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與科學之間湧動著基因和算法:人文主義是種宗教嗎?

2020-12-05 人類那點事兒

要從人類的知識體系說起。

18世紀,兩個法國人狄德羅和達朗貝爾要編百科全書,受弗朗西斯·培根《學習的進步》的啟發,他們把人類知識體系分成三類:記憶(歷史)、原因(哲學)和想像力(詩歌)

這三類知識「井水不犯河水」,各自和平地存在著。

2003年,詹姆斯麥迪遜大學教授Gregg Henriques研究了這麼一張新的知識樹圖(ToK,Tree of Knowledge)。

這張圖看點至少有兩個:

一是說明了學科之間的決定關係——「文化是意識決定的,意識是生命決定的,生命是物質決定的」;二是提示出現在已經到了各種分類知識間貫穿融合的時代,以及學科邊界的「看門理論」。

知識間的貫穿融合,到底意味著什麼呢?

科學反噬人文

要理解人類知識體系正在發生什麼變化,我們用下面這張坐標圖來表達會更加清楚。

自古以來的知識體系都有兩個重要的牽引和約束,無論什麼知識——被證明不對(或者沒有用)就沒人信,被證明不好(或者不適宜)就沒人要

文藝復興以前的知識生產是有限的。因為社會倫理被宗教宗法禁錮不得解放,科學被經驗教條禁錮不得其法,這點上東西方概莫能外。

文藝復興之所以偉大,一是用自由和平等喚醒了人,把對「自然和人」的解釋權歸於當下的人;二是找到了方法,用實證邏輯形成科學規範。於是兩條坐標軸的標準都重來了。

除了語言、邏輯、數學等通用的認知工具,文藝復興以來,人類迅速增長的知識,幾乎全是自然科學、社會科學和人文學科

自然科學毫無疑問是硬科學。人文學科(文學、藝術、哲學、歷史等)之所以不被稱為「科學」,是因為它的價值和審美主觀性很強,以至於無法實證檢驗。社會科學既受自然科學所影響,也要服從於人文學科的善惡美醜價值觀,因此往往也能免於實證檢驗。

但是,自然科學發展了,社會科學和人文學科都要被檢驗了。

如果人文主義出了問題,那麼說人類社會將陷入「天下大亂」絕對不是危言聳聽。而今天正在發生的事情,就是自然科學正在檢驗社會科學和人文學科。

現代科學的起源仰仗於人文主義的啟蒙,得到了思想的解放。而今天卻是另一番情景,現代科學反噬人文主義。

確實,越來越多的自然科學研究讓大家以為,人既不平等也不自由,人是被決定了的,人文主義只能是一種宗教般的信仰,而不是科學

決定論者眼中的人類

尤瓦爾·赫拉利的三部《簡史》,展開了一幅人類的大歷史和未來的冰冷畫卷,人類從冰冷中來,並正在快速滑向永久的冰冷。

三部《簡史》之所以被熱捧成為超級暢銷書,就是因為把機械決定論渲染到令人髮指的程度。

這也難怪,他畢業的牛津大學就是盛產機械決定論的地方,漢密爾頓、道金斯是基因決定論者,戴維·多伊奇是宇宙決定論者,而未來研究院的波斯特洛姆則是意識決定論者。但完整推出算法決定論的卻是加拿大認知科學家澤農·派利夏恩(1937-),他認為從物理世界、生命過程,直到人類心智認知,都是可計算的,甚至整個宇宙都完全是由算法支配的。

基因決定論將摧毀人人平等的生物學基礎。理察·道金斯的《自私的基因》把基因決定論推向了一個高潮:

「人類除了是暫時倖存於世的機器之外,什麼也不是,像汽車那樣,是為他人的利益而前進的......大千世界真正的統治者是構成我們基因的DNA,這些基因倖存了幾百萬年,是人體內唯一的永恆的部分,他們成功的秘密是『冷酷自私』」。

基因決定論最大的惡果是打破了人類個體平等和群體平等,為天然人際歧視找到了最堅實的物質基礎。如果人是基因絕對決定的,那麼基因將成為天然人際歧視最堅實的物質基礎,生而平等將不再是人類社會的人文內涵基礎,「生而有罪、各有其罪將成為社會對每個新生兒進行「生前預審判」的主題。

迫於情勢緊急,聯合國大會在1998年批准了《世界人類基因組與人權宣言》,承認對人類基因組的研究及其應用為改善個人及全人類的健康狀況開闢了廣闊的前景,但強調指出,它們同時應充分尊重人的尊嚴、自由和權利,並禁止基於遺傳特點的一切形式的歧視

但是,如果這些歧視是科學的呢,人文主義與宗教還有何差別?

