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說一個聽來的朋友的朋友的故事。
3月的時候,阿步離職了。有點衝動也有有點天真,他從小聰明,兩年以來也算小有成就,辭職的那天,他還在發了朋友圈,感嘆「門裡門外兩個世界,裡面悶頭拉磨的前同事們,再見了!」
隨後他給自己定了一張機票,去南方沒有目標地閒逛起來,蹬著拖鞋曬著太陽,愜意非常。
一個月後,他回來了。
看著銀行卡裡只出不進的流水,從床上醒來看著小區樓下空空的停車位,慢慢有點心情低落了。似乎,這個繁忙的城市和他一點關係都沒有。
於是,打起精神,他開始精心策劃簡歷,還跟自己約法三章:離家10公裡以上的不投,單休的不投,長期出差的不投,沒有油補餐補的不投……
開始的時候一切都充滿了希望,可一周過去了,沒有回音…兩周過去了,回復的寥寥無幾……三周過去了……
阿步開始有點妥協了,降低了自己的要求,也陸續等來了幾個面試邀約。
記得兩個月前,他還覺得「公司配不上自己,天將降大任於我,現在的工作就是我的絆腳石,必先除之。」但一下子好像回到剛走出校園的時候,像個光溜溜的土豆,被挑來挑去,這個說形狀不好看不值啥錢、那個說個頭有點小還需磨鍊。
第三個月的時候,阿步胖了,虛胖。
一來,雖然有朋友邀請他一起創業,但阿步還是不敢;二來,工作依舊沒有落實,這也著實打擊了他的自信心。
後面的事情就回到了標題:
你離職的公司經理突然找你,說讓你回去上班,你們回嗎?
阿步最後回去了。
不是因為公司少了他就幹不下去了,只是一個巧合,公司缺人手,於是經理給他發了消息,問能不能做個兼職帶個班?
其實,阿步因為走的「太瀟灑」,所以根本就沒有走正式的離職手續。事後,大家睜一隻眼閉一隻眼,直說「休假了」,前一個月月薪減半。
最近一次聯繫的時候,說去阿步,問他情況還好嗎?他說這次「重吃回頭草」,讓他看清楚了幾件事:
人八成都會看高自己,其實很可能,你並沒有自己想像的那麼厲害,那麼不可或缺;如果有時間,多充實自己,別在走投無路的時候一點砝碼都沒有;如果想裸辭,先看看手裡的錢,沒有錢的底氣都是虛的。
阿步的事情給我觸動還是挺大的。特別是當時他說「感覺回到了剛進社會的時候」。
其實,應屆畢業生找工作,雖然被挑選,但卻沒有這種「悽涼」感。反正一切都剛剛開始,哪個起點都是新的,只有已經在社會中摸爬滾打的人,才有之前的「對比」,正所謂「沒有對比就沒有傷害」。
在面對「前公司問你要不要回去」時,很多人的第一反應應該都是:
好馬不吃回頭草。
畢竟,如果真需要我,那你們早幹嘛去了?
發現我的代碼沒注釋,接得下來的人工資要求可能比我高得多的時候回來找我了?門都沒有!
離職的原因,用馬雲的話說,「錢沒給到位,人不開心了。」
算一算這幾年自己看到的,大概還可以擴充一下:
沒有成長;錢沒到位;錢到位了,但把人當狗使喚;規劃一片燦爛,當下意亂亂麻。(俗稱畫大餅型)
「有沒有成長」最好放在第一位。
吃苦不是不可以,但如果你的工作總是很忙,但忙的內容都一樣,不僅看不見給自己增值的空間,也看不見留給你休息的時間,那就是在害你。
特別是年輕人。
一年不成長,你還能用現在的水平維持一下;兩年、三年都沒有進步,市場很快就會拋棄你的。既沒有賺到足夠的錢,又提前透支了身體,還耽誤了自己體驗生活,最後被「一笑而過」,這難道不是細思極恐嗎?
有人說,要不要回前公司,這和「要不要與前任複合」是一個道理,都要考慮三個問題:
第一,誰主動?第二,分開的原因是什麼?已經解決了嗎?第三,重新開始的話,待遇和福利如何?
一般來說,誰主動誰就有更有說話的分量,這會影響你以後的人際關係。
當然,主動和被動不能只看「誰提出」,而是看「誰挽留」。類似阿步這種情況,雖然是阿步提出辭職的,但當時並沒有被挽留,也就失去了事後談條件的話語權。
至於離開的原因有沒有解決,這與你「回頭」之後能待多久有關。
因為矛盾爆發過一次,就會爆發第二次,除非徹底解決,否則始終是個隱患。這一點也可以看出公司邀請你回去的「誠意」。
我問過一個離婚的閨蜜,為什麼前夫還在追她,但她一點都沒有回心轉意的意思。她說:
我和她媽媽價值觀不合,見面就吵架,而他只會當和事佬,遇事就和稀泥,現在說的再好聽,下次遇到事了還不是一樣?
這事我倒是挺認同的。
《知否》中有一句臺詞:
與人相守最終依靠的還是那最低處,看看最低處的那兒能不能忍得下去,最低處就是品性的最低處。
就好像,一個人值不值得成為朋友,不是看他平時好的時候能有多好,而是看他在與別人發生矛盾時到底能有多壞。
至於回去後的福利待遇,就應了一句老話:人不能做賠本的買賣。
職場本身就是利益交換法治,抓住議價的時機,千萬別錯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