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水:古漢水源頭

2021-01-16 陝西法制網

出天水市區向西南三十公裡,蜿蜒延伸的山巒自西向東逶迤而去。山與山的窄縫間,一座山巒突崛而起。這就是兩千多年前《山海經》和《尚書·禹貢》不厭其煩提及的西部名山嶓冢山,古人還稱之為崦嵫山,現在天水人也稱其為齊壽山。

中國有兩座嶓冢山,一座是天水嶓冢山,還有一座在它的東南方向——陝西寧強縣境內。根據已知資料,兩座嶓冢山都是漢水發源地,所不同的是寧強境內的嶓冢山是現在漢江發源地,天水嶓冢山是古漢水源頭。

莽莽大秦嶺自甘南臨潭白石山崑崙山,逶迤東進,一路上高峰林立,山嶺蜂擁、鳥途難通,到了天水境內朱圉山到嶓冢山一帶,盈天峰嶺竟突然間降低腰身,在這條橫亙中國內陸腹地中央的巨大山嶺讓出一條可供人馬通行、南北山水交融的自然通道來。從嶓冢山山脊向南一步,叢林裡滲出的涓涓細流匯聚成河,經嘉陵江匯入長江;而轉身向北,縱橫交織的溝壑流出的大小河流經由渭河,都化作了黃河的朵朵浪花。

酈道元之前,可供我們認識中國境內山川水系的地理學著,只有先秦時期的《山海經》《尚書·禹貢》。時越兩三千年,當代學者發現,這兩部至今被視為中國古代地理學誕生之前千古奇書的著作所描述的中國山河格局,依然沒有太大改變。

《山海經》和《尚書·禹貢》在記述漢水時,都將其源頭指向嶓冢山。《山海經》以華山為原點,在指認漢水源頭時說:「又西三百二十裡,曰嶓冢之山,漢水出焉,而東南流注於沔;囂水出焉,北流注於湯水。其上多桃枝鉤端,獸多犀兕熊羆,鳥多白翰赤。」《尚書·禹貢》在敘說大禹疏導九州之內九條江河時也說:「嶓冢導漾,東流為漢,又東,為滄浪之水,過三澨,至於大別,南入於江。東,匯澤為彭蠡,東,為北江,入於海。」

這裡的沔水和漾水,都指古漢水上源。《山海經》和《禹貢》時代,東西漢水還沒有分流,說古漢水發源於又名崦嵫山、齊壽山、兌山的天水嶓冢山,大概沒有異議。為了實證古人說法,有人還列舉現在發源於嶓冢山的西漢水朝南進入甘肅成縣和康縣時叫犀牛江,正好印證《山海經》所言嶓冢山和古漢水一帶「獸多犀牛」的說法。然而到了東漢,《漢書·地理志》已經出現了東西漢水分流的記述。班固說,《禹貢》所記載的嶓冢山,是西漢水發源地。西漢水從王莽時期天水郡西縣(治所在今甘肅禮縣紅河一帶)向南流入當時為廣漢郡所轄的陝西略陽白水江,然後向東南在現重慶境內古江州匯入長江。班固所描述的西漢水流向,幾乎與現在毫釐不差。

西漢水上遊,是大秦帝國創建者秦先祖的故園。

先秦時中國疆域並不遼闊,從坐擁關中的西周京畿逆渭河翻過隴山,嶓冢山所在的天水境內是西部戎狄戰馬馳騁的西周邊陲。在當時人們對大自然僅有的認知中,又名崦嵫山的天水嶓冢山已經是天之盡頭、地之邊緣了。所以公元前11世紀末,周武王滅紂後將忠於殷紂王的殷商同宗黨羽、秦先祖嬴人安插到西漢水和渭河上遊天水境內替周天子守衛西部邊疆,既是一種懲罰,也可以看做是已經開始遵從禮儀治國的周人對曾經的殷商貴族——嬴人顏面的保全。不過,在嬴人舉族西遷之前的帝堯時代,帝堯為製作曆法,曾經向東南西北四個邊疆地區派出過4位觀測日升日落、天象四時變化的測日官,嬴秦先祖和仲作為派往西部的測日官員,曾經到達過嶓冢山。大約由於和仲發現從東方升起的太陽在天空運行一天後落入嶓冢山(崦嵫山)茫茫山嶺後,一天就結束了,所以先秦時代嶓冢山也被認為是日落之山。

