以《富春山居圖》為靈感的大型民族管弦樂組曲——《山水畫境·富春山居圖隨想》也將上演一次海峽兩岸的「合璧」。
  • 這5大臺北故宮鎮館之寶,《富春山居圖》墊底,第一價值連城!
    《富春山居圖》,縱33釐米,橫636.9釐米,紙本,水墨。始畫於至正七年,於至正十年完成。這卷名畫歷盡滄桑,在解放前夕運往臺灣,歸臺北故宮博物院收藏。這5大臺北故宮鎮館之寶,《富春山居圖》墊底,第一價值連城!4.趙幹《江行初雪圖》,全卷描寫長江沿岸漁村初雪情景,表現出江南初冬漁民和旅行的生活情況,繪景畫人均極為傳神。
  • 杭房·首望瀾翠: 千年對望,富春江再迎東方山居
    △示意圖-來源於網絡  1347年,隱者黃公望以山為師多年之後,才終於提筆為群峰繪一副長卷,又歷經數年得以完成,此長卷名為《富春山居圖》。  △富春山居圖-來源於網絡  1976年,彼時的杭州還是一座不甚起眼的江南小城,杭州市房地產開發集團有限公司(杭房)成立,多少代杭州人都未必熟知這個名字,但每一代杭州人必定都或多或少聽說過它的作品:朝暉、德勝
  • 《富春山居圖》那麼爛,為什麼劉德華還要接?人在江湖,身不由己
    這麼些年,劉德華拍了不少爛片,但是最爛的大概還是2013年他拍的這一部《富春山居圖》。在2012年的時候,韓三平帶著導演孫健君來找劉德華幫忙拍一部片子,對於不認識的孫健君,劉德華可以不給面子。第二年,劉德華挺忙的,又在拍電影《盲探》,又在拍《富春山居圖》。其實對於這部特工題材的電影,在拍攝的時候,劉德華就有一種預感,那就是這部電影怕是要毀了,畢竟中國電影市場上幾乎就沒有特工題材的片子,再加上孫健君只是個新人導演,最後肯定也剪不出一個讓觀眾滿意的版本。當時拍完戲,劉德華專門跟導演說了一嘴:「要是你剪不好,就到香港來找我,我幫你剪一個版本出來!」
  • 醉美的杭州小三峽,沿江欣賞「富春山居圖」
    富春江,最早是因為那幅舉世聞名的《富春山居圖》而知曉;如同那幅畫一般,這裡就是這麼美,富春江水質清澈見底,邊上群山環繞,空氣清新民風淳樸!七裡揚帆,綠色水道,當置身於江上,仿佛自己就是畫中人,陶醉於富春山的美。
  • 「富春山居 味道山鄉」,春暖花開,等您歸來,回到「富春山鄉我的家」!
    富陽,   是最具田園詩意的地方,   是新時代「有味道的山鄉」。   今年的味道山鄉大會要怎麼辦精彩?   為深入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富陽將在全區組織開展「富春山居·味道山鄉」大比武活動,24個鄉鎮(街道)分成若干個組團,圍繞美麗環境、美麗經濟、美麗人文等方面開展比武競賽,營造「雙搶雙增」的發展氛圍,全力打造現代版富春山居圖最美示範區
  • 音樂「助力」馬拉松賽開跑 第三屆富春江江鮮大會正式啟幕
    音樂會的演員陣容非常強大,由省音協多位實力音樂人擔綱,同時,也會融入場口本地特色節目,他們將以音樂的形式,展現東梓關「富春江畔第一村」的風採。12月19日中午,在東梓關「江鮮第一鍋」處,本地大廚將在直徑1.5米的大鍋裡,現場烹飪剛從富春江裡打撈上來的江鮮,做成「富春十二鮮」,能去現場的朋友,可以嘗鮮了。
  • 3字頭起,在廣州中軸線上,居然還有富氧山居?
    而在廣州也一向如此,白雲山成為了不少富人的追捧之地,可惜這裡早已不再是我們心中所想的「山居常與白雲俱」了。 如此之高的門檻,攔截了不少普通人的山居之夢。 而目前白雲新城也已經漸趨高密度的開發態勢,在最近五年,板塊內共出讓5宗宅地,容積率均在3.9以上,密度越來越高。
  • 現代山居與田居:對另一種生活方式的野心
    山居和田居生活之所以令人神往,不是因為它是一種逃避,相反,它是我們對另一種生活方式的野心。是我們想要「明智而忠誠地度過漫長的一生」的努力。《瓦爾登湖》《瓦爾登湖》英文名為《Walden: Or, Life in the Woods》,記錄了梭羅在瓦爾登湖邊居住兩年的經歷。
  • 故宮六百年鑑賞⑰|歷代名跡裡的大暑清涼:槐蔭、高臥與山居
    南宋  《九成避暑圖》(局部)  故宮博物院藏本幅無款識。對幅清代乾隆皇帝題詩。鈐乾隆內府諸收藏印。《石渠寶笈》著錄。元  王蒙 《夏日山居圖》軸元  王蒙 《夏日山居圖》軸  故宮博物院藏本幅自識:「夏日山居。戊申二月黃鶴山人王叔明為同玄高士畫於青村陶氏之嘉樹軒。」戊申為元至正二十八年(1368年)。
  • 湖南廣澤置業:保留城市根脈 打造「林」距離山居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生態興則文明興,生態衰則文明衰』『小康全面不全面,生態環境質量很關鍵』等經典論述,早已根植人民群眾心中,也潤物無聲地融入了廣澤公司的日常生態觀念和實踐之中。」在廣澤公司黨支部書記、經理孫攀登看來,將經濟利益讓渡於生態環境,不僅是社會責任的體現,更是國企擔當的彰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