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歌,對我而言,是一束光。為什麼這樣說呢?在我年輕的時候,正是八十年代,喜歡讀詩,雜誌上看到過北島、舒婷的詩歌,也買過一些詩集,比如泰戈爾,普希金等等。覺得寫詩歌很聖神,是與上帝的對話。
看到喜歡的詩,還經常摘抄在筆記本上,自己也捯飭過幾首,但不敢拿出來。一是無人指路無法著筆,二是那時很單純,沒有什麼經歷,不善思考,也沒有生活沉澱,文字很蒼白。模仿寫,更會蒼白。
然後工作、結婚生子。繁雜的生活瑣事已經忘記了曾經對詩歌的喜歡。長期三點一線的生活,身心疲憊。總想找到一點什麼方式來排解。經過一段時間的考慮,我選擇了詩歌。也許是詩歌可以抒情言志的緣故。
首先是選擇寫古詩詞,感覺有章可循,可能容易些。開始興趣還濃,後來覺得古詩詞的平平仄仄等等規則有點限制自己的思路,於是就開始寫現代詩。
經過一段時間的寫作,我覺得寫詩能宣洩自己的感情,寫完一首詩有一種神清氣爽的感覺,詩歌是讓我快樂讓我輕鬆的。詩歌就是照進我生命裡的一束光。
今天既然說到詩歌,我就不妨和大家分享一下自己淺顯的體會。
一、對詩歌語言的認識和理解
詩歌是語言的藝術。語言是詩歌的靈魂。意象、張力、跳躍、空間想像等等這些詩歌常識和理論,對初學者來說多少有一些心理負擔,擔心一下筆就不知道如何敘述。只有在不斷地寫作中摸索和總結。
但凡初學者寫詩都是有感而發。對看到的物像,觸景生情,繼而抒發之。當有感而難發的時候,這就可能對詩歌語言的駕馭不夠,對語言的積累和運用不夠。這個時候不要勉強去寫,如果勉強寫,基本是很死板,不能感動自己,更不能感動別人。唯一能解救的就是用你的詩歌天賦去駕馭自己的情感,用最樸素真實的文字去組織語言。真情實感的表達有時比詩歌技巧更讓人覺得彌足珍貴,也更能獲得一氣呵成的詩歌效果。
個人的情緒抒發了,內心平靜了。我們需要多看書,多觀察生活,保持一顆熱愛生活的好奇心。
通過看書接收各種知識,精讀和粗約閱讀都是必要的,甚至接收一些自媒體的文章以及各種信息,只是需要我們去過濾。通過看書,會讓你有獨到的眼光,睿智的語言甚至是尖銳的語言,然後運用到詩歌當中。所謂「功夫在詩外」就是這個道理。
我一直認為詩歌在時間和空間上處理要取決於對事物的敏感程度,以及是否留白給讀者帶來想像的空間,並在讀者閱讀想像的同時有對詩歌文本的二次思考和創作。
詩歌語言可以直白樸素,但不能口水化。一首好詩,它的語言過濾了技巧和辭藻後還能留下思考的餘地,那就是成功的。
二、創作思路的幾點體會
1、詩歌的鋪陳不應太繁雜。簡單的意象,簡單的語言。關鍵是要提升,對你的詩歌作品帶來的思考要有交待,就是你要表達什麼。對自己對讀者,你想告訴什麼。提升來源於自己對事物的判斷,來源於你思考問題形成的觀點和感悟。
2、創作的視角。儘量避開別人用過的視角,找準適合自己的切入點,即使沒有新意也不會落入別人的陳詞濫調中。每個人的成長經歷、生活環境、看待事物有千差萬別,這些都是情感中豐富的崚角,都是不同視角的出發點,做到這點應該不是很難。所以,你的視角決定你的高度。
