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跡呈橢圓形,有兩個尖尖的腳趾
最大的長約30釐米,寬約20釐米,厚度在2釐米左右
足跡呈圓形,兩個腳趾和牛、羊等偶蹄類動物足跡有些相似,這些奇怪的足跡於2015年秋天在瀘州市古藺縣桂花鄉桂花河畔的石頭上被發現。中國地質大學與美國科羅拉多大學的恐龍足跡聯合研究團隊認真研究後發現,這是遠古時代恐爪龍的足跡。因該足跡大於中國山東的發現,小於美國猶他州的足跡,該足跡為亞洲已發現最大的恐爪龍足跡。
奇怪足跡,兩個尖尖的腳趾
近幾年來,古藺縣桂花鄉多次發現恐龍足跡,至今已經發現三個大型足跡點,分別位於石鳳窩、石廟溝和桂花河畔。古藺縣桂花鄉政府工作人員徐挺介紹,這三個足跡點彼此距離約3公裡,呈三角狀分布,發現的恐龍足跡總數超過500個。
2015年秋天,桂花河汛期過後,徐挺來到河畔足跡點進行查看。徐挺介紹,自己先查看了幾處比較常規的恐龍足跡,隨後在一處落石上發現了好幾個有些奇怪的腳印,最大的一個長度超過25釐米。「這些足跡呈橢圓形,有兩個尖尖的腳趾,感覺有點像牛羊等偶蹄類動物踩下的。」徐挺說。
之後連續幾天,徐挺都在河邊的石頭上度過,七八個同類腳印被發現。經過測量,徐挺發現這些腳印最大的長約30釐米,寬約20釐米,厚度在2釐米左右,這些腳印較小的長度也有20釐米左右,「感覺是小幼崽留下的。」
原來是恐爪龍足跡被壓扁
恐龍足跡點混入了七八個和偶蹄類動物腳印很像的足跡,難道遠古恐龍時代有偶蹄類動物?如果是偶蹄類動物又是什麼?看著這些奇怪的腳印,徐挺百思不得其解。
帶著疑問,徐挺和中國地質大學青年古生物學者邢立達取得了聯繫,並發去了現場的照片。「他開始還不相信,反覆問我在哪兒發現的和足跡具體尺寸。」徐挺說,為了確保數據準確,他再次來到河邊對足跡進行了測量和拍攝了照片。經過確認,邢立達認為徐挺發現的足跡為馳龍足跡,為恐爪龍類大型足跡。
恐龍足跡為何和偶蹄類動物腳印如此相似?邢立達表示並非如此。「偶蹄類動物在恐龍時代還沒有演化出來,足跡之所以像現在這樣和特殊的地質保存現象有關。」邢立達說,這些本來有比較細長的趾頭,但足跡在巖層中被壓扁了,因此才成了現在看上去的扁扁平平的樣子。「這種地質保存現象並不罕見,出現在恐爪龍足跡上卻是第一次。」邢立達說。
是當時食物鏈頂端的殺手
恐爪龍類到底是怎樣一種恐龍?邢立達表示,恐爪龍是侏羅紀中期出現並繁衍至恐龍時代末期,最著名的特徵是其高高抬起、類似彈簧刀的第二腳趾爪,是當時食物鏈頂端的殺手,電影《侏羅紀公園中》的「迅猛龍」便是恐爪類恐龍。
據介紹,之前世界各地都有不少恐爪龍足跡發現,在山東也有發現。根據徐挺的測量數據,邢立達與其他地方的足跡進行了比對,發現桂花鄉的馳龍足跡比山東的發現略大,但又要小於美國猶他州的足跡,是目前亞洲最大的馳龍(恐爪龍類)的足跡。
「這批足跡不僅在四川,在中國乃至世界都是非常有價值的發現。」邢立達說,桂花鄉石鳳窩、石廟溝和桂花河畔三個足跡點彼此距離僅3公裡,相當於在幾平方公裡的範圍內,你就可以看到一整套四川白堊紀時期的恐龍動物群。但三處足跡點至今為止仍無特別的保護措施,這令邢立達等學者十分擔憂。
1月21日,成都商報記者獲悉,古藺縣申報建設地質公園的工作已經啟動,古藺縣國土局也在2015年12月與國土資源部相關人員進行了對接,各項工作還正在進行之中。
成都商報記者 蒲康林(來源:成都商報」字樣。違反上述聲明者,)
本文來源:四川新聞網-成都商報 責任編輯: 王曉易_NE0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