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河報·大河客戶端記者 於揚 通訊員 胡洪濤
鹿邑的草帽草編,已經有200多年的歷史。
早在上世紀六十年代,鹿邑縣委就把草編納入縣經濟發展綱要,以城郊鄉趙樓村為中心,輻射穆店、賈灘、趙村、楊湖口等20多個鄉村。如今,遠近聞名的趙樓村年加工銷售草帽2000萬頂,草帽加工生產在全國名列前茅,出口多個國家。每到春夏換季時節,來自全國各地的草帽商家雲集、車輛排隊,等待著趙樓草帽裝車發往全國各地。
農業大縣,小麥秸稈衍生商機
趙樓村距離鹿邑縣約兩公裡,這裡人傑地靈、物產豐富,全村擁有規模很大的天然晾曬場。
鹿邑是小麥生產大縣,大量的小麥秸稈除部分還田外,還剩餘很多。這種獨特的資源優勢帶來了無限商機。小麥秸稈,正是編草帽的最佳原材料。在縣裡支持、引導下,一批草編企業應運而生,農村剩餘勞動力尤其是大齡婦女在家門口輕鬆實現就業。
說起編草帽,就得說說「掐辮子」。這是製作草帽的一個工序,就是將秸稈像編頭髮辮子那樣編起來,然後才能做草帽。而這個「小手藝」,就是趙樓村婦女主要的掙錢門路。農閒的時候,常有不少婦女,甚至七八十歲的老奶奶,在田間地頭、房前屋後扎堆掐辮子。但見小麥秸稈在她們的手指間翻飛,魔術般掐出來一盤盤草辮,成為編織草帽的材料。「我老奶活著時候就告訴我以前的女人都會掐辮子、編草帽,娘家陪嫁時都會陪嫁大針和麥秸葶子。」趙樓村一位村民說。
「閒著沒事,掐掐辮子,活動活動,防老還能掙倆零花錢。」村裡80多歲的李愛榮說話時,手中還不停地掐著辮子。在趙樓文化廣場,一群中老年婦女在一起說笑,嘮著家常不耽誤掐著辮子。「你要想掐辮子快,就要把麥秸葶子掐好整整齊。」75歲的趙大娘一邊掐著一邊說。按照她們說的,掐好一天的辮子就要打拐,每個家裡都有一個自己簡易製作的一尺長工字形拐子,隨行繞上15圈成為一逛子,用繩子一系,攢多了就可以賣給趙樓的加工廠。
美觀大方,草帽出口多個國家
在冬季比較農閒時,鹿邑有20多萬婦女從事掐辮子行業,在趙樓村,家家戶戶的婦女都會掐辮子。「以前是能給家裡貼補點油鹽醬醋,現在一年下來能掙個2000多元。」一位村民介紹說。
據了解,早在20世紀60年代,鹿邑縣委就把草編納入縣經濟發展綱要,以城郊鄉趙樓村為中心,輻射穆店、賈灘、趙村、楊湖口等20多個鄉村,附近鄲城、柘城、亳州等地的收購商販常去鹿邑收草辮子,當時趙樓村已經有9家漂辮子作坊。
漂辮子就是用傳統的顏料加白,這樣看起來更加美觀大方,而且透氣、納涼、輕便、遮陽、吸汗、耐用。鹿邑縣國營草製品廠建立後,其草帽、草籃出口日本等國家。「我從上世紀60年代末到2000年之間多次在河南日報上報導過鹿邑草編,那時候的城郊鄉趙樓村是典型的草編村草帽村。」85歲的退休幹部胡海雲說。
近幾年,趙樓村年加工銷售草帽2000萬頂,草帽加工生產在全國名列前茅,每到春夏換季時節,全國草帽商家雲集、車輛排隊,等待著趙樓草帽裝車發往全國各地。
小小草帽,助力村民致富小康
當地村民介紹說,上世紀80年代,僅趙樓村就發展了15家草帽加工廠,其中大型的有3家,村前村後麥地裡晾曬著漂白的草帽辮子,一行行遠遠看著像一群穿白紗的姑娘,在綠色麥田映襯下,洋溢著青春絢麗的氣息。
「縣裡發展草編草帽產業,決定籌建趙樓村草編文化博物館,把草編歷史、傳統文化、草編土工藝技術體現出來,搜尋一些老草帽、工具、民間手工用具,整理一批老圖片和文字資料,把趙樓特色草編文化凝聚成大眾鄉愁文化氛圍。」3月22日,鳴鹿辦事處書記馮超告訴記者。
位於趙樓村中心位置的草編文化博物館,佔地面積400平方米,展廳後牆上懸掛著「中國第一草帽」,帽子直徑4米多,總重量158千克,帽子用掉20000米長辮子,5人輪流加工製作,一個月完成此帽。
據趙樓村支部書記、規模最大的草帽加工廠負責人趙心銀介紹,他父親曾是鹿邑一帶最早的收辮子專業戶。在他父親影響下,逐漸形成了龐大的走鄉串街的收辮子隊伍。現在,以趙樓為中心十裡八村有著加工草帽的近萬名熟練工人,為鹿邑草帽產業的發展提供了堅強的人才保證。
對鹿邑草編有著濃厚情結的攝影師胡海雲老先生回憶,鹿邑草帽在上世紀八九十年代經常參加涉外經濟科技交流。每一次外國人對鹿邑草帽愛不釋手,回國前都要買些草帽當作紀念品,而鹿邑也成為草帽外交的發源地。
「發展產業,最大的優勢是群眾基礎,編業雖小,可不能小看,草編的每個環節落地,都能讓群眾受益。」「它看起來土,做起來洋,掐辮子也能掐來外匯。」鹿邑縣的領導逢會必講這些道理。
小的做大、土的做「洋」,需要下的功夫還真不少。最重要的就是對傳統編織進行技術創新,給草帽增加文化含量,運用信息技術轉變生產、銷售方式。「我做的草帽一頂賣不到10塊錢,兒子現在做的帽子能賣到3000元。」做了一輩子草編生意的牛繼全感慨不已。
「數百年的草編技術,廣泛的群眾基礎,尤其增加草帽的文化附加值,借力信息化,使我們的草編產業韌性十足。其深加工藝術品出口可賺外匯,研發後勁足。」趙樓村黨支部書記趙心銀說。
以前,鹿邑草編產業已經走上了國內市場,現在結合現代工藝實現從「先生產後推銷」到「先訂單後生產」的轉變。有的草帽價格從時尚工藝的角度漲到千元以上,草帽的深加工和向國際市場轉賣,帶動更多的婦女在家裡就業並照顧家庭。
目前,鹿邑趙樓村把草編扶貧當成重點來抓,安置貧困戶19戶35人就業,工資發放是普通工人的一倍,19戶實現全部脫貧。貧困戶趙聖恩逢人就「諞」:「村裡編草帽還能分紅,工資又高,俺家走上了致富道路。」
來源:大河客戶端 編輯:侯昺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