意識決定論則另闢蹊徑,瞄準人的意識活動,認為隨著認知神經科學的發展,人的意識本質終將等同於思考的機器,從而否定了人的自由意志,「人不過是算法的組合」,不如更為永恆、快速、可靠的「矽基生命」。

如果人的意識成為一種算法,是可計算的、可測的、無主觀的,社會也將是客觀概率的、可測的,人的自由意志以及由此合成的社會意志本質上都將不再存在,而是一種完全可以被模擬的計算邏輯過程,原有的政治、經濟、文化都將被證明為一個笑話。

人類只能等待機器超越人類的「奇點」出現,在那一刻把這個世界拱手交給人工智慧,或者,我們現在就去親手毀掉我們的科技成果回到蒙昧時代。

一分為二看待決定論

持機械決定論的哲學家和科學家對於人類認知疆域和邊界的立場是非常樂觀的。

這種樂觀:

一方面來源於數學和計算機技術「觸目驚心」的進展,「計算」顯示出在所有領域的強大威力,成為了信息化時代最重要的經濟增長方式、社會生活方式和認知思維方式,這種威力又被建立在超級計算能力和網際網路虛擬數據世界基礎上的人工智慧進一步強化;另一方面來源於近代科學發展的豐功偉績,近幾百年來人類對宇宙和自身的認知是開創性的、爆炸性的、猝不及防的,這些認知突破基本上都建立在對研究客體的「無情」挑戰,撇去虛無縹緲的神、人性、靈魂、意識,往往就能得到最合理的、最簡潔的對世界解釋,這已經成為一種科學的認知模式。

因此機械決定論在自然科學領域作為一種科學哲學,不僅是無可厚非的,甚至還是極有價值的。科學家對一片茫然的未知世界可以持有任何一種假設,只要這種假設有助於對未知世界的理解和詮釋,目前看來,堅持用「計算」的方式去解釋宇宙、生命和人的認知行為,還根本沒有抵達某種極限,這條路依舊是一條科學研究的「康莊大道」。

真正令人擔憂的是,機械決定論蔓延和被濫用到了社會科學和人文領域。在這些領域中,我們泛稱的人文精神和內涵,包括哲學、宗教和文化傳統,一直在堅守,發揮著關鍵的作用,苦苦拉扯著這個多元化的、動蕩不安的人類社會。而機械決定論對人文社科領域的不當滲透,會削弱和誤導人文精神和內涵,從而打破人類社會系統中目前維持著的脆弱的平衡。

人文主義也許可以被證明

人文主義不能坐以待斃。如果只能依靠打壓和保護才能維持,那麼人文主義就淪為一種宗教了。

機械決定論並不是新出現的,1814年法國數學家拉普拉斯就寫道:

「我們可以把宇宙現在的狀態視為其過去的果以及未來的因。如果一個智者能知道某一刻所有自然運動的力和所有自然構成的物件的位置,假如他也能夠對這些數據進行分析,那宇宙裡最大的物體到最小的粒子的運動都會包含在一條簡單公式中。對於這智者來說沒有事物會是含糊的,而未來只會像過去般出現在他面前。」

這個智者就是後人稱作的「拉普拉斯妖」。

斬妖除魔,從拉普拉斯妖手中挽救人文主義,是我們系列文章的重要挑戰之一。

這個挑戰主要從以下兩個方面出發去完成:

一是對抗基因決定論。人類社會發展超越了任何動物社會,它並不是一個簡單的基因決定的自然適應過程,藉助語言的「信息抽象」已經把人與動物徹底區分開來。以及,自由和平等的人文主義並不是近代的發明,在5萬年1000億晚期智人個體迭代積累文明的過程中,它一直是人類文明發源和發展的根本機制;二是對抗算法決定論。科學技術的發展並不會顛覆人文主義的基礎——人在本質上是自由的,宇宙、生命和意識即使都是某種「算法」,也只能在對宇宙、生命和意識運作方式的解釋層面上成立,而並不能導向它們可以被絕對地預測、肆意地打碎和任性地重建,人文主義並不會因為科技發展而黯然熄滅。

