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要全鎮的所有貧困戶想養蜜蜂,我都可以無償上門傳授養蜂技術

2021-01-08 整天哈哈哈的帆帆吶

紅心應感謝黨瑤鄉養蜂扶貧吳

這是恭城瑤族自治縣平安鎮袁村54歲的村民。近年來,在幫扶幹部的支持下,他在國內發展了養蜜蜂產業,憑藉著過硬的技術,他光賣蜂蜜一年的收入就迅速達到3萬-4萬元,成功也脫去了貧困標籤。

本報記者(右)正在採訪吳應積(左)。

在吳應積只有小學文化,年輕時遭受了很大的損失,他幫助別人砍樹,登上汽車,從事木材生意,然而由於管理不善,他失去了資本。在2013裡,我們在家裡種了9畝水果,由於我們沒有掌握這項技術,所有的果樹都感染了黃龍病,經濟陷入貧困。被認定為貧困戶進行備案和建卡。

記者(右一)向下山元村第一書記鄧華(中)詢問情況。

貧窮引起變革的欲望。如果我們看到我們的年齡越來越大,收入穩定,我們該怎麼辦?現在我們是窮人家,到底國家脫貧後,我們再也不能依靠國家了!此外,依靠政府的待遇並不是長久之計,要真正富,我們必須依靠我們自己的手創造。

當他和朋友聊天談起蜂蜜的好處時,他住在瑤山自己家裡,有許多鴨腳木花,葛麻藤,烏梢樹,四季花不斷開花,非常適合蜜蜂養殖。每到花期,蜜源都是沒問題。他用手機貸款6000元,在養蜂場學習養蜂技術。在養蜂場,他豁達開朗,渴望學習,從如何裝蜜蜂、消毒蜂箱、引誘蜜蜂、分蜜蜂開始,換蜂王……一點一滴,50多歲的人學習養蜂和小學生一樣認真。

玉林回來後,他買了幾十個二手蜂箱,消毒後放在房前屋后里,有些放在樹上,在短短的一個月時間裡,他吸引了10多個野蜂窩。當年,他產蜂蜜300多公斤,收入3萬餘元,他一舉摘掉了貧困的帽子,脫貧了,還了一些多年的債務。

吳應積告訴記者:「養蜂說難不難,說容易也不容易。要像養孩子一樣細緻認真,這樣才會有好的回報。比方說,要保持好蜂箱的衛生,消好毒,是防止蜜蜂病害的主要方法之一。但蜜蜂有自己的脾氣,不能在蜜蜂採蜜的時候去惹怒它們,如果惹怒了它們,不僅會影響採蜜的效率和數量,甚至可能造成蜜蜂結群飛走不再回來。平時,要多注意觀察蜜蜂採蜜的情況,用來判斷蜂箱內蜜蜂的生活情況,該分蜂要分蜂,該換蜂王要換蜂王。」

吳應積正在展示他自己的蜜蜂。

截至上半年,吳應積共飼養蜜蜂近40箱,蜂蜜已收穫一季,價值約8000元,此外,他還飼養了50多隻土雞,他們的生活一天比一天好。他說,黨的扶貧惠民政策使他能夠踏上致富路,他有信心把養蜂產業做大做強,率先籌建養蜂專業合作社,帶動更多貧困戶摘帽,努力讓他們過上甜蜜的生活生活。記者鄭智敏文/圖

有關詳細信息,請單擊以下標題:

