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東方亦落
最近,老牌瀏覽器火狐發布了一組新標誌,並希望用戶給出意見。此次的新標誌不僅會用於火狐瀏覽器,也將應用於其母公司Mozilla的多項業務和軟體產品中。
其實在去年,火狐瀏覽器已經更換了一次使用多年的標誌,旨在給公司帶去新變化。而此次重新設計過的標誌更有現代氣息。不過,火狐在近年雖頻繁調整標誌,但其處境卻並不樂觀。根據相關統計,目前在全球瀏覽器市場上,火狐雖名列第二,但市場份額僅有10%,而谷歌Chrome瀏覽器掌控了70%左右的份額,幾乎處於壟斷狀態。
在火狐出現之前,瀏覽器市場缺乏活力,與Win系統捆綁的IE獨大,體驗卻不盡如人意,而火狐的出現則一掃此前的沉沉死氣。
火狐基於Mozilla應用組件,包含了XUL用戶接口工具、Gecko排版引擎等元件,使得火狐支持豐富的擴展,給了用戶與IE截然不同的多樣體驗。用戶能用這些組件實現調試網頁、訪問伺服器、加載自定義腳本等操作。火狐自此強勢崛起,一度成為「最強瀏覽器」,甚至將IE逼到「絕境」。
火狐的崛起自然引人注意,於是就有來談合作的。例如Google曾與Mozilla籤訂三年協議,費用高達3億美元。Google通過火狐搜索框獲得了不菲的廣告收入,火狐85%以上的收入來源於Google。
然而也正是Google讓火狐「遇冷」。Google於2008年發布了Chrome,它同樣支持擴展,而且Chrome瀏覽器輕量高效,又恰逢移動網際網路崛起,在重視續航而性能還不夠強的移動平臺中,Chrome比火狐更具優勢。而基於高度擴展性的Mozilla組件的火狐反而顯得臃腫。
在PC端,Chrome瀏覽器憑藉著Google的強勢推廣進一步擴張。在移動平臺,Chrome以安卓作為動力,火狐被Chrome的雙管齊下策略逐漸擠壓。
對此,火狐也並非沒有試過反擊。例如在2012年推出開放性的網絡設備平臺Firefox OS,希望通過建立新的生態系統增強產品話語權。但是開發作業系統並不容易。該系統引發激烈議論,全部應用基於Web的設想極為激進。儘管HTML開發簡單且容易跨平臺,但源碼易被複製,開發者利益難以得到有效保障。而且Firefox OS並沒能向安卓那樣和多個手機廠商組成聯盟,所以並未成功。
於是Firefox OS在2015年停止開發,也意味著Mozilla在移動網際網路時代生態戰略的失敗。在PC端無力對抗Chrome,移動端又消耗了大量精力,再無精力競爭,未來機會也比渺茫。
其實直到今天,火狐瀏覽器還是有著一些差異化的優勢的,其自由度高,內存管理方面也要優於Chrome。然而瀏覽器之間的輸贏並不止於瀏覽器本身,而且火狐畢竟完成了打破瀏覽器市場陳舊之態,並且承上啟下的作用,從這個角度來說,它是成功的。
儘管火狐目前在市場上的狀況並不算理想,但在近20年的發展過程中,Mozilla與微軟和谷歌等強敵「爭鬥」之時並未退縮過。或許這是一種真正的勇氣和情懷,而新的標誌對火狐來說,或許也象徵著一個新階段的開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