了解這些,有助於對本號系列文章的理解和探討。

相關焦點

  • 生物學新增複製因子:基因之外,「謎米」或人性都不如信息
    具體涉及到的學科領域是進化生物學和社會生物學的交集,我們暫用生物學籠統稱之。依然出於研究人類社會,懷著也許可以「證明人文主義是科學」的初心,我們不厭其煩,上前一窺究竟。進化生物學的處境進化生物學依然是一門年輕的科學,它對動物行為的解釋力水平可以總結為:一個出發點、兩派理論、高端空白、例外猜想。
  • 李天綱:中西兩種不同形態的「人文主義」的碰撞
    主要從事中國基督教、中國宗教以及上海文化研究。著有《金澤:江南民間祭祀探源》(2017)、《南京路:東方全球主義的誕生》(2009)、《人文上海》(2004)、《跨文化的詮釋:經學與神學的相遇》(2007)、《文化上海》(1998)等,主編《馬相伯卷》(2014)、《徐光啟全集》(2011)、《文選》(1998)等。
  • 文藝復興與人文主義
    第三個方面是人文主義的昂揚。那什麼又叫做人文主義呢?在中古世紀的時候,西歐幾乎所有的人都是基督徒。那個時候,是以神的世界為主,那希臘羅馬時代的所謂的人文精神比較重視現實的生活,所以文藝復興就是重視現實的生活。他們把它稱為所謂的「人文主義」。第四個方面,對於文藝復興,我們最明顯可以看到的是在藝術表現的創新。不管是在畫術或者是雕像。
  • 孝道是通達「和諧人文主義」的基礎
    「人文主義」是一個外來語,是19世紀西歐歷史學家創造來指稱文藝復興時期人文學科思潮的用語。人文主義(英文名:humanism),是一種基於理性和仁慈的哲學理論的世界觀。作為一種生活哲學,人文主義從仁慈的人性獲得啟示,並通過理性推理來指導。
  • 趙敦華:回到中世紀歷史看到底什麼是「人文主義」
    「人文主義」興起人文主義是文藝復興運動中的主要思潮。「人文主義」這個詞最初的意思指人文學科(studia humanitatis),人文學科大致相當古羅馬學校講授的課程,以古典拉丁文為主,包括語法、修辭、詩學、歷史與道德哲學。
  • 中國傳統人文主義與西方人文主義的區別是什麼?
    他用自己的詮釋,和中國古代思想發生碰撞、融合,且可頻出新意。在前三講中,錢新祖分析了中國傳統人文主義和西方人文主義的不同及其原因,並以黑格爾、馬克思·韋伯等人對中國傳統人文主義的曲解作為例子,展現了自我中心式解讀的不合理性。由此他提出,應該儘量跳出自我,彼此進行對話,形成一種「多元中心的相互主觀世界」。
  • 邏輯學架起科學與人文間的橋梁
    邏輯作為人類探求知識、追求理性的工具,其應用範圍極其廣泛,特別是邏輯的工具性作用和方法論功能,已廣泛滲透並應用於諸多領域之中。邏輯應用是人們利用各種邏輯理論來解決實際問題,是理論回到實踐的飛躍。邏輯應用已涉及數學、計算機科學、人工智慧、科學與工程學、傳播學、心理學、宗教學、經濟學、教育學和語言學等幾乎所有的人文社會科學和自然科學領域。
  • 科學的盡頭是神學?宗教作為人類文化現象的產物 今人該如何理解
    但是這不代表哲科和宗教就是對立狀態,要知道哲科是從宗教中誕生的,起源於人類原始時期對世間萬物的驚異和追問出發,在低信息量的時候以突現論的眼光去理解世界,後來隨著信息量的增加,人文理性精神的綻放擺脫了宗教神學的束縛和壓抑,人們開始懷疑,開始重新思考,開始使用基於理性的「還原論」思想去理解和發現世界,進而哲學從宗教中誕生,從此開始走了兩條不同的路,再後來科學從哲學中誕生。
  • 《世界宗教源流史》基督教之三十:宗教改革時代的背景2
    這一時期,基督教和教會起了明顯的變化,具體表現在羅馬教廷的危機、福音運動和《聖經》主義、僧侶的宗教改革和農民、市民、貴族、國王的宗教改革。一是神學方面的問題:如什麼是基督教的新基礎,教會的權威如何回歸"純粹的上帝之言"。二是教會的組織問題:物質的、世俗化了的教會如何向精神的、不可見的教會過渡。
  • 科學和宗教到底有什麼關係?
