晉朝開國皇帝,他採取一系列經濟措施以發展生產, 並頒行戶調式(包括佔田制、戶調製和品官佔田蔭客制)。太康年間,西晉出現一片繁榮景象,史稱"太康之治"。但滅吳後,司馬炎逐漸怠惰政事,奢侈腐化。太熙元年(290年)病逝,諡號武皇帝,廟號世祖,史稱晉武帝。葬峻陽陵 。
西晉王朝第二位皇帝,頭腦有問題,八王之亂發生後,由諸王輾轉挾持,淪為傀儡,受盡凌辱。光熙元年(306年),被東海王司馬越迎回洛陽。光熙元年(307年1月8日),去世,時年四十八,諡號孝惠皇帝,葬於太陽陵。
西晉第三位皇帝,在位期間,五胡亂華開始萌動,皇室權力鬥爭日漸嚴重。永嘉五年(311年),密詔苟晞討伐司馬越,導致東海王司馬越病逝,太尉王衍為石勒敗於寧平城。漢昭武帝劉聰趁勢攻破洛陽,製造永嘉之亂,俘虜晉懷帝,以為儀同三司,封會稽郡公。建興元年(313年3月14日),為劉聰所毒殺,時年三十歲。
西晉最後一位皇帝,建興四年(316年)八月,劉曜發兵攻打長安,並且切斷長安的糧運;晉愍帝在食斷糧絕的情況下於十一月十一日(12月11日)投降漢趙。之後晉愍帝被送往平陽,封為懷平侯,並且承受身為狩獵隊伍的前導以及宴會洗杯子的雜役的屈辱。建興五年十二月二十日(318年2月7日),被劉聰殺害,終年十八歲,葬處不明。
東晉開國皇帝,建興五年(317年),在晉朝宗室與南北大族擁戴下,即位為晉王,年號建武。太興元年(318年),正式即位,史稱晉元帝,開啟了"王與馬共天下"的局面。
東晉王朝第二位皇帝,性情孝順,文韜武略,聰明有機斷。永昌元年(322年),正式即位。在位期間,憑藉弱勢之中央,成功制衡權臣世家,推動南方社會安定發展。太寧二年(324年),平定王敦叛亂,停止追究王敦黨羽,全力重用丞相王導,保持與江東士族和諧關係,成功做好"王敦之亂"善後工作,穩定東晉王朝的局勢,對安定國家大局和皇室權威影響深遠。
東晉第三位皇帝,司馬衍在位期間,任用外戚庾亮執政,試圖排斥王導勢力,振作東晉王室。但庾亮疑忌大臣,任意殺逐重要官員,引起統治集團內部衝突。鹹和二年(327年),歷陽鎮將蘇峻、壽春鎮將祖約以殺庾亮為名,起兵叛亂,攻入建康。後被陶侃、溫嶠起兵平定,王導再次出山執政,東晉王朝又一次轉危為安。
東晉第四位皇帝,司馬嶽也是一位書法家,其代表作品《陸女帖》,被收錄進宋代的《淳化閣帖》。
東晉第五位皇帝,昇平五年(361年)五月丁巳日,司馬聃病在顯陽殿去世,時年十九歲。司馬聃死後,諡號穆皇帝,廟號孝宗,安葬於永平陵 (今江蘇江寧西北幕府山南)。
東晉的第六位皇帝,司馬丕在位時期,軍閥鬥爭激烈,桓溫當國,幾次北伐,國家戰亂不斷,東晉已走向衰敗,慕容部猖獗和東晉發生多次戰爭均以東晉敗退而終。
東晉第七位皇帝,也是東晉唯一一位在位期間被廢黜的皇帝。在位六年,太和六年(371年)十一月為桓溫所廢。被廢後降為東海王。
東晉第八位皇帝,司馬昱善於清談,史稱"清虛寡慾,尤善玄言",可謂名副其實的清談皇帝,在他提倡下,東晉中期前玄學呈現豐饒的發展。有文集五卷,今已佚。《淳化閣帖》收錄有其書法作品《慶賜帖》。
東晉第九任皇帝,耽於享樂,沉湎酒色,又與司馬道子爭權,形成"主相相持"的局面,造成朝政日趨昏暗。後因司馬曜與寵姬張貴人酒後戲言,導致張貴人一怒之下叫來心腹宮人將熟睡中的司馬曜用被子捂死,對外宣稱其在睡夢中魘崩。司馬曜駕崩時年僅三十五歲。死後廟號烈宗,諡號孝武皇帝,葬於隆平陵。
東晉的第十位皇帝,司馬德宗即位後,內亂頻發,國勢日衰,419年駕崩。時年37歲。
東晉最後一位皇帝,被桓玄所廢,元熙二年(420年)六月,司馬德文禪位於劉裕,東晉自此滅亡。司馬德文被廢為零陵王,同年九月,劉裕派人以棉被悶死司馬德文,時年36歲,死後葬於衝平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