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清晏蜓,是以島內昆蟲研究先驅
只分布在臺北縣五股鄉疏洪道蘆葦叢內的四斑細蟌。照片/林試所提供
農委會林業試驗所調查指出,過去十年內,臺灣地區的蜻蜓共增加了十七種,其中三種是獨一無二的特有種;兩種名列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的「瀕危物種」紅皮書。
研究人員也指出,溼地與池塘近年大量減少,導致不少蜻蜓面臨絕種危機,尤其是僅見於北縣五股地區蘆葦地的四斑細蟌,處境特別危險。
林試所森林保護組組長吳孟鈴表示,早期臺灣的蜻蜓分類研究全部出自外國人之手,島內學界從一九九六年開始積極投入,十年內發現了十七種,使蜻蜓種類從一三八種增加至一五五種。
其中日清晏蜓、刃鋏晏蜓、臺灣弓蜓是臺灣獨一無二的特有種;黃尾弓蜓與四斑細蟌則名列IUCN的瀕危物種紅皮書。
相關調查成果曾多次發表在國際昆蟲期刊,研究人員並赴外國參加研討會發表。
十七種新發現的蜻蜓也有少數屬於外來種,例如藍黑蜻蜓、灰脈蜻蜓,分析是因氣候暖化從南方擴展而來。還有紅脈蜻蜓、長尾蜻蜓、秋紅蜻蜓,則是秋季零星出現的「迷失種」。
林試所研究員葉文琪一個人就發現十五種蜻蜓。他表示,蜻蜓的幼蟲水蠆棲息在水中,所以常被當成湖泊、溪流等水域環境的重要生物指標。同時它們對於蚊蠅之類的害蟲,也具有重要的制衡功能。
葉文琪也憂心指出,土地開發壓力導致許多適合蜻蜓棲息的溼地及池塘被填平,山區道路開闢及不當的溪流整治工程,也大幅破壞天然溪流間的棲地結構,導致臺灣蜻蜓數量逐漸減少,有些種類甚至面臨滅絕危機。其中以四斑細蟌情況最為危急。
【2007/11/08 聯合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