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心應感謝黨瑤鄉養蜂扶貧吳
這是恭城瑤族自治縣平安鎮袁村54歲的村民。近年來,在幫扶幹部的支持下,他在國內發展了養蜜蜂產業,憑藉著過硬的技術,他光賣蜂蜜一年的收入就迅速達到3萬-4萬元,成功也脫去了貧困標籤。
本報記者(右)正在採訪吳應積(左)。
在吳應積只有小學文化,年輕時遭受了很大的損失,他幫助別人砍樹,登上汽車,從事木材生意,然而由於管理不善,他失去了資本。在2013裡,我們在家裡種了9畝水果,由於我們沒有掌握這項技術,所有的果樹都感染了黃龍病,經濟陷入貧困。被認定為貧困戶進行備案和建卡。
記者(右一)向下山元村第一書記鄧華(中)詢問情況。
貧窮引起變革的欲望。如果我們看到我們的年齡越來越大,收入穩定,我們該怎麼辦?現在我們是窮人家,到底國家脫貧後,我們再也不能依靠國家了!此外,依靠政府的待遇並不是長久之計,要真正富,我們必須依靠我們自己的手創造。
當他和朋友聊天談起蜂蜜的好處時,他住在瑤山自己家裡,有許多鴨腳木花,葛麻藤,烏梢樹,四季花不斷開花,非常適合蜜蜂養殖。每到花期,蜜源都是沒問題。他用手機貸款6000元,在養蜂場學習養蜂技術。在養蜂場,他豁達開朗,渴望學習,從如何裝蜜蜂、消毒蜂箱、引誘蜜蜂、分蜜蜂開始,換蜂王……一點一滴,50多歲的人學習養蜂和小學生一樣認真。
玉林回來後,他買了幾十個二手蜂箱,消毒後放在房前屋后里,有些放在樹上,在短短的一個月時間裡,他吸引了10多個野蜂窩。當年,他產蜂蜜300多公斤,收入3萬餘元,他一舉摘掉了貧困的帽子,脫貧了,還了一些多年的債務。
吳應積告訴記者:「養蜂說難不難,說容易也不容易。要像養孩子一樣細緻認真,這樣才會有好的回報。比方說,要保持好蜂箱的衛生,消好毒,是防止蜜蜂病害的主要方法之一。但蜜蜂有自己的脾氣,不能在蜜蜂採蜜的時候去惹怒它們,如果惹怒了它們,不僅會影響採蜜的效率和數量,甚至可能造成蜜蜂結群飛走不再回來。平時,要多注意觀察蜜蜂採蜜的情況,用來判斷蜂箱內蜜蜂的生活情況,該分蜂要分蜂,該換蜂王要換蜂王。」
吳應積正在展示他自己的蜜蜂。
截至上半年,吳應積共飼養蜜蜂近40箱,蜂蜜已收穫一季,價值約8000元,此外,他還飼養了50多隻土雞,他們的生活一天比一天好。他說,黨的扶貧惠民政策使他能夠踏上致富路,他有信心把養蜂產業做大做強,率先籌建養蜂專業合作社,帶動更多貧困戶摘帽,努力讓他們過上甜蜜的生活生活。記者鄭智敏文/圖
有關詳細信息,請單擊以下標題:
--恩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