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船尾看去,停泊在威海灣的這艘紀念艦上,「定遠」二字清晰可辨 攝/甲午遺證報導組 記者 蒲曉旭
▲定遠艦側身的75mm口徑克虜伯炮 攝/甲午遺證報導組 記者 蒲曉旭
隨著「定遠」艦的沉沒,百餘年前聞名遐邇的中國海軍旗艦似乎再少有人問津。
如今,很少有人知道,一艘重生的「定遠」號複製艦,正停泊在水色碧藍的威海灣。
7月,山東威海海濱北路。《法制晚報》甲午遺證報導組記者逢甲子兩度輪迴,一睹「定遠」的隕沒與重生,感應這艘巨艦的錚錚鐵骨。
除了忠烈祠,艦上的現代展廳中還展示了「遼寧」號航母的模型,講解員說,這正是為了提振士氣,強我海防。
機緣巧合的是,德國多特蒙德LWL工業博物館首席館長辛克爾在10多年前發現了當年定遠艦在德國的出廠圖紙,並將它贈送給了中國。今年7月,辛克爾在接受法晚記者採訪時說,重建「定遠」不只是回望過去的戰爭,更是要告誡所有人,珍視未來的和平。
「眼前的『定遠』號紀念艦是目前國內的第一艘紀念艦。定遠艦誕生於19世紀後期的洋務運動,清政府用150萬兩白銀在德國建造,被稱為亞洲第一巨艦……」通過懸於腰間的擴音器,講解員開始帶領遊客登艦遊覽。
作為戰艦,定遠艦的武器都位於甲板之上的三層。遊客們迫不及待地爬了上去。登上武器層,首先看到的是4門75mm口徑的克虜伯舢板炮,船身兩側各兩門,成矩形分布。這種火炮主要供海軍陸戰隊上岸後使用,也可臨時布置在艦上的適當位置。
沿舢板炮看向船尾方向,是艦上射程最遠的克虜伯150mm口徑火炮。定遠艦首尾各裝備有一門。大炮有效射程1.1萬米,被安在一個可以轉動的封閉炮塔內,火炮的轉動、彈藥裝填完全依靠12名水兵完成。
值得一提的是,黃海海戰中,定遠艦尾炮的彈片,擊中了日本赤誠艦艦長長坂元八郎太頭部,使其當場斃命。
遊客躍躍欲試 欲轉舵輪卻紋絲未動
從船尾沿甲板往前,在頭頂上方懸掛著兩艘小艇。往前,頭頂即出現一座4平米左右的露天指揮臺,上面裝有辨別方向的羅經、傳話筒等設備。1895年2月5日凌晨,日本魚雷艇發動偷襲,外籍顧問戴樂爾就在這裡目睹了「定遠」被魚雷擊中的全程。
繼續向船頭行進,即能看到與指揮臺配合使用的備用人力舵輪組——3個被串在一起的直徑1.9米的輪盤。「它的作用,是在軍艦上的水壓舵輪失效後,由6名強壯的水兵分列兩旁轉動人力舵輪,從而來扳動水底巨大的舵葉操縱軍艦。」講解員說到這裡,不少遊客都上前試圖轉動舵輪,卻紋絲未動。
舵輪前方,是黑色的37mm口徑的哈奇開斯五管速射炮。這種射程2778米、射速每分鐘60發的武器需要3個人操作:一人搖動把手、一人裝填炮彈,第三人射擊。有遊客饒有興致地用肩膀頂住速射炮後面的木製炮託,指扣扳機,朝著大海的方向做瞄準射擊狀。
登上一架短梯,出現一個長廊般的甲板層,便是軍艦上的指揮所——飛橋。「甲午海戰中,提督丁汝昌就是在飛橋指揮作戰時身負重傷的。」講解員向遊客介紹。
站在飛橋向兩側張望,左右兩側各一塊圓形炮塔下,分別伸出兩桿車輪般口徑的炮管。這就是定遠艦的4門主炮,在軍艦兩側成斜對角布局。大炮可以240度旋轉,射程7800米。而4門炮操作,共需128人。
沿飛橋繼續向前,即是與尾炮一樣的克虜伯炮。
揭秘重建 洗盡鉛華 「別衝淡教育意義」
複製定遠艦,其實源於偶然。
據定遠艦景區所屬的北洋水師旅遊公司副總經理李松介紹,威海市發改委原副主任鍾雲飛,偶然看到一篇有關打撈定遠艦的報導,獲悉定遠艦因被日本拆解運回,已無打撈可能,於是策劃了複製方案,上報威海市。
威海市對此批覆,「誰投資、誰經營、誰受益。」於是威海港務局(後改為威海港集團)投資5000萬元,接過了該項目。
複製艦於2003年底開建,一年後船體合攏,又用了半年來製作船體的細節和各式火炮的設計。2005年4月底,定遠艦景區開業。
「造船之前,我們就每門火炮的大小、位置等問題進行了論證。也曾想給船加上動力設備,但是很快就否掉了,因為這麼大的船,讓遊客上去玩感覺太奢侈,另外也會衝淡教育意義。」李松說,複製定遠艦最初只想單純作為一個博物館性質的戰艦,但考慮到後期的維護支出,在當時威海旅遊業的帶動下,便轉型成了景區。
在複製定遠艦之前,威海港務局將「致遠」等8大遠字號的北洋軍艦都進行了商標註冊,試圖將北洋水師整個艦隊全部複製出來,但項目並未獲批。
屈辱追憶 船艙列甲午歷史 優越感瞬間化為恥辱
甲板上的槍炮讓人嘖嘖稱讚,但船艙內的展廳卻讓人心情沉重。
「定遠艦作為中國海軍實力的象徵……激揚了民族尊嚴,為中國航海史和海軍史寫下了光輝的篇章。」站在展廳內定遠艦一個木製模型前,講解員介紹說。但話鋒一轉,講解員直接切入甲午戰爭後,日軍對北洋海軍軍艦的破壞性打撈和拆解。
從日本香川縣知事小野隆助購買了「定遠」艦殘骸,修建「定遠館」,到定遠艦長室的辦公桌被截去桌腿,成為日本光明禪寺盛放捐款箱的供桌;從定遠艦舵輪被改成咖啡桌,到日本神奈川小田原高中將「鎮遠」艦船鐘用作上下課響鈴。
泱泱大國的優越感,瞬間墜入戰敗國的屈辱回憶,在場遊客無不收斂起先前的笑容,面色凝重。講解員接著說道:「這些物品在日本的存在,成為國人恥辱的象徵,也是日本侵華的有力罪證。」
「對,就是!」遊客中有人小聲說了一句。
對於甲午戰敗,講解員也在之後的展廳中進行了講解分析。
講完這些,許多遊客都在一塊「甲午戰爭前的北洋海軍」的展板前駐足、閱讀。展板上寫著:「北洋海軍曾計劃添配18門120mm速射炮和更換3門105mm炮,需用銀60萬都難以籌措……」(甲午遺證報導組 記者 蒲曉旭 黎史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