這種觀點甚至在秦漢時期仍然頗為流行,因為司馬遷在《史記》裡也遵從了這種觀念:「日出東南隅,日落崦嵫山。」到了東漢,班固在解釋《禹貢》所說的嶓冢山和司馬遷《史記》裡的崦嵫山時,也明確說嶓冢山還有一個名字叫崦嵫山。

在古人的天文認識中,崦嵫山(嶓冢山)是太陽神的家園、太陽的老巢。每天清晨,太陽神羲和駕馭六條龍拉載的太陽神車從東海之濱啟程,自東向西在天庭運行一天後沉入有浩若天河般的西漢水湧出的崦嵫山,這一天也就結束了。以至於屈原在抒發其壯志未酬的渴望時,也將古漢水發源地崦嵫山看做是日落之山:「欲少留此靈瑣兮,日忽忽其將暮。吾令羲和弭節兮,望崦嵫而勿迫。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

這也是古人將漢水之意引申為「天漢之水」又一緣由所在。

著名學者趙逵夫一篇題為《漢水·天漢·天水》的文章,專門論述古漢水與嶓冢山、西漢水,以及漢水之所以被稱作天漢之水、天水一名的由來。

趙先生首先從20世紀70年代和近年相繼出土於西漢水岸邊甘肅禮縣永興鄉蒙張村、文家村的兩件青銅器銘文入手,發現「天水」作為地名,早在兩千多年前已經確之鑿鑿地被銘刻在曾經與古漢水相連的西漢水上遊這兩件秦先祖使用過的「天水家馬鼎」上。

接下來,趙逵夫先生根據包括《禹貢》在內的歷代典籍得出結論:「『天水』是漢代以前漢水(今之西漢水、東漢水的合流)的發源地。『天水』之得名,同其地在漢水上遊有關。原因是從山東半島遷徙到天水的秦先民,最早居在嶓冢山所在的漢水上遊。

這個早年曾經瀕臨大海生活的部族在思念家鄉時凝望夜空,將天空呈現的如江流湧動的銀白色光帶也稱作「漢」。後來,「漢」或「雲漢」「天漢」成了銀河的通稱,「漢」既指天上的雲漢、天漢,也指發源於嶓冢山、哺育了秦人童年的那條大水,因而人們因為「漢」也有「天漢」之意,便將漢水發源地命名為「天水」。

據此想像,在秦人剛剛遷徙到西漢水上遊的年代,嶓冢山應該有一條激流奔湧、江水浩蕩的河流從嶓冢山山腳下縱橫交錯的溝壑湧出,然後一路開山劈道,逶迤南下,並在秦嶺巴山之間聚集起萬千河流,成就了一條奔騰不息的古老江流——古漢水。

因此,東晉《華陽國志·漢中志》才說:「漢有二源,東源出武都氐道漾山,因名漾。《禹貢》流漾為漢是也。西源出隴西嶓冢山,會白水,經葭萌,入漢。始源曰沔,故曰『漢沔』。」這裡的古漢水東源,是指現在漢江源頭——自陝西省漢中市寧強縣大安鎮烈金壩附近漢王山(後來也叫嶓冢山)湧出的一股清流。不過,在包括《華陽國志·漢中志》在內的古代典籍中,漢江在它現在的上源寧強境內還不叫漢江,而被稱作漾水,在勉縣又被叫作沔水。

