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日本三大支柱產業其一的動漫業,年產值已逾230萬億日元。從1917年到1989年,日本動畫經歷了萌芽期、探索期、成熟期三大關鍵時期的過渡轉變。
1990年之後,日本動畫從風格類型到形式內容,均發生著更為細緻的分化。這段至關重要的時期,被稱為細化期。
在日本眾多動畫大師中,有一位不得不提。他就是在70年代初期率先摒棄科幻機械類動畫(Science Fiction)風格,另闢蹊徑開創倡導和平與人文關懷的動畫電影宗師——宮崎駿。
2001年,宮崎駿憑藉一部《千與千尋》奠定他在業界不可撼動的地位。這部時長125分鐘的動畫電影,同時獲得第75屆奧斯卡最佳動畫長片獎和第52屆柏林電影節金熊大獎,迄今無人超越,含金量十足。
《千與千尋》在「豆瓣TOP250」總排名中位列第7位,同時位居動畫電影類榜首寶座。逾一百萬人次評出9.3分,好於99%動畫片、99%奇幻片。
時隔18年,《千與千尋》6月21日在中國重映,令廣大影迷興奮不已,引發一陣持續升溫的觀影熱潮。
這次重映,片方邀請了井柏然、周冬雨、彭昱暢、田壯壯、王琳等明星參與配音演出,為影片製造聲勢。與此同時,也有另一種質疑的聲音傳出。孰是孰非,不予贅述。
在宣發方面,片方也是卯足了勁,邀請國內知名電影海報設計師黃海親自操刀。而去年在國內重映的《龍貓》,也選用由他設計的海報。
中國版宣傳海報有種內斂的美,氣質獨特且點到為止,讓人意猶未盡。無論是構圖或是內容,都兼具美學與思想,耐人尋味。
宮崎駿的動畫承載著我們關於夏天最為美妙的記憶——從《龍貓》鄉間庭院裡蜿蜒曲折的神秘通道,到《天空之城》浮遊蒼穹的古帝國拉比達,再到《千與千尋》異界油屋窗外夏風拂面的大海。
當這些美好景象與久石讓曼妙的鋼琴曲邂逅,便成為我們記憶中繪聲繪色的盛夏之景。
《千與千尋》的故事想必大家早已耳熟能詳,它獨具天馬行空的奇異幻想,與光怪陸離的神奇景象。既讓人驚喜,又令人驚嘆。
在宮崎駿團隊細膩的筆觸之下,我們看到一個骨架清晰且血肉豐滿的異界。它神秘又神奇,真實且虛幻。
初聞片名,很多人以為「千」和「千尋」是兩個人的名字,這實則是宮崎駿縝密而又隱晦的表達。
「千」代表著被賦予的名字,有如個體在群體中做差異化區分的代號編碼。「千尋」既為本名,又為被剝奪的名字,它屬於人類世界的千尋,卻不屬於異界油屋的小千。
與其說千與千尋是兩個近似的名字,倒不如說是兩種截然不同的社會角色與身份錯位。
然而多數人在不同的身份地位和社會角色中都易迷失自我,忘記初心。荻野千尋則始終保持著善良純真的本性,在這個虛幻世界中感召著周圍的神仙與妖怪。
無論是小千還是千尋,都代表著一種真善美的本我回歸。這種情愫源於內心深處,而非浮於表面。
在宮崎駿的設定中,異界是一個等級分明的世界。人類則位於食物鏈底層,為人魚俎,任其宰割。
千尋的到來徹底顛覆了格局,她憑藉一身善良正氣「上下通吃」。既與異界最底層的青蛙和煤炭精靈打成一片。
又和俊朗少年白龍產生友誼,知恩圖報。在曾幫助過自己的同伴深陷困境之時,奮不顧身涉身險境,尋找救贖。
更是憑藉一顆澄澈到毫無雜質的內心,結識時常被人忽視且內心極為孤寂的無臉男。並協助他從難以區分善惡的精神困境中走出,發掘向善本我。
