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教育思想網(ID:eduthought),作者:楊東平
關於「數學恐懼症 」
我們聽到一個說法,幾乎90%的成年人,在成年以後,還會繼續做考試的噩夢。而這個考試的噩夢當中,80%是關於數學考試的噩夢。所以有人便把這個現象稱之為「數學恐懼症」。實際上,在學的青少年當中,有數學恐懼症的學生數量是很多的,就是指他們從心理上對數學非常排斥,感覺數學學習很難。
的確,在現在小學生的數學學習當中,也充滿了很多偏題、怪題、難題。比如說,有一個朋友就發了一道題,像這道「變態」的三年級的數學題,令他的家長崩潰。ABCD×9=DCBA,請問:這個A、B、C、D各是什麼。我看過標準答案,還是忘了,還是回答不出來。那麼這個題到底是不是奧數,我也不清楚,但是至少它是一種遠遠偏離了小學三年級學生認知的一種偏題、怪題。
小學生奧數的興起,是中國獨有的現象
多年以來,中國的學校裡形成了一個奧數熱。嚴格來說,奧數是在高中階段舉行的一種學科競賽,最初是由蘇聯發起。在1959年,羅馬尼亞舉辦了第一屆國際數學奧林匹克競賽,每年舉辦一次,至今已舉辦了52屆。國際數學奧林匹克競賽是有難度的、有挑戰性的,但是,我們現在講的是小學生奧數。小學生奧數的興起,是中國獨有的現象,全世界其他國家都沒有這種現象。這個現象很有意思,就是為什麼我們從小學階段就開始對學生進行高難度的數學訓練?我們中國是一個有悠久的人文傳統的國家,但我們意識到,在新中國成立以後,我們學習蘇聯以後,我們的整個基礎教育和高等教育的價值觀是重理輕文的。也就是說,我們教育的核心是在理科教育上。這有歷史的原因。50年代時有一個流行的口號叫做「學會數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80年代的時候,也有人比較過蘇聯、東歐國家和西方國家的數學教材,發現蘇東國家的數學的難度普遍高於西方國家,就是說,它的教育更傾向於發展理科。
就小學生奧數而言,它有兩個發展階段。第一個階段起點是1989年9月,人大附中在其數學實驗班的基礎上,創辦了一所「華羅庚數學學校」。華羅庚數學學校創辦的本意是為了開展對超常兒童的教育實驗,即如何發現和選拔培養超常兒童。一開始也只是這一所學校的行為,它開始在小學生當中大面積地選拔學生,大概從小學三年級開始選拔,然後一年年淘汰,最後到小升初的時候,先選出一小部分學生作為它的初中生源。
這個做法到後來就被放大了。1998年前後,根據教育部的規定,各校要嚴格的貫徹義務教育法,就是要免試、就近入學、採取電腦派位等。但實際上在學校資質差距較大的情況下,尤其是存在一些所謂的「重點學校」的情況下,那麼各校為了保持自己學校的優勢和聲譽,並不甘心通過電腦派位來招生。很多家長也不願意接受電腦派位,希望用各種渠道讓孩子選拔性地進入重點學校。所以由於小升初考試的取消,催生了小升初入學的亂象。在這個過程當中,小學生的奧數考試成績就成為這些重點學校掐尖招生的硬通貨。到2004年的時候,人大附中的華羅庚數學學校,更名為「仁華學校」。該校被清華北大錄取的總人數超過了北京四中。因此它的這種從小學生當中大面積地篩選,作為其初中生源的模式就成為一個普遍的模式。這還是屬於一種學校行為,學校自己來選拔優秀生源,掐尖招生。
但是,到了2010年以後,整個教育市場的情況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大量的培訓機構成為了培訓市場的主力。他們開展了各種奧數的杯賽,包括迎春杯、華杯賽、希望杯、走美杯等。這就進入了第二個階段,奧數由精英化向普及化、向低幼優化轉變。也就是說,它把所有的學生都卷進來了。最初奧數只是面向少數的優秀學生,但是當市場被全面鋪開以後,所有的學生都被捲入奧數熱潮裡,而且學習者年齡不斷降低,甚至出現了面向幼兒園學生的託班的嬰兒奧數。這就完全偏離了教育的邏輯,成為了一場資本的狂歡。
奧數教育對提高數學能力並沒有直接的關係
所以我們現在討論奧數的時候,必須要把重要的概念需要區分開來。第一個是把面向高中學生的國際奧林匹克數學競賽,跟面向小學生的奧數區分開來。前者是由中國數學學會和一些專業委員會承辦的競賽,是一種政府行為、國家行為,只在高中階段舉辦。而社會上流行的面向小學生的奧數,是由各類培訓機構主辦的,主要與小升初掛鈎。第二個區別是,要把正常的數學教育和奧數教育區分。奧數因為有一個「數」字,大家都會認為它會有助於學生的數學學習,奧數的傳播也是打著這樣的一個旗號。
但實際上,奧數成績主要是作為小升初的敲門磚。奧數主要是學生在小學階段參加各種考試,拿到一些杯賽的成績,以期被名牌學校點招。你看,初中以後就沒有「奧數熱」了,奧數的任務完成了,它跟正常的數學教育並不相干。因此,幾乎所有的數學家都非常明確地表示,奧數教育對提高數學能力沒有什麼直接的關係。
