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雞,家禽,品種很多,翅膀短,不能高飛,啼能報曉。公雞是法國的國鳥,原因在於它那英勇,頑強,好鬥,勤勞的性格。公雞形體健美,色彩豔麗,行動敏捷,與人們生活關係密切,是繪畫表現的很好題材。雞的聽覺器官(內耳、外耳)對可聽聲有很好的敏感性。地震前地下巖石失穩破裂,產生地聲。雞棲息地面,除耳朵外,它的腿部還具有靈敏的振動感受器,震前可能感受到地聲,出現行為異常。但是它是怎麼判斷早晨的呢?
由於公雞的大腦裡存在著「生物鐘」的緣故。根據科學研究發現,在公雞的大腦與小腦之間,有一個內分泌器官叫松果腺,「生物鐘」就生長在這裡,由於松果腺一到晚上就能分泌一種黑色緊張素,使雄雞能夠記憶明、暗的規律,進行周期性的鳴叫活動。原來,除了梟(貓頭鷹)、鵠(一類類似於梟的猛禽,它們的區別是梟的頭部有兩朵像貓耳的羽毛,而鵠沒有)等少數鳥類外,其它的鳥在夜間都是看不到東西的。公雞也是一樣,在夜裡,它們隨時都有可能受到攻擊,所以感到非常不安。到了清晨,公雞的眼睛又能夠看得到東西了,於是興奮得不得了。為了表達這種興奮的心情,就興奮地打起鳴來。這也是公雞對於光刺激的一種本能反應。經過很長的時間,早上打鳴已成為公雞的一種習性保存下來。現在,即使將公雞放到黑暗的地方,讓它看不到光線,到了清晨,它還是一樣要打鳴的。此外,公雞也是一種很好鬥的動物,它通過打鳴來告誡其它的公雞,不要到它的領地來,否則就不客氣了。公雞還通過打鳴來引起母雞的注意,來提醒母雞,這有一個「美男子」,可千萬不要到別的地方去。總之,公雞打的鳴有很多不同的含意,因此啼叫的方式也有很大區別。如果經常側耳傾聽,就能發現其中的奧妙。特殊的身體構造讓雞比其他生物更能敏感的感受到時間的變化,做出反應。
其他說法:
公雞打鳴主要還是由內在的生物鐘控制的。外在的光線和聲音刺激的確也是誘發公雞打鳴的原因之一,但同樣會受公雞內在生物鐘的控制。發現公雞打鳴其實是一種宣布自己領地的方式。他們把40隻30周齡純種公雞每4隻一組放在一間隔音隔光的房間裡,房間保持恆溫20℃,保證公雞隨時可取食和飲水,並讓每隻公雞有獨立的籠子,防止互相啄傷。保持12小時光照再換12小時黑暗的狀態,讓公雞們適應了兩周。這時研究者發現公雞會在光照出現前兩小時打鳴。然後把公雞置於24小時黑暗、24小時光照狀態中觀察了兩周,公雞打鳴周期又更改了,約為23.7小時一次。儘管打鳴時間不是很固定,隨著處在黑暗中的時間增加,公雞打鳴的規律性也逐漸下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