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駐馬店-南陽1000千伏特高壓交流輸變電工程全線貫通,並完成第一階段系統調試,這標誌著時隔12年,華中地區再次迎來特高壓交流工程,也意味著華中地區特高壓「日」字形交流環網(下稱「華中環網」)建設,已從工程試驗示範進入了全面建設新階段。
華中環網由駐馬店-南陽、駐馬店-武漢、荊門-武漢、武漢-南昌、南昌-長沙、南陽-荊門-長沙、晉東南-南陽-荊門7條1000千伏特高壓交流工程組成,其中晉東南-南陽-荊門為全國首條特高壓試驗示範工程,已於2009年初投運;根據國家能源局2018年9月印發的《關於加快推進一批輸變電重點工程規劃建設工作的通知》(下稱《通知》),其餘6條線路的預計核准開工時間在2018年第四季度至2019年不等。
但據記者了解,這6條線路的實際建設進度遠不及預期,除駐馬店-南陽工程外,其他5條線路至今均未獲得核准,華中環網建設實際進度因此遠遠落後於規劃。
文丨本報記者 朱妍 賈科華
大部分項目未按計劃時間核准
華中環網覆蓋河南、湖南、湖北、江西4省,其中「兩湖一江」電力供需形勢長期處於緊張狀態。為此,《通知》規劃了青海至河南、陝北至湖北、雅中至江西等特高壓直流輸電線路,分別將青海新能源、陝北煤電及新能源電力、四川水電送至華中地區。目前上述直流線路均已開工。為提升華中大規模受入多回直流後的電網安全穩定水平,《通知》同時敲定了駐馬店-南陽等6條特高壓交流線路,備受關注的華中環網應運而生。
據了解,早在《通知》下發之前,華中環網已成為行業熱點話題。例如,在2018年全國兩會期間,國網湖南電力董事長孟慶強就提出,為解決湖南電力供應缺口,建議儘快啟動華中環網工程建設,增強湖南電網與華中電網的省間聯絡能力。時任國網江西電力董事長於金鎰也呼籲儘快核准荊門-武漢-南昌-長沙-荊門1000千伏交流特高壓輸變電工程,加快提升江西參與全國電力資源優化配置能力。
今年全國兩會期間,國家電網公司副總經濟師、國網華中分部主任陳修言再提加快推進華中環網建設。他表示,華中電網現有主網架已難以適應經濟高質量發展對能源電力的需求。電力供給能力不足的問題日益突出,電網安全運行風險不斷增大,電網資源優化配置作用難以充分發揮。「華中環網是提升華中電網供電能力和安全水平的關鍵項目,建成後將極大提升中部四省電力供應保障能力和電網安全穩定運行水平。」
陳修言同時指出,這項於2018年已納入國家規劃的工程,在推進中存在多項問題,進度滯後正是其一。「應加快核准進度,將其納入沿線省政府重點督辦項目,推動工程年內全部獲得核准批覆。」
另據國家電網公司編制的《2020年特高壓和跨省500千伏及以上交直流項目前期工作計劃》,南陽-荊門-長沙、南昌-長沙、武漢-荊門、駐馬店-武漢、武漢-南昌工程分別計劃於今年3月、6月、9月、10月、12月獲得核准批覆。記者從生態環境部獲悉,《駐馬店-武漢1000kV特高壓交流輸變電工程環境影響報告書》已於1月27日獲得批覆,而《南陽-荊門-長沙1000kV特高壓交流輸變電工程環境影響報告書》於5月7日受理,晚於原計劃的3月獲批。多位業內人士證實,由於部分項目未按期核准,華中環網建設進度整體不及預期。
前期工作複雜費時,核准滯後或有經濟性考量
「上述特高壓交流工程分別建成投運後,將明顯提升華中東部四省省間電力交換能力,進一步保障華中電網安全穩定運行。」近日,國家能源局相關人士在接受記者採訪時再次肯定了華中環網的作用,「國家電網《2020年特高壓和跨省500千伏及以上交直流項目前期工作計劃》明確提出的將嚴格執行國家電力規劃、切實提高工程效率效益、認真編制電力設施空間布局規劃等符合國家電力行業治理相關要求,我們認可相關原則,並將繼續加強與國家電網的工作協調,依法依規推進相關工作。」
企業積極、國家認可,項目進度為何滯後?
