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鯨
赫爾曼.麥爾維爾/著
範範--《白鯨》.mp3
08:45來自南安市廣播電視臺
親愛的聽眾朋友們,今天我們一起分享的是赫爾曼.麥爾維爾的經典小說《白鯨》。
俞兆平
《白鯨》是19世紀美國作家赫爾曼.麥爾維爾的一部著名的小說。麥爾維爾1819年出生於紐約一個富裕家庭,祖父參加過美國獨立戰爭。他小時候受過良好教育,喜愛讀書。12歲時父親經商破產,家道中落,他不得不輟學打工,19歲起他到一艘貨輪上當差,開始了他的海上生涯。兩年後,他轉到一艘捕鯨船上當水手,在南太平洋一帶捕鯨達18個月之久,因難以忍受單調、寂寞的生活而逃脫;結果又上了另一艘捕鯨船,還被迫捲入一場叛亂,被囚禁於監獄;而後成功越獄,搭船到檀香山;不久應募到「美國號」軍艦當水手,直到1844年回到波士頓。茫茫大海,險情四伏,麥爾維爾這4年多海上生涯的直接體驗,為他寫作《白鯨》積累了豐富的素材;而他所經歷的種種生死考驗,使他在小說中對人的生存及與自然的關係有了深度的思考。因此,他曾稱這海上四年的經歷是他和夥伴們的「哈佛大學與耶魯大學」。
小說《白鯨》發表於1851年。從故事的層面上看,並不十分複雜,捕鯨船船長亞哈,在一次捕鯨中,被白鯨莫比迪克咬掉了一條腿,自此,他心中充滿了復仇的念頭,駕著他的「裴廊德」號捕鯨船,逼迫船工們,近於瘋狂似的在世界各大洋去尋找白鯨莫比迪克。他們終於發現了它,經過連續三天的追逐、搏鬥,決定雙方生死的最後時刻來臨了:
莫比迪克現在已經開始它最後的努力了。垂死的它向著垂死的亞哈船長們衝來。「看啊,那傢伙現在轉過頭來了,它在瞪著我們,瞧那額頭,上面寫滿了憤怒!」「可我看得出來,那憤怒是最後的!」 「塔斯蒂哥,趁著我們還沒有死,讓我們再幹一杯吧!」「弗拉斯克,舉起我們的紅櫻桃酒,一飲而盡吧!」
亞哈船長舉起最後的一支槍,用盡最後的力氣,擲了出去。「你這無法徵服的傢伙,我會記住你的,即使到了地獄,我也不會放過你,我還要接著追你,直到你做了我的槍下之鬼為止,呸!」最後的槍擊中了莫比迪克。
莫比迪克用盡最後的體力,狂奔起來。捕鯨索絞在了一起。亞哈船長彎腰去解。如飛的繩索勒住了他的頸。亞哈船長一聲沒吭,就被繩子拖了出去,不見了。繩子放盡的時候,索桶彈了出來,一下子就把一個水手射倒了,只見他往海裡一沉,立時沒了。剩下的水手嚇呆了,半天醒不過來。
海面上迷濛一片。「裴廓德號」已消失殆盡。莫比迪克也靜靜地仰在不遠的水面上,白光一片。幾個原本在高處的水手,現在正以一種安詳的神態,隨著大船一起下沉。一個巨大的同心漩渦形成了,僅剩下的一隻小艇,莫比迪克以及所有的漂浮物都在其內。終於,所有的一切都被漩渦帶走了,即使是一個細小的木片。
一場驚心動魄的殊死搏殺之後,亞哈船長以及他的船員們和兇猛聰明的白鯨莫比迪克雙方同歸於盡了,巨大的悲劇氛圍籠罩著世間。
小說告知了人們什麼呢?首先來分析船長亞哈的形象。作者是這樣地描述的:他身材高大,「銅牆鐵壁似的身體似乎是一個可以鑄就一切的模子」;他從臉上到脖子有一道白線,「就像閃電劈過的大樹,樹身上留下一道深深的疤痕」;一條假腿是用抹香鯨的顎骨製成。他冷峻而沉靜地手扶船杆,目光犀利地盯著前方海面,那姿勢中就隱含著讓人畏懼的力量。在船員們的心目中,他不信神卻像尊神,他一開口你就得服從。
