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總以為是孩子離不開媽媽,其實是媽媽離不開孩子
近日,一位年過六旬的阿姨看到我的一篇文章《父母與孩子的緣分,是一場漸行漸遠的目送》觸動了她。
她說:「我幾乎是哭著看完這篇文章的,年齡越大感覺越孤單,想要給孩子的越多,他們奢望的越多,可是我就這麼大本事,怎麼辦!」
聽完這句話,我哭了!
安慰著她:「往後餘生,學會愛自己吧!做自己喜歡的事,至於孩子,各憑各的良心,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如果你無條件地滿足孩子,看似是愛孩子,但其實是在害孩子。你能陪她走多遠的路?如果有一天你走了,誰支撐他的'夢想',誰慣著他?」
阿姨聽完終後悔:「原來,是我自己讓自己痛苦了這麼多年!
小時候,什麼也沒捨得讓他幹,現在也懶,不想出去工作,卻也沒有太高的學歷,如果我走了,眼睛都閉不上啊,我擔心他」!
瞬間,我感覺自己的話阿姨好像聽進去了,又好像沒聽進去,或許,每個人在親情面前都是感性的吧!
做為旁觀者,或許我們會說的很輕鬆,但他們並不是我的親人,我又怎麼會在乎他們呢?
但值得大多數媽媽思考的一個問題:「你能陪孩子走多遠?」
有多少父母傾其所有,仍怪自己「沒本事」卻還得不到孩子的感恩?
真正的為孩子好,除了給他提供優越的物質條件,更多的是教會他生存的技能,讓他像一個浦公英一們,飛到哪裡,哪裡就是家。
聽完阿姨的故事,突然想起了自己的媽媽!
傾其所有,幫兒子買了房子,買了車還開了店,但弟弟婚後卻更加肆無忌憚地問家裡要錢了,甚至被媳婦慫恿著問家裡要錢,問姐姐要錢。
在他們眼裡,家裡最小的就應該是被保護的。
可他們從來都不想想,房子、車子這些東西,對於普通人家,真的是一輩子的積蓄,尚且拙荊見肘,哪裡還有多餘的錢去支持他們的理想呢?
特別是那些重男輕女的媽媽。在他們看來,把所有的好東西都留給兒子,是一種守家的表面,因為在他們看來,女兒都是要嫁出去的,都是人家的人,只有兒子永遠是自己的。
多麼荒唐的想法,但縱觀整個社會,有多少媽媽是這種想法?
很多,很多!
這其實是女性思維的一種短板,更是教育的缺失,傳統思想根深蒂固。
試問:自己也是一個女性,為什麼就那麼嫌棄女兒呢?
今夏超爆火的30+女性話題電視劇《親愛的自己》中,張芝芝的婆婆就是重男輕女的老人,她用土方子草藥(生兒子的偏方)讓兒媳婦喝下,希望自己能有個孫子。
面對巨大的經濟壓力,兒子和兒媳並不想生孩子,但她卻對孫女不待見,甚至會退掉張芝芝給女兒報的早教班,稱:「女孩子,花那麼多錢幹什麼,浪費錢嘛」。
其實,現實社會中無數女人都是這個思維,也正是這個思維讓無數兄弟姐妹,因為父母的不公平對待產生隔閡,成為童年內心深處最大的陰影,而這「怨恨」將會伴隨孩子的一生。
而自己細心呵護的兒子,不但沒有在自己的保護傘下變得更強大,反而成了寄生蟲,沒有自實其力的能力。
而這一切,都是母親的溺愛直接造成的結果。
我們並不是能說媽媽的愛太多不對,只能說要把握好度,這也是為什麼這個社會越來越多的孩子不知感恩,覺得父母所有的付出都是理所應當。
他們在最好的年齡,用著父母的錢揮霍著自己的青春,一旦上了年紀後才發現,原來這些年,除了大手大腳的花錢,自己竟一無是處。
是什麼讓媽媽們在失去自我的路上越走越遠?
為母則剛,自從女人的角色從媽媽開始演變的時候,她們就異常強大,再也沒有年輕時的弱不經風。
或許是從孩子上幼兒園開始吧,她們開始牽腸掛肚,害怕孩子在學校被欺負,受委屈。
每次在送完孩子後,都會躲在角落裡默默地看著他們哭。
其實,從那個時候開始,並不是孩子離不開媽媽,而是媽媽離不開孩子了。
她們甚至所孩子當成了生命中的一部分,久久不敢開始追尋自己的夢想。
想著上小學就好了,上完小學還有中學、高中、大學,突然發現,有了孩子,母親這一輩子就註定不再只為自己而活 了。
有多少女人,在有了母親這個頭銜後,在逐漸地失去自我?
作家笛安說過:「一個女人,隨著時間推移,總有一天所有的人都會要求你去做妻子、做媽媽。可你不能忘了提醒自己,你還有自己的才華和人生。」
能夠活出自己的人總能夠平衡情感與理智的關係,清楚地知道自己需要什麼,不會因別人而丟失內心真實的需求。
End!
作者:零點心聲
今日話題:謹以此文獻給那些不懂感恩的孩子,和溺愛無度的父母們!別讓愛成為傷害。
作為女性,無論任何時候,處於任何角色,都不要丟掉自己最初的夢想。
歡迎評論區留言討論,說說你身邊那些溺愛是害的故事!如果你覺得這篇文章能啟發更多人,歡迎分享到社交平臺,讓更多的人良知發現,也讓更多的媽媽們解放思想。
關注我,讓你的心靈更加美!
在你最孤獨的時候,聆聽你的每一次傾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