3、理性的思考和感性抒情相結合。任何時代的詩人都應該有悲憫的情懷,這是寫好詩歌的前提。我寫的詩比較偏憂傷、偏理性,不太喜歡寫唯美的,或者說很少。這也許和性格有關係。在創作的時候忠實於自己的內心,不著重去考慮詩歌技法,儘量用準確、簡單的文字來描述。既有感性的抒發也有理性的思考。能感動自己的或者不能感動自己都讓詩歌文本有引人思考的地方,或者有疼痛的點。
4、關於採風。應時應景的作品也是要注意糅合自己的觀點和情感的。應時有節氣、重要的事件。應景的情況比較多一點,比如參加詩歌活動、出去旅遊,玩耍等等,不能見山是山,見水是水。要擅於發現別人看不見,想不到的東西。大多數人都能想到的東西,寫出來也沒有什麼意義。大多數人想到了但不知道怎麼表達或者還沒有看到一種表達能夠引起共鳴的文字。如果這時你寫出來了,肯定就是好詩。
5、關於同題。現在很多的詩歌平臺都喜歡用同題方式鼓勵大家創作。我們面臨的生存環境很豐富同時也很浮躁,各種生活壓力引起的焦慮,很多時候不能給予精神層面更多的創造空間,看到和體會的生活經常讓人處於一個無感的狀態。大多數時間是沒有靈感的,同題詩寫作能夠強迫自己進入一個緊迫狀態,來刺激敏感的詩歌神經。所以同題詩也能寫出好作品。
三、詩歌經驗在於寫作的積累
隨著詩歌寫作數量和質量的增加和提升,每個寫作者都會得到一些詩歌寫作和認識上的經驗。
1、古詩詞對我的影響。我現在很少寫古詩詞,但是學習古詩詞的過程對我後來寫現代詩很有幫助,比如在用詞的精煉,意境的營造上,選擇的角度上很受益。我們的傳統古詩詞的精髓永遠是現代詩取之不盡的源泉。
2、關於詩歌格局
有的詩歌讀起來很有那麼回事,就是我們通常說的,很像詩,但言之無物。寫得很華美,極盡優美的辭藻,無關痛癢的鋪墊和空洞的結尾,最後不知道在寫什麼。
有的詩只限於個人的情緒中不能自拔。說到個人情緒,我認為情緒需要抒發,但不能無休止的反覆敘述。這種情況就屬於小家子氣的無病呻吟。對事物要廣義地去理解,不能去狹隘的思維。
還有就是,詩歌並不是寫出來好看的。如果一個詩人總是不關注民生,不反觀生活,不揭示生命內核,其詩歌內涵估計也沒有什麼意義。說到民生,好像很大。一個小老百姓談什麼民生呢,其實民生就存在於我們的周圍。我認為把自己擺放在生活的低處,或者多關注生活的底層去寫作,就是一種文化自覺。所以詩歌文本應處於一個時代背景和個人情緒的交界地,而不是朝著兩個極端方向去創作。
當然,形成詩歌寫作的格局必須涉及到詩人的人文情懷,情懷不但要有情感的渲染,還要有胸懷的氣度和包容。
3、關於自救
詩歌是靈魂的自救。寫詩的人多半都是孤獨的。實際上,每個人都是孤獨的。自救的過程就是你復甦的過程,你自救成功,會在岸上欣賞風景,自救不成功,你繼續在孤獨的海中掙扎。詩歌能自救,但又不能高估詩歌給你的希望。詩歌也許不能救你於水深火熱中,但生活情感上的困頓在詩歌的滋養中會讓自己變得平靜、睿智和從容。
最後我要說,藝術都是相通的。詩歌是最接近靈魂的表達方式,但不是唯一的表達方式。每個人都需要一個情感宣洩的出口,而每個人的孤獨,各有各的自救方式。
我找到了那一束光。希望每一個姐妹都能找到照亮自己生命的那一束光。有的已經找到了,還發出耀眼的光芒,有的可能還正在路上。願所有的光芒都是讓我們的生活錦上添花!
作者
梅下,原名黃曙榮,女,現居遵義。貴州省作協會員。遵義女子文學社社員。
遵義女子文學社招募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