船長亞哈的形象從正值的角度來看,是20世紀美國「硬漢」性格的代表,「硬漢」精神的象徵。為著實現某種目標,即使面對的是千難萬險,他也絕不皺眉,堅韌頑強,英勇拼搏,直至付出生命的代價。當亞哈要登上小艇和白鯨莫比迪克以命相搏時,好友勸阻,他說了一段富有哲理的話:「斯達巴克,我知道你想說什麼,可你也要明白我的心,有的人死在退潮裡,有的人死在淺水灘裡,有的人死在洪水裡,而我,註定要死在巨浪之中,這就是我的命,早已註定好了的。」這就是美國硬漢的精神,在而後海明威、福克納的作品中,也都延續、展現出來。
但亞哈船長的形象同時也存在負值的一面。他偏執專橫、剛愎自用,為了個人的復仇目的,一意孤行,置其他船東的利益於不顧,並威逼利誘船員為他報私仇而賣命。當他面對白鯨的出現時,幾乎失去了理智,他無視他人的生命,殘忍地驅使船員去做無謂的搏殺,導致船毀人亡,同時他又成了暴君、惡魔的化身,成了這場悲劇的起因。但正是人物的多重性格的組合,亞哈船長才是一個具有圓型性格的、有血有肉的、生活中真實的人,才成為文學經典中的典型人物。
《白鯨》的另一象徵意義是寫出了人與自然的關係問題。顯然,在作者的筆下,大海中遨遊的白鯨莫比迪克隱喻著大自然神秘的不可徵服的力量,甚至可以說是大自然的守護神,它抗擊了人類的殘暴與貪婪。人類對鯨魚的肆意的獵捕、殘忍地屠殺,這在書中許多章節中都有描寫,那血淋淋的場面,令人慘不忍睹。那麼,人類有什麼權力站在世界的制高點上來殘殺其它的生物呢?來破壞自然生態的平衡呢?作品客觀地表現了麥爾維爾對人類自身道德文明的質疑。的確,人類中心主義的思潮該到反省的時候了。大自然不能缺少人類的智慧與能動性,人類為了生存也不能毀滅自身居住的家園,雙方誰也不能絕對徵服誰,而只能在衝突之後,在更高的層面上和諧共存,或許這也是麥爾維爾的祈求吧。
作為一部經典的作品,《白鯨》還有更多的象徵蘊意。像捕鯨船「裴廊德」號在沉沒之後,全船人都沉入海底,只有水手以實瑪利一人得救。「以實瑪利」是《聖經》中的人名,這就使作品與《聖經》聯繫起來,有了宗教的背景與氛圍;也使小說所寫的事件突破了時空的限制,產生了精神上的超越。
由於作者在作品大量地敘述了有關鯨類的知識,描述如何宰割、肢解鯨魚的過程,以及介紹它的食用與經濟價值等,《白鯨》一書又被人稱之為捕鯨時代的百科全書等,這都說明了它作為經典的影響之大。《白鯨》與福克納的《熊》、海明威的《老人與海》一起被譽為美國文學史上的三大動物史詩。
書香南安
閱讀,是一個民族精神發育和文化傳承的基本途徑,也是一個民族凝聚力和創造力的重要源泉。近年來,由中宣部、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等相關部門組織發起的「全民閱讀」活動在全國開展以來,全社會閱讀氛圍更加濃厚,社會影響日益深遠。
當前,全民閱讀在八閩大地方興未艾。為了進一步濃厚我市的書香氛圍,號召更多人加入到閱讀的行列,在閱讀的陪伴下開啟美好新生活,南安市廣播電視臺融媒體平臺與迪豐讀書APP平臺聯合共建「書香南安」融媒體文創項目。
我們攜手迪豐讀書,每周計劃提供2本新書,全年共計96本新書分享給市民朋友。每本新書製作成音頻需經寫作、校對、審核、錄音、製作等環節,每本新書的撰稿、審核都由知名學者負責把關,錄音邀請知名主播參與。通過歷史文脈和歷史敘事的梳理,讓南安人民更好地享受閱讀的樂趣,激發南安人民的閱讀熱情,從而進一步增強南安人民在新時代開創嶄新事業的信心,助推南安率先在全省建設「全民閱讀示範市」。
更多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