    科學方法堅持以嚴謹、可重複的方式採取這一步驟,並給出對任何問題的科學答案。科學既是研究的方法,也是人類從提出這樣的問題中獲得的全部知識,而發現的樂趣和奇蹟對每個人都是開放的。儘管人們普遍認為科學和宗教相互衝突,但絕大多數人都沒有經歷過這樣的衝突。任何人都可以學習如何像科學家一樣研究世界,(數據所顯示在全球範圍內)而科學家也可以屬於任何宗教(部分科學家有宗教信仰)。
  • 十五和十六世紀的歐洲,從人文主義發展至文藝復興運動的過程!
    在十五和十六世紀,學者、藝術家、建築師、音樂家和作家等塑造人文主義文化的人都逐漸感到,社會在進入一個新時代,它是在先前那個黑暗時代之後的新生,它是「復興」。如果就這個時代的思想究竟「新」到什麼程度和當時的物質文明水平來看,認為它是全新的,未免有誇張的成分。
  • 國畫的寄情山水和西畫的人文精神——淺析中西繪畫題材的差異性
    中國畫和西方油畫創作選材之所以有所不同,主要跟東西方的文化歷史、哲學觀念、宗教思想以及社會制度體系的影響是分不開的。布格羅作品《普賽克的誘拐》一、影響西畫題材的人文主義核心西方的油畫發展至今,很長一段時間內都是以世俗生活為主的風俗畫和宗教題材的繪畫佔據著主要地位,強調繪畫的社會功能和教化作用,同時在西方的基督教體系中宣揚,耶穌是上帝派到人間的救世主,是活生生的人的形象,這就要藝術家們以客觀存在的寫實人物來表現宗教主題的繪畫,可以說人物題材是西方油畫史上絕對的第一題材。
  • 臺灣認可「飛面神教」為合法宗教 系亞洲首例
    【文/觀察者網 馬雪】沒想到,一個嘲諷傳統宗教的宗教竟在廟宇林立的臺灣首先被認可…… 據臺媒報導,信奉「飛面神教」的臺灣宗教團體「臺灣人文煮意麵團」,日前已獲得臺當局「內政部」批准登記,11月正式成為宗教法人,臺灣將成為亞洲第一個承認飛面神教合法宗教地位的地區。
  • 原創|龍的傳說與宗教一統
    同時對於許多民族來說,宗教信仰不僅支配著人們的思想感情,宗教組織和宗教禮俗也支配或影響著人們的日常生活,包括社會政治、倫理道德、文學藝術、家庭婚姻、人際往來和生老病死。一些地區性的民族矛盾和衝突,如以色列與巴勒斯坦的衝突,波赫地區的穆、克、塞各族之間的衝突,伊拉克和伊朗、科威特的衝突,印度與巴基斯坦在克什米爾問題上的衝突,獨立國協中亞美尼亞與亞塞拜然之間的矛盾與衝突等等,其特點是土地相鄰、利益相左、宿怨積累、互相排斥。
  • 大科學家牛頓晚年相信了宗教,那麼科學與宗教的基本區別是什麼
    周秋鵬從網上可以找到一個資訊,全球最著名的大科學家之一牛頓,在生命的末端,重新相信了宗教。這個資訊引起了很多爭議,每個人都用自己的認知和經驗進行了解釋。對於這些個人的解釋,也就只能看看而已。但從牛頓晚年相信宗教,可以引發一個話題,就是科學與宗教,究竟有什麼區別。
  • 由於基因和科學實驗的完美結合,最終出現的8種動物
    在本文中,我們就整合了由於基因和科學實驗的完美結合,最終出現的8種動物。例如,荷蘭的撒阿路斯狼獵犬和中國的昆明犬都是培育非常成功的混血犬類。它們被用作盲人的嚮導,也被救援和消防隊「僱用」。>4、獅虎獸這種雜交品種是獅子和老虎之間浪漫關係的結果
  • 雲平臺|OTU聚類的幾種算法!
    今天給大家介紹雲平臺|OTU聚類的幾種算法!講述微生物多樣分析背後的上帝之手!為何要進行聚類?追溯到1973年的文章,此文提出DNA-DNA雜交同源性>60%屬於同一物種圖1 16S rRNA相似度與DNA雜交相似度對比1994年,此文將16S rRNA相似度和DNA雜交相似度進行比較,得出16S rRNA相似度低於97%的,DNA雜交相似度都不高,所以在後來的分析使用中,將97%設為聚類的閾值。
  • 賴建誠:為什麼宗教有助於人類演化
    再換個角度來說,演化論通常以(自私的)基因和生命體為分析單位,威爾遜認為演化是多層次的選擇(multilevel selection):基因;個體;群體;社會。在這四個層次上,道德、文化、宗教都會扮演從前被忽視的角色。這些論點或許不易為學界所接受,但必然會開啟新的思維角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