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山僑鄉文化
今天我們來到了廣東江門市臺山的一個叫做瑞芬的小村莊,
臺山這邊最早的華僑移民村,來感受一下這裡的僑鄉文化,
聽這裡年長一些的村裡人跟我講述:
早在晚清年間,美國舊金山修大鐵路的時候。
當時就需要大批的勞工,他們就來到廣東江門臺山這裡來招勞工。
第一批的勞工出去那個時候叫『賣豬仔』。
為什麼叫賣豬仔呢?
因為那個時候要籤署類似賣身契的一個合同。
契約工,即訂約賣身5年或10年。
還有一種叫做賒單工,就是出國船費由招工者先墊付,
欠帳者在國外須受僱主控制,直至還清債款及利息。
19世紀50年代,廣東許多口岸設有「豬仔」館,華工出國前集中於館內,
喪失自由,備受虐待,常有被折磨至死或自殺者。
出國在海上需要5個月航程,華工被囚禁於船艙,
生活條件極端惡劣,死亡率高達30~50%。
故此種船有「海上地獄」之稱。
當時一個人的價錢還不如賣個豬仔值錢,
所以當時人們把這種勞工合同稱之為賣豬仔。
這邊的人,去美國打工修鐵路,是最早的華僑。
這些勞工出國後。命運也是很悽慘!
熬過來的活下來的賺到了錢。
就想辦法把錢寄回家。
當時跨國匯款還沒有現在這麼方便。
只能通信件,那個時候的臺山人就想到了使用『僑批』這種方法給家裡寄錢。
僑批就是先給家裡寄一封信,信件裡寫好錢數的金額。
然後信件被撕成兩半。
有回國的工友,帶上錢帶上僑批,
找到地址,僑批和寄到家鄉的信件對上了。就把錢交到人家的手中。
那些在外面活下來的賺到了錢的,都要回到祖國回到家鄉。
回來要蓋房子娶老婆生孩子,
是那種眷戀鄉土情感,外面拼命的打工,
他最大的願望就是希望自己的子女,能夠接受到很好的教育。
因為早期出國的勞工看到了外面的世界。
深知要有學問有知識的人才有機會過上好的生活。
所以那些華僑都很重視自己子女的教育。
很多華僑寄錢回來給家鄉建學校,在外面花錢請老師過來。
給自己家鄉的孩子們創造一個很好的教育環境。
這是我們拍到的當年早起華僑給家鄉出資修建的學校。
那個時候的小孩子都知道海外有個金山伯會寄錢回家。
為什麼叫金山伯呢?
因為當時很多小孩子還沒有出生的時候。
他們的長輩就出去做勞工了。
只能在大人的嘴裡聽到自己家在美國舊金山有個伯伯。
那個時候這裡的主要收入就是等著海外的金山伯寄錢回來。
所以在廣東江門一帶,有把自己家在海外打工的親人統稱為『金山伯』的說法。
這裡最有特點的就是當地的建築了。
你看看是不是有一點中西合併的味道?
是的,
這裡的華僑回國後。
在家鄉蓋房子的時候也受到了一些海外建築元素的影響。
有些人是請了外國人來設計。
還有些人覺得在國外看到的某個建築很好看自己也喜歡。
就寄一張這個建築的照片或者明信片回家。
希望自己蓋的房子是自己喜歡的樣子。
在建房子的時候,還保留了很多中國傳統的風格。
所以這裡的建築很獨特也很有意思。
既有中國傳統建築元素,又有西方建築的特點。
不多說了,多上點這些建築的圖片給大家看吧。
你們看到這些照片是不是覺得有點眼熟呢?
大叔來到這裡拍這些照片的時候也覺得在哪看過。
後來當地的村民告訴我。
姜文的一部電影《讓子彈飛》就是在這裡拍攝的。
現在我們的生活水平提高了許多。
人們可以到處旅遊了。
來到這裡,聽了晚清時期,我們國力薄弱的時候這裡發生過的的故事。
那時候的百姓為了生活的艱辛和不易。
小鄉村的石板路上,
在古老的建築裡。
還是留下點點心酸的記憶。#頭條旅行季#@頭條旅遊
請關注:背包大叔 看我的更多旅行日記
背包大叔往期遊記:閨房裡的小姐
背包大叔往期視頻:05:28 旅行遇見懷舊情節逛老建築聽到上海灘杜月笙孟小冬的愛情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