鸚鵡介紹之:黃頸亞馬遜
又名:黃頸亞馬遜鸚哥或黃領帽亞馬遜鸚鵡,
學名:Amazona auropalliata
分布:分布於中美洲各國,包括墨西哥、瓜地馬拉、薩爾瓦多、宏都拉斯、尼加拉瓜等地。由墨西哥南部至哥斯大黎加北部的太平洋海岸。
壽命:50年
體長:38CM,體重480-680克。
介紹:黃頸亞馬遜出了名的說話高手,其說話能力在鸚鵡界中堪稱最有學人語能力的鸚鵡之一,合法進口的黃頸亞馬遜成鳥與幼鳥的價位均不低,若當寵物鳥,公鳥性成熟可能會對飼主有攻擊性與侵略性(尤其在5-12歲時),此時妥善的照顧與了解他們的習性有助於改善此情形,
食物:水果、漿果、種子、堅果、花朵以及植物嫩芽等,會定時前往河岸附近蘊含豐富礦物泥土的地區進食泥土。這是因為它們的食物有很多是未成熟的種子或水果,其中含有毒素,進食泥土不但可以補充礦物質,更可以幫助消化並且排出這些身體中的毒素。
概述:黃頸亞馬遜共分三種,差異主要在頭、頸黃羽的多寡 、嘴部顏色與體型大小差異,有兩種比較特殊稀有的亞種 - 羅坦黃頸亞馬遜(Amazona o. caribae ),羅坦的嘴是臘色帶點灰,腳部也較灰黑,以及近年來新確認的品種 - Amazona o. hondurensis ,白嘴宏都拉斯亞馬遜,嘴部與雙黃頭亞馬遜一樣蠟白/肉色,腳部顏色也較淡,國際市場上的價位明顯較高,且數量稀少, 尤其是上述後者,其他兩種亞種分別是宏都拉斯黃頸亞馬遜( Amazona o. parvipes)與原生的黃頸亞馬遜( Amazona o. auropalliata )。
外表差異不大,棲息於海拔600-700m的乾燥或半乾燥的林地、灌木叢、熱帶稀樹草原內,通常成對或一小群活動,偶爾會一大群聚集,但由於近年野外數量不斷地下降,大群聚集的情形已不多見,築巢在高聳樹木的洞穴內,約在2、3月時進入繁殖季,一窩約產2-3顆卵;幼鳥時期頸間通常沒有黃色羽毛,在1-2歲時頸後黃色的羽毛會逐漸長出,5歲時會頸部黃羽會完全長成,然而並非每一隻都有明顯的黃羽 。
飼養:飼養牠們需有耐心,有些黃頸亞馬遜會因為對主人的忌妒心及佔有欲而變的性情不穩定而有攻擊性;飼養成對種鳥上,許多人工繁殖成鳥相當活潑外向不怕人,適應環境、天候、食物與飼主的速度快,一旦適應新環境即相當強健,飼養上宜提供均衡食物,常態地提通混合種子、堅果、蔬果、穀物飼料等等,黃頸亞馬遜會變的相當健康與美麗;由於牠們相當受歡迎野生鳥交易未成間斷,加上人類對棲息地愚蠢的長期破壞。
繁殖:野外的黃頸亞馬遜築巢在高聳樹木的洞穴內,約在2、3月時進入繁殖季,一窩約產2-3顆卵;幼鳥時期頸間通常沒有黃色羽毛,在1-2歲時頸後黃色的羽毛會逐漸長出,5歲時會頸部黃羽會完全長成,然而並非每一隻都有明顯的黃羽
與其他常見的黃頭系亞馬遜鸚鵡相較之下,黃頸亞馬遜的繁殖難度是比較高的,繁殖期間對飼主有攻擊性,若人接近時,公鳥會豎起頸部的羽毛,對靠近的人作攻擊狀,通常會在巢箱旁監護守衛,尤其是母鳥在孵蛋時;內陸繁殖黃頸亞馬遜成功案例並不多,主要是近年來才有進口較多的人工繁殖成鳥,若要繁殖,購買人工繁殖的種鳥是最佳選擇,一窩約有2-3 顆蛋,孵化期約需28-30天,2個月後羽毛長成。
想了解鸚鵡
獲得更多鸚鵡資訊
請關注本公眾號:ay89341907
您的訂閱就是小編更新的動力
投稿郵箱:sgrexian@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