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頻攝製:河北日報記者 張嵐山 張 晶
小圓茄鋪就穩定增收路
——肅寧縣窩北鎮擦亮地域品牌促農脫貧
5月22日,在肅寧縣窩北鎮垣城南村的蔬菜大棚裡,種植戶展示豐收的「黑寶」圓茄。 河北日報記者張嵐山攝
5月22日一大早,肅寧縣窩北鎮垣城南村村南的蔬菜批發市場就熱鬧起來。市場東側的大棚下,幾輛貨車整齊停放,車廂裡裝著同一品種的蔬菜——「黑寶」圓茄。
「這些圓茄都是在村南大棚裡剛摘下來的,分級分揀裝箱後,3個多小時就能到北京新發地蔬菜批發市場。」站在一旁的垣城南村黨支部書記高廣種介紹,本地產的這種圓茄果肉細嫩、口感好,在北京很暢銷,採摘季每天供應北京新發地蔬菜批發市場的圓茄達五六萬公斤,市場份額佔60%以上。「我們這裡是名副其實的『中國圓茄之鄉』。」他自豪地說。
「中國圓茄之鄉」稱號,是2016年中國蔬菜流通協會經實地考察、專家評審後授予肅寧縣的。目前,全縣圓茄種植面積達1萬畝。
5月22日,肅寧縣垣城南村村民趙培在村南的蔬菜批發市場對圓茄進行分級分揀包裝,實現了家門口就業增收。河北日報記者 張嵐山攝
窩北鎮及周邊地區是肅寧圓茄的核心種植區,主要通過大棚種植。溫室大棚的圓茄2月中旬開始陸續上市,春秋棚的圓茄要到4月末5月初才能上市。兩種棚畝產量差不多,但溫室大棚因錯季生產,效益也更好。
肅寧縣天康果蔬種植專業合作社是「黑寶」圓茄的最早引種者。在窩北鎮政府的支持下,合作社流轉垣城南村的集體土地建設了批發市場,並積極引導附近種植戶入社進行標準化生產。
「疫情發生後,北京新發地蔬菜批發市場在一段時間內對入場費進行了減免,縣農業局為我們辦理了跨省運輸通行證,幫助種植戶度過了困難時期。」常駐北京新發地蔬菜批發市場的天康果蔬種植專業合作社理事長張西坡介紹,合作社先後獲得「北京物美集團蔬菜集配中心」「北京農產品流通協會推薦優秀基地」等稱號,與北京各大商超保持著密切聯繫,早上採摘的圓茄,下午就可在北京社區店上櫃銷售。
藉助圓茄產業,窩北鎮通過鼓勵土地流轉、成立合作組織、建設產業基地和批發市場,引導貧困戶參與基地建設和產業發展,實現「小群體」「弱群體」與「大龍頭」「大市場」的有效連接,加快貧困群眾脫貧增收步伐。
「窩北鎮通過建設圓茄核心種植區,擴大種植規模,實行『統一供苗、統一用肥、統一用藥、統一回收、統一品牌,分散管理』的『公司+農戶』種植模式,從源頭管控蔬菜質量,促進農民增收。」窩北鎮黨委書記張宗說。
垣城南村村民劉輝的妻子患病,常年用藥,負擔沉重,2017年這個家庭被納入建檔立卡貧困戶。駐村扶貧工作隊和村鎮幹部幫他們申請了大病救助、公益崗位、產業扶貧受益金,這讓劉輝感到了溫暖,也看到了希望,同時通過參加村裡組織的技術培訓,他加入了合作社,貸款建設了一個溫室大棚,當年就收入了7萬多元。去年他又申請了5萬元扶貧小額貼息貸款,建了一個春秋棚,現在茄子已經開始採摘上市。
5月22日,在肅寧縣窩北鎮垣城南村的蔬菜大棚裡,種植戶在採摘「黑寶」圓茄。河北日報記者 張嵐山攝
「溫室大棚的圓茄從3月5號開始採摘,到現在已摘了1萬多公斤,已賣了5萬多塊錢,還能再摘一個多月。」劉輝說,2019年10月他們家實現了脫貧。
目前,垣城南村有130多個日光溫室大棚、80多個春秋棚種植圓茄。
圓茄運到市場後的第一道工序是分級分揀,精品果裝箱,二級果裝袋。「我現在一天能分揀5000斤以上。」垣城南村村民趙培說。
據介紹,分揀工人上崗前都經過了培訓,哪個大型商超要什麼標準的,他們都知道。現在分揀一公斤圓茄,工人能掙8分錢,有的一天能分揀幾千公斤。
「窩北鎮全力抓好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多措並舉促進建檔立卡貧困戶如期穩定脫貧。我們將進一步用好『中國圓茄之鄉』金字招牌,發展設施農業,鞏固脫貧成果,防止返貧,促進農民增收。」張宗說。(河北日報記者 張嵐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