丘成桐說,他自己教過好幾個得過奧數金牌的中國留學生,但是這些學生的學問太窄,考試有能力,思考沒能力,甚至都不能畢業。很多專家都指出,奧數的學習只適合5%左右的數學思維超常的學生,對於大多數學生是不適用的。
當奧數逐漸地覆蓋了全體小學生的時候,它就成為了一種「社會公害」。在2008年的時候,當時我在博客上發表了一篇文章,叫《打倒萬惡的奧數教育》,沒想到引起了軒然大波,成為一個社會性反奧數運動的先聲。從2010年以後,教育部就三令五申,出臺了很多文件來打擊小學生奧數。之後發生了一個具有標誌性的事件,2012年9月的時候,最負盛名的人大附中的奧數培訓機構仁華學校註銷,改名為「仁才培訓中心」。到2015年的時候,教育部取消除了國際奧賽以外各個省的奧賽名次的高考加分。到了2018年的時候,奧數圈的四大杯賽集體「陣亡」。最為根本的推動力是從2019年開始的小升初招生改革。各地實行公民同招,公辦學校和民辦學校同步招生,禁止民辦學校提前招生、考試招生和面試,也就是說,禁止把小學生的奧數成績作為選拔學生的一個依據,從而導致了作為小學升學工具的奧數全面退潮。但是退潮也不是這麼容易的。直到2019年,另外一個非常著名的奧數的「坑班」,清華附中舉辦的被稱為「龍校」的水木龍華培訓學校迫於強大的社會壓力和行政壓力,終於停辦。我想這是一個具有標誌性的事件,代表社會上大張旗鼓地、肆無忌憚地面向小學生開展的奧數教育,基本上是退潮了。
在奧數熱整體退潮了以後,我們要面對的是什麼問題?
奧數在培訓市場全面退潮後,我們今天很多家長還有一個疑問——還有奧數嗎?我們只要打開網絡,看看各個培訓機構的宣傳就可以看到,雖然沒有奧數這兩個字了,但是數學思維啊、數學訓練啊,各種各樣面向低幼兒童的數學訓練班仍然比比皆是,只不過它不再以奧數的名義辦班,而且它對於升學的作用沒有那麼大了。
很多家長往往會覺得,有人學了而自己的孩子不學,是不是會吃虧了或者怎麼樣。在小升初的過程當中並不再需要奧數的成績,但是由於一種慣性,很多家長還是把課外的數學培訓看得非常重要。其實,我個人認為,這件事的意義不是特別大,也不是說它完全沒有意義。
正如我上文所提到的,在我們的課內教學當中,已經滲透了奧數的因素。比如說像上海的課內考試題,數學考試最後一道就是奧數題。這種做法是非常惡劣的。一個方面,它是通過課內的途徑來延續奧數的這種糟糕的教育。另外一個方面,我們要回答中國數學教育存在的問題究竟是什麼,在奧數熱整體退潮了以後,我們要面對的是什麼問題?
我覺得有些學者講得很好,基本的評價是說,高的不高,低的不低。一方面,很多小學生有數學恐懼症,數學總學不好,挫傷了學習的熱情。另外一方面,有很多有數學潛質的尖子生覺得不解渴,覺得學習的內容太淺。這是中國基礎教育的一個典型的問題。清華大學的錢穎一教授曾講到,中國的學生整體存在一種「高均值、低方差」的現象。大家的平均水平比較高,但是差距比較小。這種高均值、低方差的教學比較適合大多數的中等資質的學生,但是對於優秀的學生而言,他們是「吃不飽」的,對於學習能力較弱的學生,他們是「跟不上」的。
我們環顧世界,國外的數學教育現象是什麼樣的呢?大家都知道,大多美國人的數學能力,按中國人的標準來說是非常差。單是一個兩位數的加減,他必然要用計算器算。這對我們在中國每一位買菜的大媽,心算三五樣蔬菜的價格真是非常神速,是外國人不可想像的。那麼,中國人的日常的數學能力好像很好,考試成績好像整體也很好,比如我們的PISA測試成績突出等,但是我們並沒有給世界貢獻多少第一流的數學家,也就是說真正的數學專門人才並不多。這就是我們數學教育的一個問題——真正有潛質的人,並不能得到很好的發展。
有人說,美國高中的數學教學標準只要求學生會運用簡單的三角函數就可以了,因此大多數美國人的數學水平勉強可以自理。那麼美國的好學生到底怎麼教育的呢?在美國非常流行的一種課程叫做AP課程,現在國內也有一些學校在學習教授AP課程。AP課程就是「大學先修課程」,有能力的學生可以選修難度更高的課程。如果你在高中階段選修AP課程的話,上了大學可以減免學分和學費。同樣,在小學和初中階段,如果你學有餘力,也可以提前學習有些課程,比如三年級的學生可以跳級去學五年級的數學。美國是用這種方式培養學生,而不是要求所有的三年級的學生,都要達到五年級的學習水平。這就涉及到一個整體性的教育改革,我們的教育模式和整齊劃一的這種教學方式急需改變,從而適應不同學生的學習需要,使他們各得其所,得到各自的發展。
本文轉載自微信公眾號「教育思想網」,作者楊東平。文章為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芥末堆立場,轉載請聯繫原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