--恩德--

相關焦點

  • 寧鄉養蜂能人脫貧奔小康 傳授「甜蜜事業」帶富鄉鄰
    2014年,段仁義戶被確定為建檔立卡貧困戶,享受國家精準扶貧政策的幫扶。當年3月,長沙市殘聯在長龍新村舉行「聯千村,幫萬戶」培訓活動,他報名參加,獲得長沙市殘聯和村上送的5箱蜜蜂,還安排了技術人員為其指導。段仁義向記者介紹,他其實從18歲時就接觸養蜂了,因為一直沒有成熟的技術,不敢擴大規模提升產能,一直是小規模養殖。
  • 你認為養蜂專家真的會養蜜蜂嗎?養蜂人:能養好蜜蜂的未必是專家
    養蜂專家真的會養蜜蜂嗎?這是個頗具諷刺意味又非常現實的話題,關鍵要看這「專家」的含金量。蜂語語認為,既然能被稱為養蜂專家的,一般會養蜜蜂,但不一定都能養好蜜蜂,而真正會養蜜蜂並且能養好蜜蜂的,未必都能成為專家。
  • 養蜂能手吳金寶:做大「甜蜜」產業 助困難群眾脫貧致富
    「自己富不算富,大家富了才算富」,這是波洲鎮長塘坪村養蜂能手吳金寶時常掛在嘴邊的一句話,不只是嘴上說,吳金寶也是這樣做的。在養殖蜜蜂發家致富後,吳金寶積極向鄉親們傳授養蜂技術,帶動周邊困難群眾養殖蜜蜂200多箱,助貧困群眾脫貧致富奔小康。
  • 「蜜蜂爺爺」盧自德當選「中國好人」
    我的知識是黨培育的,由一個文盲成為高級畜牧師,必須把所學知識反饋給養育我的農民,這叫做落葉歸根。這是盧自德老人的一句口頭禪。他不僅這麼說,也是這麼做。鶴峰養蜂條件得天獨厚,過去通過傳統的自生自滅的方式養蜂,每年全縣只有蜜蜂一萬群左右,蜂蜜產量低,質量差,沒有商品價值。
  • 農村養蜂,蜜蜂越養越少怎麼破?如何防止蜜蜂離開蜂場?
    導讀:對於農村養蜂來說,一般獲得蜂種方便,只要有點養蜂經驗上山就可以抓捕,但是很多朋友又發現了問題,那就是雖然抓捕的蜜蜂多,但是逃跑的也多,最後雖然一直在養蜂,但是最後還是無法將蜂場壯大。那麼在蜜蜂養殖中我們應該如何避免蜜蜂越養越少呢?
  • 室內可以養蜜蜂嗎?室內養蜂有哪些好處?需要合理使用
    根據對蜜蜂生存習性的了解,無人居住的室內是可以養蜜蜂的,在越冬期,養蜂人為了讓蜜蜂安全越冬,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把蜂群搬到室內,有利於蜜蜂過冬,甚至春繁的時間都能提前,在農村一些無人居住的老房子,是野蜜蜂喜歡居住的環境之一,在分蜂期,許多人還專程把誘蜂桶安放在一些無人居住的房屋裡進行誘蜂,成功率也還不錯
  • 貢獻配方搞合作社 香港養蜂大王東莞山林造藥蜜
    退而不休發揮餘熱,香港梁伯生從香港退休後回到東莞清溪,用自己數十年積累下來的養蜂技術指導村民以及貧困戶養蜂,目前已經有10多戶人家跟著他走上致富路。  在香港數十年做藥材蜂蜜  4月15日,記者來到清溪鐵松小近布村小組,在離梁伯生家不遠的一塊空地上,50多箱蜂箱整齊排列,成群的蜜蜂在五彩斑斕的花叢之間來回飛舞,辛勤地採花釀蜜。  梁伯生今年67歲,退休之前在香港新界從事養蜂行業數十年。養蜂是家傳的「手藝」,從19歲開始,他便在父親的指導下養蜂。
  • 昆明祿勸:養蜂讓貧困戶嘗到脫貧「甜頭」
    「為何養蜂還需要這麼多種類的果樹?」面對疑惑,致富帶頭人、合作社負責人耿天俊揭秘:24種果樹可釀製24種不同口味的蜂蜜,這就是合作社蜂蜜的一大特色。天興基地蜂群培育,不僅助力祿勸脫貧增收,也為當地未來的新生活預埋了動力。  佔地300餘畝的祿勸天興養殖合作社位於屏山街道發明村斷煙坡,主要從事蜜蜂、胡蜂人工繁育養殖、新品種果樹種植、新品種粉葛種植、老品種黑土豬繁育養殖。
  • 投資千萬建高端養蜂基地 貧困戶投入88元即可養殖