陰鷙的湯婆婆、善良的錢婆婆、性格直爽的同事小玲、面醜心善的鍋爐爺爺……每個與千尋產生交集的個體,都具有鮮明的個性特點,毫不臉譜化,令人印象深刻。
而這些形形色色的人物角色,也對應著現實世界中具有不同社會屬性的個體與群體。
每個人物設定,均有一套屬於自身的框架結構。他們是組成生活的點與面,有好有壞,有優有劣,潛移默化中影響並塑造著你。
一切明辨善惡是非的決策與抉擇,均由自身一顆「向善」或「向惡」的內心砝碼來權衡。而宮崎駿,則為千尋選擇了前者。
對生態環境的探討與思索,一直是宮崎駿動畫電影突出的主題。在《千與千尋》中,環保以另一種內斂而隱晦的形式得以呈現。
河神這場戲,無疑是全片最大亮點之一。它將美和醜混淆、善與惡虛掩,把眾人對金錢趨之若鶩的追尋刻畫地入木三分。
界定「河神」與「腐爛神」兩層天壤之別身份之間的標籤,既是人們恃強凌弱的本性,又是蒙蔽雙眼以貌取人的淺顯薄見,更是肆意丟棄在江河湖海中的廢棄垃圾。
異界中湯婆婆的油屋眾生相,更像是社會眾生百態的縮影。在這裡,每個人都需在工作中證明自己的價值,否則便會淪落底層,承受更多勞苦與非議。
而千尋通過勞動將貪吃父母由豬變人的努力,更像是一紙契約。條目清晰標識著你所將付出的勞動,和與之匹配對等的報酬。
無論是現實社會還是虛幻異界,工作勞動都是必要而必須的。湯婆婆和千尋的主僱關係,也是適者生存的「叢林法則」中一套階層分明的典型劃分。
人類世界也好,神隱異界也罷,都充斥著金錢和利益的蠱惑。有些人耽溺其中,難以自拔,在層層誘惑中步步緊隨,邁向溺亡的池沼。
待到回首之時,方才發現離岸已遠。縱使萬般嗟悔,無奈回天乏術。
這是一個萬般美妙的世界,亦是一個物慾橫流的世界。有人聲色犬馬、紙醉金迷,有人食不果腹、艱難生存。
無論是誰,在財富的巨大引誘下都難以面不改色,處之坦然。人們對金錢趨之若鶩、不擇手段的追求,逐漸泯滅了與生俱來的質樸本性,與生而為人的和善之心。
而在現實當中,能將這一切看輕看淡的人少之又少。在影片中,千尋是一個具象化符號,亦是一種理想化象徵。
宮崎駿對千尋的人物塑造和情感刻畫,正是欲以善良淳樸的童稚之心,來喚醒鋼筋水泥森林中被權欲綁架靈魂的眾人。
正如白龍所說:「名字一旦被奪走,就再也找不到回家的路。」千尋與白龍的邂逅,實則是一場互相找尋自我的救贖之旅。
《千與千尋》的奇幻故事,更應是「千與白龍」、「千尋與琥珀川」回歸本我的一場宿命輪迴。
不能忘記名字,因為忘記了名字,就會忘記一切。
名字代表了什麼?在異界神隱中,它是你的前世今生,亦是映亮你歸家之路的引航燈。而在現實世界裡,它則是每個迷途之人最為澄澈的赤子之心。
18年前,《千與千尋》是一本晦澀難懂的書,不諳世事的我們讀不懂字裡行間的寓意,只被它天馬行空的想像和美輪美奐的畫面吸引。
18年後,在家庭與事業中奔波折返的我們經歷過生活的洗禮,漸漸參透暗藏其中的哲理和寓意,卻再也找不回兒時那種懵懂與喜悅。
《千與千尋》既是孩子的動畫,又是成人的童話。感謝宮崎駿,為這個現實的世界帶來了那麼一點魔法,以及感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