對於西漢水與東漢水分流的時間,至今說法不一。有觀點認為在漢代,有人說在南朝時期,但對於東西漢水分流地點應在寧強縣陽平關關城與代家壩一帶看法卻基本一致。

歷史上最早提出漢水有東西漢水之說的,是班固《漢書·地理志》,隨後東晉常醵的《華陽國志·漢中志》也說漢水有兩個源頭。到了北魏時期,酈道元《水經注》更為詳盡地指出,是陝西寧強縣陽平關和代家壩之間的潛溪河,讓東漢水與西漢水相互溝通。但真正為古漢水東西相通提供科學考據,還是在20世紀50年代。

1953年12月,寶成鐵路地質勘察工作者在勘查略陽至寧強地質構造時發現,從寶成鐵路必經的三國古戰場陽平關關城向東,經東漢水發源地大安鎮到寧強縣城之間代家壩一帶地下,埋藏有大量鵝卵石、卵石層和沙礫層。根據打孔勘探實物及對陽平關與代家壩之間地形地貌觀察,地質工作者得出結論:這一帶是一處古河床。在並不遙遠的地質年代,已經和嘉陵江挽手南下巴山,流入四川的西漢水和嘉陵江原來極有可能就是從這裡向東,匯入現在的漢江的。專注於古漢水兩源同流——即古漢水有天水嶓冢山和寧強嶓冢山兩個源頭的專家,對東西漢水分流的探討至今還在繼續。

一位叫秦州雁的作者在題為《漢水與天水、嘉陵江的古今地理關係》的文章裡說,發生於西漢時期的大地震讓原本與東漢水一脈相承的西漢水(包括嘉陵江)改道南下,進入四川廣元,成為嘉陵江水系的一條支流。支持這種觀點的依據,是西漢時期甘肅隴南一帶的確發生過一次大地震。

天搖地動,山崩地裂,山川移位,江河改道。這場在《漢書·五行志》和《漢書·高后紀》裡都有記載的大地震,發生在公元前186年2月。《漢書·高后紀》說:「高后二年正月乙卯,地震,羌道、武都道山崩,殺七百六十人;地震至八月乃止。」《漢書·五行志》也記述說:「武都道山崩,死亡760人。」有關專家認為,這次武都道大地震震中在西漢水流經並與嘉陵江流經的陝西略陽接壤的甘肅成縣,震級在7級以上——一場發生在兩千多年前,破壞程度絕不亞於2008年「5·12」汶川大地震的超強地震,讓一條本來就在至今地質運動異常活躍的秦嶺斷裂帶中奔流的河流改道,並非不可能。

秦州雁還根據《方域攬勝》記載和顏師古注釋,以及他掌握的考察數據寫道:「在古漢水上下遊還未中斷的西漢之前,位於寧強縣陽平關鎮與四川省廣元市之間的朝天嶺(《水經》中的『岡山』)阻擋南北水流,使流經甘肅隴南的白龍江、犀牛江、青泥河等河流與陝南陽平關鎮以北的故道水(今嘉陵江上遊)所有河流幾乎全部匯入東流而去的古漢水河道,使關城的潛溪河河道連通東西漢水,又在略陽縣西北的(今嘉陵江)河道,江水壅塞而形成高峽平湖的『天池大澤』。由於『天池大澤』的存在,寧強縣與略陽縣地勢比較低的一些地段被淹沒在古河道下。結合漢水與東西漢水的地名演變可知,這裡曾經發生過河流襲奪現象,原有的漢水河道因為外力影響而中斷了,原本屬於漢水中遊的地段變成了流程變化以後的新河道的上段。」

實地考察發現,大安鎮、烈金壩到寧強縣城之間是一道自北向南,平緩低矮的丘崗——如果不是劇烈地質運動讓新崛起的高地將東西漢水分流,長江兩大支流嘉陵江和漢江之間的分水嶺怎麼會如此低矮平緩呢?誰都知道漢江盆地是漢江江水衝擊的產物。然而,從現在漢江源頭大安鎮到漢中盆地西部邊緣勉縣區區不過幾十公裡,這時的漢江還是家有兒女初長成,剛剛起步,漢江要形成大江大河所擁有的「江漢浮浮,武夫滔滔」浩然之勢,尚需走更多的路、接納更多江流才能完成。那麼,是什麼力量在秦嶺巴山之間拓展出東西長116公裡,南北寬5-25公裡的巨大盆地的呢?