    (原標題:投資千萬建高端養蜂基地 貧困戶投入88元即可養殖)
  • 養蜂需要哪些技術呢?沒技術養什麼蜂
    養蜜蜂最怕沒技術,沒有過硬的養蜂技術給你再多的蜂群也是浪費。正所謂:不怕沒蜂養,就怕沒技術,說的就是養蜜蜂必須要有一手好技術。而養蜜蜂到底需要學習哪些技術呢?哪些養蜂技術又是養蜂人必須要掌握的呢?今天我們就詳細的來分析一下養蜂需要學習哪些技術。
  • 蜜蜂原始遺傳基因,卻造福現代養蜂人,還發明了這些養蜂技術
    蜜蜂,是一種原始遺傳基因很重的生物,這些遺傳基因對蜜蜂來說,有好處也有壞處,但對人們養殖蜜蜂,卻有非常大的幫助,只要養蜂人能夠了解,並且合理運用就能發揮大作用。接下來閩南蜂哥就來分享幾項,根據蜜蜂原始遺傳基因,所發明的養蜂技術。
  • 「我的脫貧故事」養蜂讓我一家過上了「甜蜜」生活丨黃平縣紙房鄉...
    我叫毛庭武,是黃平縣紙房鄉墮坪村的一個普通村民。5年前一直在外務工,一度被識別為建檔立卡貧困農戶,2015年我返鄉創業,成了紙房鄉墮坪村一位養蜂人,我通過養蜂脫貧了,但是我最大的願望還是帶領村裡的貧困戶大力發展養蜂業,共同增收致富。
  • 新手養蜂,先飼養多少蜜蜂適合?老蜂農的真實經歷
    我們都知道,蜜蜂有著較高的營養價值,也正是因為這個原因,很多朋友投身到了蜜蜂養殖的行業中,並希望以此來獲得人生財富。對於除此養蜂來說,由於沒有飼養經驗,不管是對蜜蜂習性還是蜜蜂養殖技術都存在很多問題,導致我們很多新養蜂的朋友根本不知道該如何下手。
  • 蜜蜂為海南南通村脫貧插上新翅膀
    回想起自己以前的生活,南通村的貧困戶蔣啟明說,以前自己沒有什麼固定收入,養蜂也要「靠天吃飯」:「如果老闆叫的話我們就跟他們去摘檳榔,或是幫別人打藥,有時候打零工去修路。以前也養過(蜜蜂),每年都要去山上找回來養,但是沒什麼技術,蜜蜂會跑。」南通村檳榔種植面積2890畝,檳榔花期一到,村民經常去附近的插花尖嶺採野蜜以貼補家用,但大多靠運氣,沒有固定收入。
  • 利辛:貧困戶成為養鴿能手走上致富路
    近日,走進利辛縣鞏店鎮肖寨村張后庄貧困戶張文舉家中,400多隻白鴿在院裡院外展翅紛飛。「每天只要一聽到鴿子翅膀扇動的聲音,我心裡就很踏實。」張文舉露出憨厚的笑容。今年73歲的張文舉家裡共有三口人,因為要照顧年邁多病的母親,無法務工,家中沒有收入來源。
  • 30多箱蜜蜂養在小區,多業主被蟄,養蜂老大爺:我的蜂不蜇人
    甜甜的蜂蜜大家都喜歡,可對於產蜜的蜜蜂,人們就又愛又怕了。畢竟,被蜜蜂蟄一下,得疼好一陣子。一般蜜蜂都會養在鄉下花草多的地方,可如果養在了小區裡,會是啥景象呢?已經進入秋天,秋高氣爽,環境宜人,市民們也都喜歡沒事時在外面逛逛。
  • 家有大陽臺,可別浪費了,可以這樣養蜜蜂
    家有大陽臺,閒置在那裡看了覺得浪費空間,有的蜂友便問:"閩南蜂哥,怎麼樣才能夠在陽臺上養蜂呢?"其實陽臺上養蜂並沒有什麼不好的,反而有許多好處。比如:環境衛生好,敵害也比地裡少,整體的管理也更方便等等。
  • 別墅區養蜜蜂鄰居被蟄腫 同是有錢人卻互相傷害
    雖然有時候晾曬的衣物上會被蜜蜂拉上點點屎尿,很難清洗,但是為了鄰裡關係,她只是把貴重衣物不曬在外了事。「沒想到後來越養越多,現在變成了二十幾個桶,還有人定期上門收蜂蜜。蜜蜂也無孔不入,即使門窗都關嚴了,它們也能從空調孔的縫隙往裡鑽。」餘女士說。和養蜜蜂的鄰居溝通?但對方不和她正面接觸。而被蜜蜂蜇傷的鄰居卻在不斷增加,老人和小孩都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