遊覽完上華嚴寺,向南走幾十米就來到下華嚴寺的後面,所以下華嚴寺就是由後向前遊覽了。
下華嚴寺中最引人注目的就是華嚴寶塔,它高約44米,在很遠處就能看到它高聳的外觀,因此成為大同古城的一個標誌性建築。華嚴寶塔是2010年重新建造的,是一座採用純木榫卯結構的方形木塔,是僅次於應縣木塔的全國第二大純木寶塔。
採用現代技術建造一座純木榫卯結構的寶塔也並非難事,所以木塔本身並不是遊覽的重點。這裡最主要的景觀是寶塔下面的純銅地宮,雖然也是現代建造的,但規模和精緻程度的確令人讚嘆不已。沿著樓梯來到寶塔下面的地宮中,我立刻被地宮的精緻與豪華驚住了。
這是一座用了近130噸純銅打造的地宮,地宮的頂部、地板、牆體和樓梯,全部用純銅鑄造,殿內四面有四尊大佛,牆壁上鑲嵌小銅佛1000尊,尤其是地宮正中的銅製寶塔內,有一座純金打造的小塔,塔內供奉一顆元代高僧慧明法師的真身舍利。舍利為白色,黃豆粒大小,這是我第一次可以如此近距離的欣賞高僧的舍利子。整個地宮觀賞完了只有讚嘆!
這座地宮打造精美,佛像眾多,確實令人流連忘返。走出地宮,還要登上寶塔以觀寺院的全景。來到寶塔的最高層,不僅寺院景觀一收眼底,就連大同古城的景觀也一覽無餘了。
下了寶塔,繼續向前走,就來到下華嚴寺的大殿薄伽教藏殿。薄伽教藏殿始建於遼重熙七年(公元1038年),面闊五間,進深四間,是遼代殿堂建築的典型風格。」薄伽「是釋迦牟尼佛另外一個名字,是從古印度傳入中國後的一個梵語,譯為世尊,」教藏「就是存放典籍的地方。」薄伽教藏「殿就是尊貴的釋迦牟尼佛存放經書的地方。該牌匾為清代原物。
薄伽教藏殿內的佛壇上供奉著三十一尊遼代泥質彩塑佛像,由於近千年來香火的薰染而呈顯古銅色,堪稱遼代雕塑的精品。其中尤以合掌露齒菩薩最為經典,藝術史學家鄭振鐸先生將她譽為「東方維納斯」。只見這尊菩薩面帶微笑並露出了牙齒,古人要求女人笑不露齒,她不僅笑而露齒,還露出了後背,背部僅用絲帶纏繞,體現了這尊菩薩在當年那個時代是何等的超凡脫俗。
薄伽教藏殿內環殿依牆還建有重樓式藏經壁櫃38間,雕刻精美,巧奪天工,是我國遼代的藝術珍品,被梁思成先生贊為「海內孤品」。大殿的建造年代及眾多的泥塑佛像,要比善化古寺的大雄寶殿及其泥塑佛像還要早上一百多年。在我看來,這座大殿也是華嚴寺內的精華景觀,不論從觀賞價值還是文物的歷史研究價值,都是華嚴寺中最珍貴的。
走出薄伽教藏殿,就來到下華嚴寺的觀音殿,觀音殿內供奉了一尊新塑的觀音站像,走出觀音殿就是下華嚴寺的山門,也就是華嚴寺的出口了。
遊覽完華嚴寺,給我印象最深的依次為薄伽教藏殿、純銅地宮和大雄寶殿,可以說華嚴寺這三處最精華的景觀只參觀一處便覺不虛此行。如果大家去華嚴寺遊覽,千萬不要錯過喲!
本文由天涯色影人原創,更多精彩內容,歡迎關注!