只有一種可能,那就是在更遠的地質年代,由於一條自西向東滾滾而來的巨大江流經年不斷的衝擊,才創造了這個陝南秦巴山區唯一的平坦富庶之地。歷史上,擁有如此巨大能量的河流,唯有東西漢水尚未分流之前的古漢江。

完全可以想像,兩千多年前那場大地震發生之前,在略陽兩河口接納了嘉陵江的西漢水以更加洶湧澎湃之勢滾滾南下。洶湧的激流到陽平關,被壁立而起的大巴山迎面攔截,被迫轉向東流,並在金烈壩再次接納另一個源頭誕生江水後以排山倒海之勢在秦嶺與巴山斷裂帶之間滾滾東流。日復一日,年復一年,造山運動中遺留在秦嶺——巴山之間的斷層、裂隙、溝壑、窪地,被西漢水帶來的泥沙等沉積物埋葬、填平,一塊平坦肥沃的衝積平原由此誕生。

地球上所有衝積平原和盆地都是這樣形成的,漢中盆地不會例外。

一條江河多個源頭在世界河流史上並不罕見,更何況對於現在漢江源頭(也就是東漢水),歷來就有嶓冢山、玉帶河、沮水三源同流之說。直到2011年10月,西安召開的長江水利委員會普查辦河源考證座談會上,專家才最終確定將陝西省寧強縣大安鎮漢王山確定為漢江源頭。

即便如此,也不妨礙古漢水有兩個源頭的歷史。關於這一點歷史地名也提供了同樣的信息,在東西漢水發源地天水和寧強兩座嶓冢山附近,同時有兩個叫漢源鎮的地方,一個是緊鄰西漢水源頭的甘肅省西和縣縣城所在地,另一個是寧強縣縣城所在地。

