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冬季的到來,氣溫越來越低,很多感染呼吸系統疾病的患者,發病頻率越來越高,其中支氣管哮喘就是其中一種。
支氣管哮喘是機體對抗原性或非抗原性刺激引起的一種氣管-支氣管反應過度增高的疾病。
支氣管哮喘的臨床症狀
1.反覆發作性的伴有哮鳴音的呼氣性呼吸困難、胸悶或咳嗽,常在夜間或清晨發作、加劇。
2.乾咳或咳出大量白色泡沫痰,嚴重者呈端坐呼吸,伴明顯發紺、煩躁不安。
以上症狀持續數小時至數天,經用支氣管擴張藥後緩解,某些病人在緩解數小時後可再次發作。
支氣管哮喘引起的併發症
哮喘發作時可並發氣胸、縱膈氣腫、肺不張,長期反覆發作和感染可並發慢性支氣管炎、肺氣腫和肺源性心臟病。
引起支氣管哮喘的4個病因
1.外邪侵襲
外感風寒或風熱之邪,失於表散,邪蘊於肺,壅阻肺氣,氣不布津,聚液生痰。或吸入風媒花粉、煙塵、異味氣體等,影響肺氣宣發,以致津液凝聚,痰濁內蘊。
2.飲食不當
貪食生冷,寒飲內停,或嗜食酸鹹甘肥,積痰蒸熱,或因進食魚蟹蝦等發物,而致脾失健運,飲食不歸正化,痰濁內生,上下於肺。
3.情志失調
憂思鬱慮,憤懣惱怒,肝氣鬱結,上逆犯肺。肝鬱久化火,陰血暗耗,血燥生風,陰虛風動,內風上擾,搖鍾而鳴。
4.體虛病後
體質不強,或病後體弱,如幼年患麻疹、頓咳,或反覆感冒,咳嗽日久等,以致肺氣虧虛,陽虛陰盛,氣不化津,痰飲內生;或陰虛火盛,熱蒸液聚,痰熱膠固。
支氣管哮喘在氣候變化,由熱轉寒,及深秋、冬春寒冷季節,發病率增高。
支氣管哮喘發病期的中醫治療方法
發作期
1.寒哮
症狀:呼吸急促,喉中哮鳴有聲,胸隔滿悶如塞,咳不甚,痰少咯吐不爽,面色晦暗帶青 ,口不渴,或渴喜熱飲,天冷或受寒易發,形寒怕冷,舌苔白滑,脈弦緊或浮緊。
治療原則:溫肺散寒,化痰平喘。
常用方:方選射幹麻黃湯加減。
2.熱哮
症狀:氣粗息湧,喉中哮鳴,胸高脅脹,咳嗆陣作,咯痰色黃或白,黏濁稠厚,排吐不利,煩悶不安,汗出,面赤,口苦,口渴喜飲,舌質紅,苔黃膩,脈弦滑或滑數。
治療原則:清熱宣肺、化痰定喘。
常用方:定喘湯加減。
3.氣鬱哮
症狀:咳喘不已,嗆咳少痰,或喘鳴氣逆,伴胸脅脹滿,脘悶納減,發病與情志有關,女性與月經關係密切。苔薄膩,脈弦。
治療原則:疏肝理氣,降逆平喘。
常用方:四逆散加蘇子、前胡等。
緩解期
1.肺虛
症狀:氣短聲低,咳痰清稀色白,面色白,平素自汗,怕風,常易感冒,每因氣候變化而誘發,發作前噴嚏頻作,鼻塞流清涕,舌淡苔白,脈細弱或虛大。
治療原則:補肺固衛。
常用方:玉屏風散加減。
2.脾虛
症狀:平素痰多,倦怠無力,食少便溏,或食油膩易腹瀉,每因飲食不當而引發,面色萎黃不華,舌質淡,苔薄膩或白滑,脈象細軟。
治療原則:健脾化痰。
常用方:六君子湯加減。
3.腎虛
症狀:平素短氣息促,動則為甚,吸氣不利,腰酸腿軟,腦轉耳鳴,勞累後哮喘易發,或畏寒肢冷,面色蒼白,舌嫩胖,脈象沉細。
治療原則:補腎攝納。
常用方:金匱腎氣丸或七味都氣丸加減。
中醫治療支氣管哮喘的臨床案例
39歲哮喘患者,受疾病折磨6年,經中藥調理2個療程,症狀消失,至今5年未復發!
胡某,男,39歲,已婚。6年前因感受風寒後,出現喘息、喉嚨中有水鳴聲,不得平臥,咳嗽、咳痰,雙肺布滿哮鳴音,經當地醫院檢查,確診為哮喘發作期。
經激素、抗生素治療後,症狀有所緩解,幾日後再感風寒後哮喘復發,再經過以上方法治療後,不能在短期內緩解,成反覆持續發作狀態,至今已經6年。
近2年發作頻繁,遇氣溫降低、季節交替則發作,嚴重時呼吸急促、動則加重,經朋友介紹,來到醫院急診。
面診:喘促、四肢乏力,活動後加重,伴咳嗽,咳痰,易感冒,舌淡苔白,脈沉滑。辨證為哮證緩解期,治以補肺益腎,定喘納氣為主,佐以健脾活血化痰。
處方:紫河車粉、蛤蚧粉、熟地黃、紅參、核桃仁、山藥、桃仁。
二診:用上方服用1個療程後,咳嗽咳痰、喘促明顯減輕。
三診:繼續服用1個療程後,全部症狀消失。且感冒後不復發,隨訪5年未復發。
【按語】中醫認為,支氣管哮喘是一種慢性、反覆發作性的呼吸道變態反應痙攣性疾病,發作時治療以化痰宣肺、平喘降氣為主,由於哮喘久發,氣陰日傷,肺腎俱衰,所以緩解期以正虛為主,治療以培元補氣尤為重要。
溫馨提示:中醫講究辨證施治,需根據個人症狀、體質、病情辯證開方,以上藥方及用量須遵醫囑服用,不可擅自服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