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幾年,看Netflix出品或發行的電影前,總感覺是在拼手氣,看的過程中,又仿佛在坐過山車,習慣性的虎頭蛇尾,踩雷率不低。
當然了,今年《愛爾蘭人》、《婚姻故事》和《教宗的繼承》這三駕將橫掃頒獎季的「馬車」,足以讓他們揚眉吐氣。
不過,在紀錄片領域,每年都佳作頻出,品質跟劇集有得一拼,比如今年的《我們的星球》(聯手BBC打造)和《美國工廠》(歐巴馬參與投資)。
就在不久前,Netflix又出了一部口碑不俗的紀錄片,目前豆瓣8.5分,略帶誤導性質的片名,首先引起了人的獵奇心理,但看完後,跌宕起伏的劇情卻讓人驚呼「神展開」,有種被意外擊中的震驚感。
它就是《別惹貓咪:追捕虐貓者》(Don't F**k with Cats: Hunting an Internet Killer)。
如果說《教宗的繼承》是用偽紀錄片的方式拍劇情片,那這部就是用懸疑類型片的方式來拍紀錄片。
看著片名,本以為會是講人肉虐貓者的故事,但講著講著卻令人意外地帶出了幾年前發生在加拿大的那宗華人留學生碎屍案。
短短的3集,主創用懸疑探案+桌面電影(《網絡迷蹤》)的類型片方式,以受害者和兇手外的第三視角展開,從細節入手,抽絲剝繭地從無到有,劇情的編排和發展非常扣人心弦。
它在敘事結構上,層次之分明,甚至超過了大部分的懸疑類型片。
每集都有著清晰的故事主線,首集網民人肉虐貓者、次集虐貓者變殺人犯、末集抓捕兇手及驚人真相。
不得不說,全世界的網民群體,都有著共性, 除了鍵盤俠(網絡暴力、語言攻擊)的屬性外,這些有著不同背景、職業和專業技能的人,同樣是神通廣大。
而這一切,都要從2010年「油管」上的第1個虐貓視頻「一男二貓」(1 boy 2 kittens)講起。
視頻中,一個穿綠色衛衣的男子,把兩隻在床上的小貓咪放進真空壓縮袋後,抽乾了袋中的空氣,直到兩隻貓咪痛苦地窒息而死。
視頻傳開後,最初只有少數人自發組成的「臉書」群組,就決定要搜出這個人的身份。
在畫出臥室俯瞰視角的布局圖後,開始從視頻中臥室裡的硬裝和軟裝物件入手,試圖找出這個人的所在地。
這些使出渾身解數的網民,通過電插座的不同判斷所在地區;在Ebay上追溯到狼頭圖案床單的生產廠商和銷售範圍;分辨出視頻背景聲音是俄語,最後發現是一部俄羅斯情景喜劇,甚至還找到了那一集。
但即使如此,還是收效甚微,不足以定位出這個虐貓男子身處哪個大洲。
而此時,虐貓男子的多個馬甲帳號其實已經混進了群組中,暗中關注著他們的每一個發現和進展,並發布了後續的第2個視頻。
已經死去的貓咪這次通過把視頻轉成圖片,逐幀尋找線索,他們從床上的一包香菸,通過包裝的區域差異,確定這包香菸來自北美洲;接著不但找出了一臺黃色吸塵器的確切型號,還發現它只在北美地區銷售。
由此總算可以確認,虐貓男人身處北美洲,範圍也被縮小到加拿大、美國和墨西哥。
此後,隨著另兩個虐貓視頻(把貓咪活活淹死和投食給大蟒蛇)的發布,以及有著近10萬粉絲的動物救難隊成員的加入,這個肉搜群組的人數也水漲船高。
群組內,身處世界各地的人提供的海量線索也紛至沓來,一度讓群組陷入混亂,但大部分都沒有價值。
這時,一直關注著進展,一邊享受著被關注的虐貓男子,通過馬甲帳號自曝:「你們要找的那個人叫盧卡·馬尼奧塔」。
如果有了解或聽說過2012年加拿大碎屍案的人,到這裡或許已經知道紀錄片接下來講述的事情。
2012年5月末,一段取名為「一個瘋子,一把冰錐」(1 Lunatic,1 Ice Pick)的視頻出現在網上,之後被至少數十萬人看過。
