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山裡的女孩兒,不應該只有嫁人一條路。我要改變她們的命運。」
說出這句話的人,是全國第一所免費女子高中,華坪女子高中的創辦人兼校長——張桂梅。
如今,12年過去了,現年已經63歲的張桂梅,將總共1804位女孩,從大山送進了大學。
從2011年起,華坪女高連續9年高考綜合上線率100%,一本上線率從首屆的4.26%上升到2019年的40.67%,排名麗江市第一。
2019年,華坪女高118名畢業生一本上線率達到40.67%,本科上線率82.37%,排名麗江市第一。
2020年,華坪女高159人參加高考,150人考上本科,600分以上的有17人,一本線以上為17人,理科最高651分,文科最高619分。
這代表著什麼?
代表有1804名女孩,她們可以走出大山,見識外面的世界了;
代表有1804名女孩,她們不用在十多歲的年紀就嫁人,而是有機會過自己的人生了;
代表華坪縣這座大山裡,終於有真正接近城市的機會了......
而這一切,源自現年已經63歲的張桂梅。
一個在大山裡和教育不公死磕了12年的女子高中校長。
01 那些突然消失的女孩兒
1996年,張桂梅的丈夫因胃癌去世。張桂梅選擇離開傷心地,申請從大理調出,來到了到麗江華坪縣民族中學任教。
在這裡,有的家長帶著一大包角票交學費;有的孩子只吃飯,不捨得吃菜。
然而,讓她感到最奇怪的是,學校裡經常有女學生突然「消失」。
了解後她才知道,這些女學生是回家嫁人了。
回家嫁人,然後...就沒有然後了。
屬於她們自己的人生就停在了十幾歲,往後這一輩子,她們是男人的妻子,是老人的兒媳,是孩子的母親,唯獨不是她們自己了。
張桂梅看在眼裡,疼在了心裡。
於是她開始用自己的積蓄、工資,拼命地往回找孩子。
「不用你出一分錢,孩子的學費我來出,我一定要領走。」
這是張桂梅給大山裡的家長撂下的「狠話」,也是她對大山裡的姑娘們的第一份承諾。
後來,張桂梅越來越「瘋狂」。
2001年,張桂梅受捐助人任命,成為了福利院院長;
2002年,開始利用每年的寒暑假,她帶著優秀教師的證明,背著孤兒院最小的孩子四處奔走,挨家挨戶地問:
「我想辦一所免費的女子高中,你能不能支持我一點?五塊十塊兩塊都行!」
然而,從2002年到2007年,張桂梅只籌到了一萬元,還無數次被當成乞丐、騙子。
直到後來,她穿著一條破了洞的褲子去北京參加會議,吸引了一名記者的注意。
最終在這一名記者的報導下,她的事跡被人熟知,才籌到了辦學的第一筆款項。
2008年8月,華坪女子高級中學建成,9月正式開學,16名職工,100名學生。
02 「我們可以放心死了」
從學校創辦第一年起,每年到了放假的時候,張桂梅就跑到大山裡做家訪。
第一年做家訪時,一位學生的爺爺奶奶一邊抓著張桂梅的手,一邊抹著淚說:
「孫女讀高中了,我們可以放心死了。」
這句話再度激起了張桂梅,原本她是想讓女孩子們有書可讀,但聽到這句話後,她做了一個新的決定。
回到學校後,張桂梅像是下軍令般告訴老師們
「要把這幫女娃娃教出來最少二本。」
就這一句話,半年內有9位請辭,17位教師只剩下8位。
但也就是這8位教師,帶著華坪女高第一屆畢業生參加2011年高考,本科上線69人,綜合上線率達100%。
100%的上線率,背後是全校師生200%的汗水和毅力。
全體師生5點起床,夜裡12點後休息。每位學生必須3分鐘內從教室趕到飯堂,吃飯不能超過10分鐘。
男老師結婚,儀式辦完了馬上回來上課;女老師做腫瘤手術,下了手術臺就回到教室。
而作為校長的張桂梅,因為操勞過度患上了肺氣腫、肺纖維化、小腦萎縮等10餘種疾病。
旁人問及,這股狠勁是哪裡來的。
「我救了一代人,只要她們過得比我好,就足夠了」
這是張桂梅的答案。
1804名女孩兒上了本科線,這是大山給張桂梅的回應。
03 世界沒有想像中糟糕
前兩天,知乎上突然出現了一個這樣的問題:我們為什麼要格外尊敬醫生、教師這樣的職業呢?
職業沒有貴賤之分,但醫生和教師,不僅僅是一份職業。
張桂梅和華坪女子高中的教師們,把人生留在了大山裡,換取女孩兒們走出大山的機會。
而醫生們,甚至是把命留在了病房裡。
記得疫情剛爆發時,一個20來歲的醫生,自願去湖北救援,別人問他為什麼,他說:
「人這一輩子,總要做點什麼。」
人啊,為了自己的利益去拼命,這是狠;為了別人的利益去拼命,這是勇。
有這樣一群為了別人的利益去拼命的人在,這個世界便值得我們為之奮鬥。
世界沒有想像中美好,但也沒有想像中糟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