這不是巧合,而是古漢水留下的歷史胎記。

責任編輯:張慧雅作者:王若冰

作者/來源:萬有引力匠心社

聲明:版權歸原創所有,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相關焦點

  • 西開院常務副院長火照程一行赴天水長城果汁集團有限公司調研
    7月22日,西部開發研究院常務副院長火照程一行赴天水長城果汁集團有限公司調研學生營養餐情況。天水市工業和信息化局副局長李海雲,天水高新技術工業園管委會主任賈珩、麥積區工信局副局長馬整安,天水長城果汁集團有限公司黨委書記、董事長王小宏,財務總監胡多勇,副總經理張忠旺,天水公司總經理吳岱以及相關部門負責人陪同調研。
  • 天水弘文園記
    三國時諸葛亮五次北伐,四次途經天水,至於東教場究竟與諸葛亮有無聯繫,不得而知,不過即便到了近代,讓這一帶頻頻進入天水歷史視野的事件,倒是大都與軍事相關。1919年,經過五四運動洗禮,中國社會開始醞釀一場前所未有的政治大變局。這年冬天,安徽人、北洋軍閥孔繁錦駐防天水,隨後被任命為隴南鎮守使,掌管隴南14縣軍政大權。孔繁錦部隊駐地,就在東教場。
  • 西北首個流浪犬絕育基地在天水運行,以絕育代替捕殺獲點讚
    西北首個流浪犬絕育基地在天水運行,以絕育代替捕殺獲點讚 天天天水網 圖8月5日上午9時,隨著第一隻流浪犬被推進位於秦州區周家山流浪犬絕育基地的手術室進行絕育手術
  • 天水蝶,美乎!
    天水地處西北,緊鄰陝西寶雞,氣候宜人,是西北的小江南,這裡的魚友玩家喜歡玩一種本地的蝶尾金魚,它的特點是尾翼分的比較開,大於15度,身短龍睛,天水蝶尾尾部形如飛翔的蝴蝶,隨波輕盈靈動,其尾又形如西北漢子邁著大步奔跑在黃土高原。
  • 西北第一槍廠選址天水始末
    他了解到選址小組因為選址遇到困難的一些情況後,他告訴選址小組說,可以到天水去看看。林姓軍官告訴慶華廠選址人員,他就是蘭州軍區天水步兵學校的教官,3月份天水步兵學校被撒銷,準備交給地方。
  • 土耳其女孩天水:音樂帶我走近中文
    假期期間,天水和弟弟為中國奮鬥在一線的抗疫工作者寫了一首中文歌《白色的面紗》,傳至社交媒體平臺後,獲眾多網友點讚。最近,她和弟弟還一起參加了中國駐伊斯坦堡總領事館舉辦的歌唱比賽,取得了第一名的成績。而天水學中文的故事,也是從音樂開始的……  因歌曲和中文結緣  天水從小就喜歡音樂,讀高中時,每當學習很累時,就用音樂緩解壓力。
  • 「岷山記憶」——搖曳在天水城東的一朵舊時光
    這,就是岷山路37號,曾經被天水人稱之為「佔了半個天水城」的天水岷山廠老廠區。秋葉飄飄,別夢依稀望「岷山」秋葉飄落時節,穿行於岷山廠老廠區,仿佛走過時光隧道,讓你的身體和靈魂都深融其間,恍若隔世離空!從空中俯瞰天水城區,地處城區東部的岷山廠老廠區被大片的樹木緊緊簇擁著,較之其它地方,猶如一片森林,亦如一座花園。
  • 天水蔬食料理 | 五月菜單
    天水五月立夏|小滿食材Summer Commences| Corn Forms Ingredients天水五月立夏|小滿食單Summer Commences| Corn Forms Menue天水蔬食料理訂餐電話:180 2800 7776(提前預定)地址:廣州市越秀區東方文德廣場二樓A249-A251
  • 「天水文學」張欣山/乳名
    天水文學 │586期寫作 創造 交流享美好人生天水文學 ┃ 讓文學走出天水乳名前幾日發朋友圈時,截圖穿越了與母親的一段話,不小心暴露了我的乳名,留言處瞬間就炸鍋了。在與朋友的嬉笑調侃中,也不禁勾起了我久遠的回憶。
  • 《天水年鑑(2018)》市情概覽
    民國9年至民國15年(1920~1926),軍閥孔繁錦坐鎮天水,開通天水通往各縣的大車道,拓寬縣城街道。抗日戰爭爆發後,天水成為後方重要城市。1949年8月3日,天水縣解放。8月15日,天水分區行政督察區成立。同年12月,天水分區改稱天水專區,轄8縣。1950年2月,析天水縣置天水市,以城區作為天水市的行政區域。城區以外為天水縣(今秦州區天水郡)行政區域。