視頻中一個男子(中國籍留學生林俊)被捆綁在床上,兇手先是撫摸他的臉和愛撫他(跟虐貓前一樣的習慣),之後手拿一把類似冰錐的利器,開始往其身上反覆地猛刺。
殺死受害者後,割下了他的頭顱,並把四肢肢解,甚至還吃掉了部分屍身,然後把軀幹部分裝進行李箱,直接扔在了公寓樓下後院的垃圾桶裡。
視頻發布的4天後,一隻人腳和一隻人手被分成兩個包裹,分別寄往保守黨總部和自由黨辦事處。
加上被清潔工發現的軀幹部分,直到這時,之前一直沒太當回事的警方,才開始重視起來,在調查鎖定嫌疑人是盧卡·馬尼奧塔後,對已經逃往巴黎的他發出了全球通緝令。
與另一部Netflix出品的紀錄片《製造殺人犯》有著主客觀多視角切入不同的是,《別惹貓咪:追捕虐貓者》更多的是以一群網民的第三視角來展開敘述。
不乏職場高級人才的這群網民,動用著自己所學所知的專業技能和各種網絡工具,竭盡所能地去人肉搜索一個殘忍的虐貓者,而他們也確實做到了能夠做到的一切。
他們取得的成果,已經超過一般網民的能力範圍,但部分人的網絡暴力也同時逼死了一個普通人。
比如通過盧卡的自拍照背景的加油站和交通燈,直接找到了他曾住過的公寓和去過蒙特婁市的麥吉爾大學等。
左下角的加油站成為關鍵線索不同於如今信息量爆炸,個人資料、隱私被當成大數據留存在各大網際網路公司資料庫裡,相較下,10年的網絡世界還算比較「乾淨」,人犯罪的門檻和成本也比較低,不像現在,出個什麼事,只要曝光到網上,用不了多久,當事人的身份背景就都明明白白地被呈上供人觀賞。
因此,除了從「殺貓」到「殺人」的戲劇性發展,紀錄片還留了個令人毛骨悚然的爆點在第3集。
盧卡·馬尼奧塔在網絡上和視頻裡留下引導人去追蹤他的線索(包括多個馬甲帳號名稱、假護照用名、虛構的人物曼尼等),都是故意為之,有預謀和精心策劃的,另外,他的一些行為癖好、模式,都能從《本能》、《貓鼠遊戲》、《卡薩布蘭卡》、《美國精神病人》等電影裡找到出處,甚至他的殺人手法就是模仿(致敬)其中的一部電影。
《美國精神病人》片段就像片中一名警探說的,他(盧卡)「既變態,又高明」。
這裡我也點到即止,更多的細節還是留著你們自己去紀錄片中發現。
可以說,盧卡的一系列瘋狂行為,堪稱是迷影行為的一種極端體現。
對於像盧卡這種心理上迫切希望得到別人關注的人,每一次能引起轟動的行為,每一個人對他所做出的回應,都能夠讓他得到極大的滿足感。
被捕後面帶淺笑就如片中一個專門研究犯罪心理學的心理學家的側寫分析:像盧卡這樣的例子,有了第1次,就會有無數次,情況只會越來越糟糕,當一件事不再能使他得到滿足和刺激感,就會轉移向更高的目標,這種行為模式,是一種未來可能成為連環殺手的預兆。
而事實也證明了如此。
紀錄片的最後,借群友之口,拋出了「我們是不是盧卡的共犯」、「我們是不是他的傀儡,利用我們來實現他的故事」這樣的深刻反思,一定程度上,網民對他持續的回應和窮追猛打,確實激發了他行為上的升級。
你越關注他,他會越得勁。身處網際網路時代的我們,類似的事情還見得少嗎?
Netflix用類型片的思路,把這部紀錄片打造成一部「懸疑驚悚大片」,在基於事實的前提下,或多或少都會有部分藝術性加工的drama成分,喜歡紀實型的人或許不會太喜歡,敘述的角度也不可避免的有些片面。
但是,你又不能否認,它的可看性實在太強了。感嘆好看之餘,我們也會不免會陷入思考。
如今的網絡世界和社會大環境,太容易滋生並催生這樣的人和事,遇到這些希望博取眼球的人,無視和不去傳播,才是對其最有力的打擊。
- END -
更多關注公眾號:小輝叔影社(Hui-Movi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