陳修言認為,華中環網在推進過程中存在以下問題:工程跨越多省,路徑距離長,核准所需支持性文件多,前期工作協調難度大;工程部分路徑環保審批難度大;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站址和路徑現場踏勘等工作受限,部分項目前期工作已滯後於原計劃進度。
具體到國家電網原計劃於3月份獲得核准的南陽-荊門-長沙特高壓交流工程,上述國家能源局人士表示:「由於部分工程線路路徑跨越多省,涉及自然保護區、生態紅線、徵地等工作;部分工程建設時序事關區域、省級電網電價核定周期,開工投產時序需結合電源側發電量和用戶側用電量變化優化調整等。截至目前,南陽-荊門-長沙特高壓交流工程尚未達到核准必要條件。」
就遲遲無法獲得核准一事,記者向國家電網公司發去採訪函,但對方表示不便接受採訪。
在中國社會科學院財經戰略研究院副研究員馮永晟看來,延遲核准或不乏經濟性考量。「特高壓交直流技術各有功能與優勢,二者相輔相成。目前,特高壓直流工程集中投產,需要依附堅強的交流電網才能發揮作用,否則將影響電網安全穩定運行和利用效率。從技術層面來說,『強直強交』有其合理性和必要性。但在實踐中如何推進建設,還要算算經濟帳。」
據介紹,國家發改委稍早前曾專門向國家電網下達了一份成本管理建議書,國家能源局對電網投資項目也有定期監管。「主管部門對於電網企業的投資效率其實並不滿意,對其成本管理控制也有更高要求。雖說規劃名義上出自主管部門,但技術方案、具體細節等執行基本來自電網企業,因此不排除站在監管層面『拖一拖』的可能性。相當於從前端加強控制節奏,至少表明不再『大幹快上』的態度。」馮永晟進一步指出。
避免「就網論網」,網-源-荷-儲需要協同規劃
記者了解到,華中環網之所以備受關注,不僅在於工程本身,更在於各方對特高壓交直流的不同態度。當前正值「十四五」規劃編制期,持續多年的交直流之爭何去何從,事關電網發展大方向。
特高壓直流好比直達航班,可實現超遠距離、超大容量「點對點」輸電,但中間不能落點;交流則像高速公路,可根據電源分布、負荷布點、輸送電力等需要靈活建設。交流特高壓的支持者認為,「高速路網」不足,「空運」的電能難以有效分配,將導致部分直流線路效率難達設計值,同時給電網安全穩定運行帶來挑戰。但也有人認為特高壓交流工程投資巨大、利用率低下,對電網安全作用有限,還會帶來新的風險。
「特高壓交直流爭議由來已久,表面看是技術路線之爭,背後實則涉及國家能源戰略頂層設計和規劃的大問題。」國網能源研究院能源戰略與規劃研究所研究員閆曉卿認為,交流也好、直流也好,既要有送端送出能力和受端需求相匹配,更要有經濟競爭力的支撐,同時也應明確區域能源資源優化配置目標,才能發揮各自功能優勢,構建相互支撐的堅強電網。「而不是像現在這樣哪裡不足補哪裡,糾結於某條線路、某個環節。現在技術上不存在大問題,該是聚焦機制體制的時候了。」
閆曉卿認為,應明確能源主管部門和地方政府在電力規劃中的主導地位,著重加強「網-源-荷-儲」協同規劃,出臺規劃的嚴肅性和約束力也要進一步提升。「比如在研究和論證中,地方政府、電網和發電企業等出於自身訴求,各有傾向性的意見和建議,又互為邊界條件,如何統籌規劃、相互配合,提高投資的有效性和合理性至關重要。如果送端紛紛展現出強烈的風光大發展和送出意願,受端電網必然難以承受,項目建成之後怎麼不曬太陽?要解決這些問題,還需把更多工作做在前面,政府牽頭、多方參與,加強頂層設計,促進交直流協調發展。」
馮永晟表示,在已形成「大直流」格局的情況下,配套特高壓交流是現實之選,優化交直流網架結構應作為「十四五」電網發展的側重點之一。與之相適應,規劃也不應再延續「就網論網」的傳統方式。