  • 「隴上煙火城」在天水,相遇自在生活
    這是1989年深冬的天水,我自小城來,這個學校——天水師專(現在的天水師範學院),將成為我讀書生涯中的最後一站。也是我開始讀懂天水的第一站。煙火西關學校在天水西郊,那是一片尚未開發的農田,校園周圍,滿目都是莊稼。出校門,沿河堤行百米左右,過簡易鐵橋,就是西關,這是天水城裡最繁華的街區。巷道如織,商鋪林立。
  • 天水街道成立「樓道愛心椅清潔養護隊」
    時報記者 呂燁珏 文/攝通訊員 夏大雙 蔡巧燕時報訊 杭州市下城區天水街道燈芯巷社區有於是2011年,天水街道在轄區七個社區每個單元樓道的二樓半和四樓半分別安裝了愛心休息椅,讓住在高層的老人上下樓時有個座位歇歇腳。可時間一長,很多愛心休息椅由於平時保養不當,不僅有汙漬,還出現了損壞。老人無法坐下來休息,愛心休息椅就成了閒置。眼見這項暖心工程,蒙上了灰塵,染上了汙漬,天水街道「女兒家」社區服務中心發起了樓道愛心休息椅清潔活動。
  • 愛在天水!流浪者的溫暖之「家」
    被送到天水救助管理站後老人不願意受約束,拿起隨身攜帶的尼龍袋子,裡面裝有一個「馬扎子」,亂打亂撞,還趁工作人員不注意跑到站外天水機場的跑道上。多名工作人員出去追趕,合力才控制住老人。之後聯繫上老人的家人,工作人員才將老人送回甘谷縣家中。李治榮回憶道:「那次我的頭被老人的「馬扎子」打了一個包,那個包至今還留在頭上 。「跑站」也是令救助站最頭疼的問題之一。
  • 天水發現「用衛生紙做的饅頭」?真相來了!
    事件詳情↓↓↓8月8日14:41分,微博名為@武山事兒的網友發出一段「紙饅頭」的視頻,配文稱,有網友爆料:天水郡菜市場門口買的饅頭疑似是用衛生紙做的,並@天水食藥監詢問其是真是假。一位姓劉的負責人告訴記者,在接到居民反映後,秦州區食藥監局高度重視,立即指派天水郡食藥監所,對瀛池市場門口流動銷售饅頭的攤點,進行了現場執法檢查。現場取樣結果顯示,並未發現有不符合相關食品食用標準的添加物。
  • 三江源頭是怎樣找到的
    當時的元世祖忽必烈決定要在黃河的源頭修建一座城市,他派了一個叫都實的人,領著一些人去考察黃河源頭。他們的考察後來被寫成了一本書,名叫《河源志》。   根據《河源志》的記載,當時都實一行人實際上還是走到了星宿海,並沒有再往前走,所以他也沒有真正地考察黃河的源頭。
  • 侯新民:天水步校——我軍旅生涯起航的地方
    天水步校大門我的軍旅生涯是從天水步校起航的。從步校的一名戰士,到步校的一名學員,5年時光,難忘的記憶。這裡,有我熠熠閃光的青春年華,有那激情燃燒的歲月。天水步校,將我從一名學生錘鍊成一名革命軍人,之後,在從軍的路上風霜雨雪26載,為我的一生,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 代號5206備忘:天水城東,岷山廠的記憶|三線·尋廠記
    楔子:三線天水岷山廠天水人大約都會記得這個曾經的三線老廠,從二十世紀七十年代起,在漫長的半個世紀蹉跎歲月裡,他陪伴了幾代甘肅天水人,這就是曾經的——國營岷山機械廠(代號5206)。現在的岷山廠似乎已經成為天水人的網紅焦點,前幾日曾經的二代子弟老黃又拍了幾張照片發了出來,一根根幾十年老廠區的法國梧桐樹被齊齊的腰斬,對著一根根沒有枝椏的樹樁照片端詳良久,讓筆者不由得心生唏噓。這些沒有枝椏的樹樁,似乎在無言的傾訴他們曾經的天水岷山三線老廠故事。
  • 臺灣南投埔裡鎮蓋在湖上的景觀飯店,天水蓮大飯店
    導語:臺灣南投埔裡鎮蓋在湖上的景觀飯店,天水蓮大飯店大家好,我是本文旅行小編,每天為大家帶來最新旅遊資訊,希望大家能夠喜歡,如果大家喜歡的話,請多多支持小編哦。住在天水蓮大飯店,打開房間的落地窗,鯉魚潭的湖光山色映入眼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