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展恩華
我知道您是平陰人,您很愛自己的家鄉。然而,關於平陰您是否知道:她有多少故事、多少迷團?
平陰是個多元概念
在中國歷史上,叫平陰的地方非獨吾邑,另外還有兩個平陰。一個是周之平陰。這個平陰在今河南省孟津縣西北,屬於周王朝的直屬地。秦設平陰縣,漢朝因之,三國魏改河陰縣(現在的廣武縣)。另一個平陰是汾之平陰。這個平陰在今山西省陽高縣東南。
而在文獻中,頻繁出現的是齊之平陰,僅《左傳》一書就出現過7次。我們稱之為齊之平陰。齊之平陰,即我們平陰縣的前身平陰城,其故址在長清區孝裡鎮廣裡附近。
周朝開始,三個平陰並存。周之平陰,到三國時就沒了。而山西之平陰則極少被提起,屬曇花一現之地名,即便收錄廣博的大型工具書舊版的《辭海》、《辭源》皆未收入。
齊之平陰歷史地位最高、延用名時光最長,成為齊魯名邑,千年古縣。
平陰是一個動態概念
先有平陰城,後有平陰縣。《太平寰宇記》和《讀史方輿紀要》都是著名的地理書,兩書都認為平陰縣名來自於古平陰城。
那麼,平陰城在什麼地方呢?
《左傳》:「晉伐齊,齊侯御諸平陰,塹防門而守之廣裡」,杜(預)註:「平陰在盧縣東北,其城南有防門,於門外作塹,橫行廣一裡」。
《中國古今地名大辭典》:「平陰城,在山東平陰縣東北。《左傳》襄公十八年,晉侯伐齊。齊侯御諸平陰。《後漢書·郡國志》濟北國盧有平陰城。」
《水經注》載:「平陰,齊地也。在濟北盧縣故城西南十裡,平陰城南有長城,東至海,西至濟,河道所由,名防門,去平陰三裡,齊侯塹防門,即此也」。
《讀史方輿紀要》載:「齊魯長城,西起平陰,經泰山北崗,東至琅玡臺入海」。
清《肥城縣誌·古蹟志》:「春秋傳齊遇晉師於平陰。杜預注在濟北盧縣東北,以道裡考之,當在今廣裡北。《後漢書》:『濟北國盧有平陰城,漢晉時其址猶存也』。」此時,孝裡鎮一帶均屬肥城縣管轄。
根據以上記載,可以判斷,古平陰城址應該在今長清區孝裡鎮廣裡村附近。
">
後來設縣,沿用平陰城的名字,故稱平陰縣。但是平陰城不等於平陰縣。即便是平陰縣也是一個動態概念,歷史上數度變更。史載:平陰在漢為盧,闊大異常。北境入長清界者,東境達泰岱,西抵齊之疆,南接東平州。魏晉後淪於石趙。魏、隋、唐而下,遞降遞削。迨元末割東壁四鄉,置肥城縣,而本境遂蹙然。後,又多次變更,至到1947年,初步定型為今日之平陰縣。到了1997年,平陰縣舊縣鄉又劃歸東平縣。
平陰的別名叫「鑄鄉」
現在,很少有人知道平陰還有個雅號叫「鑄鄉」。
《平陰縣誌》載:「古鑄鄉,武王封堯後於此。」志之說,依於何種典籍已不可考。但是,大學問家、兗州府志的主編、明代東閣大學士、禮部尚書于慎行,對鑄鄉之說亦是認同。
他有一首詩,叫《陶山懷古》。詩云:
越相何年隱,齊山舊有名。
地連肥子國,路出鑄鄉城。
洞杳秋雲白,巖深古木平。
臨池懷往跡,頗識種魚情。
「地連肥子國,路出鑄鄉城——說陶山在平陰(鑄鄉)和肥子國(肥城)之間。無論真假於否,古平陰是堯之後裔的封地,也是一件增光添色的事。
除了「鑄鄉」,平陰還有個別名叫「榆山」。史載:隋開皇十四年,於今縣西北二十八裡置榆山縣;大業二年,移於今理,改名平陰縣,屬濟州,取界內平陰縣城以為名。
平陰與古譚子國
史載:平陰古譚之地。古譚國的地域,大體就是今天的濟南市。國都在章丘龍山鎮城子崖。
齊桓公二年(前684年),齊桓公對譚國用兵,消滅了譚國。有關這次戰事,魯莊公十年《春秋》經、傳分別記載:
冬十月,齊師滅譚,譚子奔莒。
齊侯之出也,過譚,譚不禮焉。及其入也,諸侯皆賀,譚又不至。冬齊師滅譚,譚無禮也,譚子奔莒,同盟故也。
當年,公子小白流亡時路經譚國,譚國沒有禮待他。小白回國做了國君,譚國又沒有表示祝賀。因此,出兵滅了譚國。滅譚國,是齊桓公為了懲罰譚子的無禮。
其實,這只是藉口而矣。齊桓公興師滅譚,目的是為了掃清西進中原的通道,為稱霸諸侯奠定基礎。
齊桓公運用武力將譚國變為完全的附庸,徹底掃清了齊國西出中原爭霸天下的基礎。為了加強對濟左走廊的開發經營和統治,齊桓公將他的四位重臣分封在濟南一帶。寧戚封邑在章丘,鮑叔封邑在歷城,高徯分封在盧邑(長清),管仲封邑在谷邑(平陰)。
平陰是一部厚重的古書,有數不清的故事可講,也有數不清的迷團要解。正是有了這些故事和迷團,才使平陰這個千年古縣充滿無窮無盡的魅力。
(感謝於瑞東先生提供資料)(照片源自網絡)
(本文作者三口之家,右為展恩華先生)
作者簡介:展恩華,山東省作家協會會員。先後出版散文集《精神家園的守望》、《草廬漫話》、《生命的聖宴》;詩集《平陰吟贊》;長篇報告文學《大地為鑑》《羌山見證》《鑄夢》;報告文學集《叩問大地》;長篇小說《梅莊舊事》等多部著作。長篇小說《梅莊舊事》榮獲濟南市第八屆「文藝精品工程」獎和山東省第九屆「文藝精品工程」獎。長篇報告文學《大地為鑑》(合著)山東省第九屆「文藝精品工程」獎。
【壹點號 山東創作中心】
本文內容由壹點號作者發布,不代表齊魯壹點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