「一方面,電網規劃不是電網企業自己的事情,涉及項目落地、網架優化、網源協調等關聯事項。看起來只是建設一條線路,實際是整體網架結構中的一環,要對送端、受端的潛在影響系統評估。因此,與之相關的成本、技術、標準等信息必須充分共享、及時披露。另一方面,此前規劃更多是以網帶源,電網企業主導特徵明顯,網源協調長期不足。網-源-荷-儲要協同規劃,使電網規劃更適應社會經濟形勢的變化,下一個五年不能再按過去的粗放式套路。」馮永晟稱。
↓↓↓
評論:重大工程建設一拖再拖總得給個說法
文丨本報評論員
國家電網公司今年3月公布的2020年度特高壓項目前期工作計劃,讓誕生於爭議之中的華中特高壓交流環網工程(下稱「華中環網」)再次成為輿論焦點。而如今「6條線路5條未獲核准」的尷尬現實,更是引發了行業的高度關注。
「華中環網」是繼華東、華北區域之後我國規劃的第三個區域特高壓交流環網工程。考慮到「華中環網」已通過全國首個特高壓交流工程——2009年投運的晉東南-南陽-荊門特高壓交流試驗示範線路,與目前已基本建成的「華北環網」實現互聯的背景,「華中環網」的建設意義深遠。因為是否應該將華中、華北、華東三大區域特高壓交流電網聯成「一張網」,即實現「三華聯網」,是特高壓交流工程,乃至電網行業內一直以來的核心爭議點。支持者認為,特高壓交流工程輸電容量大、效率高且利於電力系統穩定運行,反對者則針鋒相對,稱其經濟性差且嚴重影響電力系統運行安全,「三華聯網」風險太高,容易造成大面積停電事故。在此背景下,「華中環網」的建成,將標誌著「三華聯網」邁出實質性一步,全國電網格局也將隨之改變。
但意義如此重大的「華中環網」,如今卻卡在了「前期工作」階段,這一結果應該是出乎了不少人的預料。從2018年主管部門出臺相關規劃,明確了「華中環網」6條特高壓交流線路計劃2019年前全部核准開工,到現如今5條落空,僅有1條落地;從今年3月業主單位國家電網公司制定相關工作方案,預計5條特高壓交流工程分別於3月、6月、9月、10月、12月核准,到眼下時間已經來到6月底,但相關線路仍未獲核准。
地位特殊的「華中環網」建設一拖再拖,究竟是何緣故?各方觀點莫衷一是:
例如,有觀點認為是新冠疫情導致相關工作推進緩慢,但隨即引來反駁:2018年和2019年並未暴發疫情,工作進展並不該受影響,並且今年3月份正是疫情防控緊要時期,此時國網發布相關規劃,肯定已經考慮了疫情衝擊。
再如,有的觀點認為,受經濟大環境影響,電力供需形勢相對寬鬆,「華中環網」建設需求並不緊迫,但在近兩年全國兩會上,來自華中、華北地區電力系統的多名代表委員稱,華中電網現有主網架已難以適應經濟高質量發展對能源電力的需求,電力供給能力不足問題日益突出,相關特高壓交流線路的建設早該提上日程。
另有觀點指出,「華中環網」久拖不決是因為工程線路跨越多省,核准所需的支持性文件繁多,前期工作難度大、耗時長,但此觀點也招來不少質疑:哪條特高壓線路不是跨越多省?其中直流線路更是「遠距離」的代名詞,動輒兩三千公裡的輸電距離,意味著每條線路都可能跨越至少四五個省份,但已建成的數十條交流、直流特高壓線路卻鮮有遇到「已明確列入規劃但遲遲無法核准」的情況。至於真正原因,或許只有業主單位才能說得清。但業主單位三緘其口,讓事情變得撲朔迷離。
電網是重要的基礎設施,投資額每年高達數千億元,受到各方高度關注本在情理之中。目前,先於「華中電網」建設的「華東環網」「華北環網」都已取得不少運行數據、經驗,其運行效果的好壞,對於「華中環網」的建設和運行無疑具有重要參考價值。適時、適度披露相關信息,及時回應特高壓交流工程是否存在「經濟性差、安全風險高」等行業關注、民生關切的問題,十分必要。「華中環網」建設的嚴重滯後是否也與「經濟性差、安全風險高」等因素有關?有關方面應該給大家一個說法了。
End
歡迎分享給你的朋友!
責編 | 閆志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